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去的罾簖     
正卤汀河乡村河网纵横,似村姑皮肤上隐现的青筋。清浅的河流里,点缀着各式罾簖,如一幅乡情四溢的风俗画,悬挂在古朴的岁月里。俗话说,勤扳罾,懒张簖。扳罾的每隔半个钟头就扳一次,张簖的一般是隔一夜倒簖。晨光熹微中,灵秀的村姑,撑一条柳叶小船,在河面上轻轻滑过。加上几只水鸟上下翩跹,颇具诗经中的古雅意蕴。临河人家往往用罾扳鱼。罾网的四周系在两根交叉的粗竹竿上,交叉处再系在一根粗竹竿的顶端,在交叉处的十字架上扣着粗大的缆绳,缆绳又连着铁滑轮,另  相似文献   

2.
李绂藻轶事     
童年苦读清代翰林学士、沙湖的李绂藻,在当时的两阳州称得上是一个人物,直到如今,沙湖人犹津津乐道。李绂藻,同治六年(1867年)中举,十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后升任礼部左侍郎,又兼署工部和刑部在传郎。最后调任仓场侍郎,病逝于任所。李做了三十余年的京官,可谓名震京都,无人不晓。但李绂藻之得以名传后世,并不一定在于他后来的官位,更重要的还是他早年勤学苦读的事迹。据传李绂藻出身于贫寒之家,童年时,父母无力继续供其念书,只好让他天天在东荆河扳罾以帮补家用。但李绂藻不甘抛弃学业,乃一边扳罾,一边手…  相似文献   

3.
在广袤无垠的滨海县黄海滩头,有一颗璀璨的明珠——东罾村,这里公共设施配套,树木路灯成行,房屋整齐划一,道路交错相通,村民们住的是宽敞明亮的楼房,吃的是清洁卫生的自来水,走的是宽阔的水泥路,看的是数字电视。2011年,东罾村实现工、农、副三业总产值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万元。  相似文献   

4.
一天,猴子从老林里走出来,看见林边有一块包谷地,它高兴极了,便走进地里扳包谷。它扳呀,扳呀,三扳两扳,一小下工夫就把一大块包谷地给扳了一大片。可是它扳一包,丢一包,走出地时,手里只拿着两包包谷。猴子往前走着,来到一块西瓜地边。它一眼看见那又大又甜的西瓜,眼红了,于是甩掉手里的两包包谷,几步跳进西瓜地摘起西瓜来。它摘呵,摘呵,摘一个,又甩掉一个,当它走出西瓜地时,手里只抱着一个大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官方没有制定一套明确的法律体系规范渔民对沿海或内陆水域的使用。明初的湖池"闸办"与渔户"承课",虽从国家制度层面限定了谁可以在特定水域捕鱼,但没有对渔民的捕捞行为建立有效的限制规则。在湖区,来自同一个家族、村庄或使用同一类网具的渔民往往形成利益团体,以维护他们的资源份额,防止他人侵占。大多数水面的占有者并非个人,而是以家族为单位,族内的子嗣共同享有份额。那些在渔民社群中累积的"合同议约"文书,不断把民间的习惯或非正式的传统变成正式的书面规则,包括准入权、捕鱼范围、捕鱼时段、捕鱼网具等多层次的制度安排。大体而言,明清鄱阳湖区的渔民更趋向于通过建立非正式制度解决捕捞场地、捕捞时段的分配以及捕捞过程中各类船、网之间的物理干扰问题,而对渔业资源的提取困境则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事实上,鄱阳湖区渔业捕捞秩序的生成及进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麻港得名,始于清初。此地四面环水,居民均以捕鱼为业,每逢捕鱼旺季,湖面上到处是渔船。岸上到处晾晒鱼网,架杆如麻林。有客人从官沟经过,触景生情,感慨地说:“此地乃麻网之港也。”故得名为“麻港”。麻港街道是一条沿洛江河建起的狭窄的青石板街道,长约一华里的弯曲街形,至今还保持着原状。解放前,麻港街市上最显著的特点是鱼、菱、藕、野鸭多,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商。特别是初秋季节,莲子上市,外地客商云集,争相购买,每年销售莲子达10万斤以上。街上居民经营菱、莲、鱼、藕、鸭,较有特色的还是鱼具行,各种捕鱼网具,应用…  相似文献   

7.
查干湖又名查干淖尔,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蒙语意思是“白色的湖”。查干湖也是蒙古人的母亲湖,史料记载成吉思汗曾来到位于查干湖北岸的青山头台地祭湖,现在湖畔建有一座成吉思汗召。每到12月下旬,查干湖就热闹起来,庞大的捕鱼队伍数九寒天走上冰面凿冰捕鱼,一时间人欢马叫,捕鱼号子此起彼伏,几十万公斤鲜鱼破冰而出,其情景十分壮观。  相似文献   

8.
《旅游纵览》2010,(2):34-34
<正>百诺于日前正式推出旅游天使可转换扳扣套装,脚架采用了最新开发的镁合金扳扣式锁紧脚架技术,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或使用环境实时调节松紧度,其结构紧凑,质地轻巧,操  相似文献   

