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奕,字公望,元末明初平江(今苏州)人,少目眚,绝意仕进,隐于医,与王宾、王履并称"吴中三高士".关于韩奕的生卒年,各书或失载,或语焉不详.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云:"奕,字公望,吴人,生于元文宗时."<四库全书>、唐圭璋<全金元词>、马兴荣、吴熊和、曹济平主编<中国词学大辞典>亦持此说.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称韩奕"生于元,卒于明".今据<四库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韩山人诗集>九卷<续集>八卷以及所附录资料,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浩 《文献》2006,(1):30
新旧<唐书·孝友传>皆载有陆南金与其弟陆赵璧事迹,兼及其世系.<旧唐书>卷一八八<孝友传>云:"陆南金,苏州吴郡人也.……祖士季,从同郡顾野王学<左氏传>,兼通<史记>、<汉书>.隋末,为越王侗记室兼侍读.侗称制,授著作郎.……贞观初,为太学博士,兼弘文馆学士,寻卒."<新唐书>卷一九五<孝友传>的记载与<旧唐书>内容一致,文字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3.
曹志敏 《史学月刊》2006,(3):118-120
魏源是晚清著名的今文经学家,梁启超称其为"今文学之健者".魏源治经,"承常州学派之余绪,著<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董子春秋发微>等,力申今文,以张公羊之说".(王家俭<魏源年谱·谱前小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81年)<诗古微>是魏源重要的今文经学著作,旨在阐发三家诗的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4.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因偕同列大臣与当今世宗皇帝争议"大礼",被贬永昌,永不叙用,老死戍所.一生著述颇丰,<明史>本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世传<升庵文集>,自明以来,编排非一.嘉靖时已有滇、蜀、吴中三本,万历又有蜀刻、再刻及金陵三刻诸本.今人王文才先生详考诸本,校勘整理的<升庵文集>和<升庵遗集>,辑佚的<升庵诗文补遗>[1],为今收集升庵诗文最全者.然而,著述甚丰的杨慎诗文散佚者亦多.  相似文献   

5.
<诗经·大雅·行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毛传:"台背,大老也."郑笺:"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尔雅·释诂上>:"鲐背、耇老,寿也."郭璞注:"鲐背,背皮如鲐鱼."郭注当是受了郑笺的影响.清以前注者释"鲐背"皆从郑说,以"鲐背"指老人背皮有鲐鱼之纹.今人华学诚先生说:"唯董瑞椿<读尔雅补记>独出新解."[1]董瑞椿<读尔雅补记>认为"鲐鱼"之"鲐"因其背黑而从"台"字为名,并云:"古从台诸字皆有黑义."证据是:"贻贝"是"黑贝","炲"是"黑色".华先生称董说"符合汉语词汇的聚合关系".  相似文献   

6.
社之功用考述(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琳 《文献》2000,1(1):281-287
(接上期) 五、裁决事宜 凡行大事,必先告社.<尔雅·释天>:"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大事如军事行动,要告请于社.<礼记·王制>:"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左传>成公13年:"公及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  相似文献   

7.
傅刚 《文献》1998,(3):268-271
<文选>的分类,是当代"<文选>学"争论比较多的问题.由于版本的原因(明清以来常见的<文选>如六家本的明袁褧复宋本和清胡克家刻本等),明清学者一般均认为是三十七类.不过对三十七类的说法,清人已有所怀疑.胡克家<文选考异>卷八在"移书让太常博士"条下说:"陈云题前脱'移'字一行."  相似文献   

8.
一、文王大钦茂时期都城遗址的认定 渤海第三世王--文王大钦茂时期的都城,史载有三.一是中京,<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边州入四夷道里记>云:"显州,天宝中王所都."<五经总要>卷16引贾耽<皇华四达记>云:"显州,……唐天宝以前国都."  相似文献   

9.
一、导言 韘,也称泱,为古代射箭时的工具.<说文解字·韦部>:"韘,射泱也,所以钩弦.以象骨韦系着右巨指."<广韵>卷五:"韘,射泱张弓."即鞣是射箭的人戴在右手大拇指上,并用韦固定以免滑落,作拉弦开弓之用.  相似文献   

10.
赵德明 《文献》1998,(1):58
清代毕沅的<释名疏证>第四卷<释采帛第十四>:"绢,(糸臣)也.其丝(糸臣)厚而疏也."<疏证>:"今本(糸臣)皆作(糸臣),讹.段云:'(糸臣),古坚字,当从纟,臣声.'<玉篇>引成公四年郑伯(糸臣)卒,今<春秋>作郑伯坚,(糸臣)亦(糸臣)之讹.<玉篇>音古千、古两二切.<初学记>一音古费切,费乃贤之讹也."  相似文献   

