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除有众多手抄本在民间流传外,尚有许多民间说唱艺人以口头说唱的方式加以流传。以说唱《格萨尔》著称或以说唱《格萨尔》为职业的民间说唱艺人,藏语称其为“仲肯”。“仲”,是指富有幻想、传奇色彩的故事;“肯”,是指说唱这种故事的人或专门家。有的地方也将“仲肯”称为“仲巴”。“巴”,亦即人或者的意思。被人公认为“仲肯”的民间说唱艺人,对于《格萨尔》史诗,有的能唱三四十部,以中等篇幅计,多达三四十万诗行;少的也能唱几部或若干唱段,一般也在几千至几万诗行。艺人们何以能唱如此浩瀚的篇幅呢?艺人们通常的回答是:“‘神  相似文献   

2.
藏北草原是《格萨尔》史诗广为传唱的地方。千百年来,没有《格萨尔》说唱艺人,就没有格萨尔故事的流传。当人们开始将英雄史诗《格萨尔》当成人类非物质文化的瑰宝时,那些说唱艺人也被惊叹为“奇人”。这里,我们就来介绍几位当今活跃在藏北的说唱“奇人”。  相似文献   

3.
作为藏族著名的英雄史诗和古老的说唱艺术,《格萨尔》现在仍然流行于整个藏区,特别是人烟稀少、生活节奏缓慢单调的草原牧区,在那里,《格萨尔》  相似文献   

4.
正《格萨尔》史诗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作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历史。《格萨尔》史诗于2006年5月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5.
外国的史诗,早已成为书面作品了,说唱史诗的艺人,也早已不在世上了。而我国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则至今还活在民间说唱艺人的口头上。国际上研究史诗的学者知道这一情况后,不少人都认为:《格萨尔》至今还活在人们口头上,这在世界史诗流传史上是个奇迹。正是这个“奇迹”,使得不少外国学者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6.
藏族英雄史传《格萨尔》的载体是人而不是文本,它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结构层次的无数说唱艺人共同构成的史诗传承链。这些具有非凡艺术天赋和特异功能的民间说唱艺人,像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游吟艺人一样,四方流浪,甚至以卖唱乞讨为生,  相似文献   

7.
在青藏高原传唱千年的《格萨尔》是公认的人类最长的史诗,长度相当于25部《荷马史诗》或5部《红楼梦》。更加神奇的是,《格萨尔》史诗说唱艺人具有超常的记忆力和叙事创造力。有的艺人可以连续演唱好几天,长度达到几万行甚至几  相似文献   

8.
王永福,男,土族,又名更登什嘉,1931年出生于青海省互助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现年74岁。他是我国唯一健在的一位能说唱长篇土族《格萨尔》史诗的艺人,他是著名土族《格萨尔》说唱艺人恰黑龙江(1875~1946)的外孙,王永福老人的父亲杨增(1890~1957)也是一位著名的土族《格萨尔》说唱艺人,他很早就从岳父那里学会了说唱《格萨尔》。王永福老人在他一岁时,父亲为了逃荒避乱,带着一家人翻山越岭渡过大通河,来到今甘肃省天祝县朱岔乡多让沟,挖了一口窑洞住了下来,以租种荒山草坡、做长工、打短工勉强维持生活。到了1941年前后,他父亲得了眼病因无钱…  相似文献   

9.
坎卓 《中国土族》2003,(1):44-45
广泛传唱于藏、蒙古、土等民族中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同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得赛》、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国的《玛纳斯》和《江格尔》都属于世界著名史诗。其中《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正因为如此,《格萨尔》史诗的研究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曾在“六五”、“七五”、“八五”计划时,连续三次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格萨尔  相似文献   

10.
<正>9月5日,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大全》藏文版(1~300卷)出版座谈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召开,四十多位与会嘉宾、专家学者对该套大全的出版表示祝贺。这套由四川出版集团、喜马拉雅文库、四川民族出版社及四川美术出版社强强联合,积十年之功,推出的巨制充分展现了《格萨尔》作为反映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的风采,体现了"世界最长英雄史诗"的宏大性特点,是新中国《格萨尔》事业所取得的最新的、也是最重要的成果,是献给新中国70华诞的一份厚礼!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藏》2002,(6):3-4
在民主改革前的西藏,宗教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人民大众的文化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说唱史诗被视为乞丐的技艺,搜集、整理工作无人问津,甚至处处遭到禁止和排挤。《格萨尔》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不少艺人被生活所迫,把《格萨尔》当作谋生手段,四处漂泊,卖艺为生。也正因为这样,当时的统治者视《格萨尔王传》为“乞丐的喧嚣”,无缘进入艺术的殿堂。西藏和平解放后,《格萨尔》获得新生。《格萨尔》及其说唱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有了根本变化。有的艺人成为国家干部,有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也有的每…  相似文献   