9.
清代漕运军丁是由明代卫所军户演变而来,原有卫所屯田的屯丁成为赡运漕粮的军丁。由于漕运军丁担负的造运漕船之责不仅耗费甚巨,而且兑漕任务艰辛危险,军丁避之若虎,因而军丁隐匿逃避,互相推诿,甚至诬扳民人为军丁的案件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清代康熙年间发生在江西吉水县的诬扳军控案进行个案分析,由此探寻诬扳漕运军丁身份纠纷背后的社会经济根源,进而剖析诉讼展开过程中官方考量与民间诉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俚谚集锦     
多数人爱你, 里;多数人恨你, 上。如鱼游在深水直棍不能做犁架。添族谚语如鱼躺在沙滩弯棍扳不直,懒人教不会。种田要知节令,捕鱼要知鱼塘。砍刀不会弯过来削自己的 疤。闪电出菌子,蛮干出乱子。小薄竹挡不住牛腿,丝线拴不住象脚。白族谚语好狗撵山往前窜,坏狗撵山朝后退。一起吃才甜,一起抬才轻。有决心的人,脚底板比山还高。沙子里面有黄金,人群里面有贤人。深水不响,响水不深。骄傲是个害,栖在树上的猴于也会跌下 米。粮食收了千万担,也要粗茶淡饭。马樱花好看,是绿叶扶持;一人有声望,是众人抬举。小洞不补,口子越开越大。羊羔也能保卫自…  相似文献   

11.
李智桂 《神州》2014,(11):171-171
<正>初中物理新课程已实施十年了,作为课改一线教师的我经历了新旧教材的交替。新旧课程的主要区别就像是平时我们说的“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教师不应仅仅是手把手地示范传授怎么捕鱼,更要创造一个“有风有浪”的捕鱼场景,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学会怎么捕鱼。在农村中学教学的实际中,农村学校实验装备条件落后,仪器设备严重缺少,加之学生的生活体验缺乏,因此,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时,学生的理解较肤浅,不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觉得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中国国力衰微,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渔业的侵掠。1924年,近百艘日本渔船越界进入山东沿海捕鱼,引发两国旷日持久的交涉,日本以在公海捕鱼为由,拒绝赔偿相关损失,侵渔案遂不了了之。日船越界侵渔不断,严重损害了沿海渔民的利益,破坏了中国领海主权的完整,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领海权的立法。  相似文献   

13.
从前,勐河两岸闹了一场大旱,使得草木干枯,庄稼不长。挨饿的百姓纷纷下河捕鱼充饥,可怜的孤儿岩惹凑着热闹也跟着下河去了。到了河边,人家个个都拿着捕鱼的竹笼下水,岩惹由于从小在珠米家里干活,从不上山打禽兽,也不下河捕虾鱼,不知道捕鱼还得用竹笼的事。心急之下,他急忙赶回家里,拿出晒楼上的一捆竹蔑,跑到珠米家里问:“主人家,请告诉我,竹笼要怎么编法才好?”珠米戏弄他说:“先在火堆上烤烤  相似文献   

14.
《山茶》2010,(3):36-36
赫哲族居住的地域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特种鱼类的主要产区。历史上的赫哲族有”鱼皮部“的形象称呼,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皆是捕鱼好手.他们捕鱼、食鱼、用鱼皮盖房、造舟、制衣.发展出独特的鱼皮文化。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  相似文献   

15.
东北冬钓     
正冬季凿冰铺鱼,在东北有悠久的历史且形式多样。有的在冰下撒网捕鱼,有的在冰下放置诱鱼进去的器具,定期砸冰来取。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畔的东北人以捕鱼为生。每年冬季到来,江河封冻以后,为了生存,他们又会戴着貂皮帽子,穿着皮裤站在朔风凛冽的江面上,开始凿冰捕鱼了。  相似文献   

16.
鱼文化初论     
鱼文化初论申世放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水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给人们以饮食炊煮之用,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肉食品一各种鱼类。当原始农业未发明时,鱼猎是人们主要谋生手段,但猎兽是靠不住的,捕鱼则是当时相对可靠的营生。频繁的捕鱼活动使人们对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正>【读者来信】江心"迷魂阵",一网打尽鱼子鱼孙编辑同志:贵刊的"摄影月赛"栏目刊发了很多优秀的生态摄影作品,我一直很喜欢,也很关注,但最近我在2013年第2期月赛中,对一等奖作品,拍摄于安徽升金湖的《鹭栖云水间》有点不同的意见,想跟编辑讨论一下。这张作品的画面意境非常美,拍摄主体白鹭也表现得很好,但作为画面陪体,那一张张捕鱼的网却让人看得揪心、痛心。可能有的人还不知道,这种  相似文献   

18.
从前,怒江边上有父子二人,靠打鱼为生,生活过得十分贫苦。有一天,打下的鱼快吃完了,父子二人收拾渔具,来到江边捕鱼。打了半天,网网都是空的。他俩边打边顺江往下走,最后来到一个大沙滩上。刚撒下网,就网到了一条大鱼,足足有黄牛那么大。他俩拉了半天网,使尽了吃奶力气,也才把鱼头拉出水面,被大鱼一摆尾,差点连人带网掉进江里。渔夫对儿子说道:“也许神佛见我们穷了,才让这么大的鱼进网。猎物不到嘴里,千万别松手!阿普,你拉紧绳子,我回去拿斧头,只有先把大鱼砍死,才能摆布它。记住:别松手!”渔夫刚走,那条大鱼忽然说起人话来,把渔夫的儿子吓了一大跳。大鱼悲哀地说:“好人哪!请你救救我吧!可怜我活到这把年纪,就要死在你们手里了……”小伙子是善  相似文献   

19.
辛巳年秋,陪成都学友林吴游览司马光墓。扳指头算,这是第五次凭吊温公。  相似文献   

20.
《风景名胜》2008,(6):115-115
双心石沪位于澎湖县七美乡东湖村顶隙的北面海崖下,因此又称"顶隙沪"。双心石沪的年龄已有700多年之久,它是利用玄武岩和珊瑚礁在涨潮地带筑起的捕鱼石墙,是一道毫不掩示的海中陷阱,石沪,作为一种收藏在台湾澎湖群岛潮间带上的大型典藏品,记载了一种传统陷阱渔法,其原理就是利用潮水的涨退及鱼群的回游特性来捕鱼。早在新石器时代,澎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