11.
邓子勉 《文献》2006,(1):103-111
江休复,字邻几,宋开封陈留人①.举进士及第,调蓝山尉,历官大理寺丞、监蔡州商税、为集贤校理、出知同州、提点陕西路刑狱、修起居注,累迁刑部郎中.仁宗嘉祐五年(1060)四月以疾终于京师,享年五十六岁.著有<唐宜鉴>十五卷,<春秋世论>三十卷,<文集>二十卷,今均不存.生平详欧阳修<居士集>卷三十三<江邻几墓志铭>.所著<江邻几杂志>一书,后人多有称引,宋晁公武云:"休复,欧阳永叔之执友,其所记精博,绝人远甚."②明胡应麟云:"<江邻几杂志>,宋人极推,今不传,略见<说郛>."③此书所载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轶事逸闻,涉及者多为当时名公及其交友;二是诗话类;三是记地方风俗人情.流传至今,已非原貌.顷因整理此书,觉疑点不少,略为考之.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下帐"     
一、下帐渊源及名称 "下帐"之名称最早见于<隋书>中关于后周静帝宇文衍的一段描述:后周大象元年,静帝宇文衍规定车、服制度,"又造下帐,如送终之具,令五皇后各居其一,实宗庙祭器于前,帝亲读版而祭之,……."①此后,新、旧唐书本、传记、唐会要中亦有下帐之说.最明确其称谓来源者属<资治通鉴>:"下帐,山陵中便房所用.此所谓下帐,盖周天元以自所居者为上帐,五皇后所居者为下帐也."②此条将"上帐"与"下帐"的来源、区别交代的清楚明了.故日"下帐"一词源于后周.时静帝造下帐仅为与五皇后嬉戏丧葬,因之,下帐的使用与丧葬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和300条水道.汉朝刘歆认为<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岛……而伯益……著山海经.赵晔在<吴越春秋>中也说: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列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名曰<山海经>.袁珂认为:整部山海经,可说是一部神话性质的地理书.这是有道理的.既然是地理书,所记必有所据,只是由于岁月流逝,地名变换,语言文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北宋王浩、王资深曾著有《方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时仪 《文献》2005,(2):279
学者一般认为"从隋唐至元明这一时期都没有方言研究的专著,"①然据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载:"王浩撰<方言>十四卷,阙."②鲁国尧先生<"方言"的涵义>一文指出"王浩<方言>乃南宋以前著作."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游名山志》辨名及佚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灵运酷嗜山水,因而有"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1]的感言,他不仅遍游江南名山大川,而且还致力于对游历名山踪迹的记录与绘写,除了著名的大赋<山居赋>以及数量可观的山水诗之外,据载最著名者还有<游名山志>与<居名山志>两部专门著作.此二书的著录情况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6.
董建中 《清史研究》2006,(2):111-116
嘉庆皇帝曾指出乾隆朝臣工进贡问题的严重性:"进奉一节,最为吏治之害."①李侍尧、国泰等人就被乾隆皇帝称为"优于办贡"②.笔者曾查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宫中进单>,抄录了李侍尧所有的进单,现将有关数据制成<〈宫中进单〉李侍尧进贡一览表>(以下称<一览表>).  相似文献   

17.
王世贞作为一代文宗,著述宏富,其诗文总集主要有<弇州四部稿>174卷(一作180卷)、明刻本<弇州山人续稿>207卷(下称刻本<续稿>).此外,还有较稀见<(弇州山人续稿>附>11卷(下称<附集>)、明抄本<弇州山人续稿>32卷(下称抄本<续稿>).王世贞长子王士骐刊毕<续稿>后,另发现其父散佚手稿,遂补刻为<附集>11卷.但<续稿>行世后,<附集>却销声匿迹,长期以来一直未进人研究者视野,今仅少数几家图书馆有藏本.  相似文献   

18.
新见《六十家小说》佚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亚仁 《文献》1998,(1):285-287
众所周知,杭州洪楩所编<六十家小说>刊于明嘉靖年间,此后流传较广,所载短篇小说有好几篇被冯梦龙收入<三言>,但后来却散失颇多,本世纪重编的<清平山堂话本>仅收短篇小说二十余篇.其它三十余篇,可能有一部分被收入晚明时期的其它一些书籍,但由于这些书没有注明其出处,所以已无法辨认出来.  相似文献   

19.
李雄飞 《文献》2007,(2):106
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中,著录有清人侯起元所著<固村观玩集稿>二卷.关于作者,尚秉和先生在提要中提到:"起元里居事迹均不详,惟据书中屡引及<周易折中>,又凡'颙'字皆避讳,知其为嘉庆间人."其他一些著录此书的文献,提及作者时均言之"无考".  相似文献   

20.
龔斌 《中华文史论丛》2013,(1):303-328,398
陶淵明故里何在?史傳、地理著作、陶氏宗譜的說法皆不一致,江西九江、星子、宜豐人士亦至今爭論不休。沈約《宋書·隱逸傳》等稱陶淵明爲"尋陽柴桑人",而樂史《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說:"淵明始家宜豐,後徙柴桑。"近二十多年來,江西宜豐人士多方論證淵明"始家宜豐"。然證以史傳、顏延之《陶徵士誄》,尤其是陶淵明詩文,此說矛盾之處很多,實不足取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