12.
说唱艺人仁孜多吉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而奇幻的说唱艺术世界。迄今为止,仅他能够说唱的格萨尔史诗分部本《墨日器宗》《日巴器宗》《日朗器宗》《木雅器宗》构筑了他的说唱艺术地位。美国美学家布·洛克说:“艺术品不等于从一扇透明窗子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1)对于仁孜多吉而言,这种独特的人类观就表现在他对史诗艺术审美意识的把握上。进入新时期以来,尽管仁孜多吉说唱的三十多部分部本中仅有《墨日器宗》被抢救整理以外,其余各部均流散于民间,但是,他说唱的一部部风格独异、空灵的史诗分部本在众多的听众中掀起阵阵波澜,他的说唱以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获得了世人的认同。仁孜多吉历经痛苦  相似文献   

13.
三江源是《格萨尔》广泛流传的地区,那里有众多的说唱艺人,据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的统计,青海省内有200多名说唱艺人,主要分布在玉树和果洛地区,即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这一地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但艺人多,而且包括了各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德吉 《中国西藏》2002,(6):7-10
《格萨乐》是一部英雄史诗,据学者研究,约产生于古代藏族的部落社会时代,距今有2000年历史,作为一部口传史诗,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吐蕃王朝(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崩溃,藏族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也就是藏族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奴隶制过渡的历史时期(10世纪至12世纪)、《格萨尔》得到广泛传播,并日臻完善,11世纪前后,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一些僧侣开始参与《格萨尔》的搜集和整理,并出现了最早的手抄本19世纪,由传说是格萨尔大王后代的德格岭仓土司主持,刻印了几部《格萨尔》木刻本,由于条件所限,木刻本的篇幅较小,淬范围也不广。从雄伟壮丽的青藏高原,到了阔富饶的蒙古草原,从长江、黄河源头,到美丽的贝加尔湖畔,从昆仑山到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区,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区域,《格萨尔》通过民间艺术“促肯”在到处传唱着。  相似文献   

15.
《格萨尔》经历了藏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 《格萨尔》这部古老而宏大的英雄史诗究竟产生在什么年代?上限在哪里?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要对《格萨尔》这样一部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内容丰富的史诗的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作出比较接近实际的科学论述,需要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西藏对《格萨尔》说唱艺人的发现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说唱艺人是西藏长篇史诗《格萨尔》活着的资料宝库。西藏的《格萨尔》抢救工作是自”化革命”后开始的。从1980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了《格萨尔》抢救办公室,1985年划归西藏社会科学院至今.《格萨尔》的抢救工作一直得到西藏自治区政府、区党委宣传部和西藏社科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政府划拨专项经费,配备人员和设施.开始在整个藏区寻找和发现民间《格萨尔》本.  相似文献   

17.
<正>七、英雄史诗《玛纳斯》《玛纳斯》,柯尔克孜族一部大气磅礴、气势恢宏、规模巨大、荡气回肠的长篇史诗。千百年来,它在柯尔克孜人民中间广为流传,《玛纳斯》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一起被称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18.
枣骝马是史诗《格萨尔》主人公的坐骑,有译为“赤兔马”或“千里驹”者,统称为“天马”或“神驹”。名副其实。从其名便能知其性。它是格萨尔大王的辅佐,可见其重要。 英雄史诗的创造者大都是游牧民族,藏学家们的研究表明,《格萨尔》的原生地亦是藏地牧区。 自古以来,马便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尤其在战争时期,马为英雄创造业迹有舍生赴死之功。英雄与马的亲密,无与伦比。无论在民间艺术家的口头,还是专业艺术家的笔下,马,都是被赞美的对象。如果哪位画家有兴趣将我国三大史诗的群马雄姿,——用彩笔绘制  相似文献   

19.
这里传说是英雄格萨尔的故乡巴伽活佛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阿须乡岔岔寺的寺主之一,也是著名的格萨尔庙的负责人,在佛学上有很好的造诣,在信教群众中威望很高。巴伽活佛还是一位《格萨尔》的爱好者,是《格萨尔》事业的热心参与者和推动  相似文献   

20.
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是一部规模宏伟、色彩瑰丽的巨著。它是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的一颗光辉灿烂的巨星,与我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传》被称为我国三大史诗。它以迷人的奇彩、独特的艺术成就昂然步入世界文学之林。 玛纳斯是史诗中的主人公,既是这部英雄史诗的总名,又是史诗第一部的名称。全诗共分八部,约20多万行,每部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