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有一段时间是南北朝时期。那时北方是由鲜卑人或者是鲜卑化了的汉人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与它对峙的则是南方的几个政权。自公元420年东晋灭亡之后,刘裕取代了东晋的皇帝,建立了宋朝。为了区别于后来  相似文献   

2.
史载"周氏以降,选无清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魏、北周时期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的一面,但却忽略了其时选举制度依旧注重门第与官分清浊的一面。西魏、北周时期,九品中正制依然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并在维护关陇士族和当朝勋贵的仕宦特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时职官制度仍有流内与流外之分,"九命"与"九秩",就是在北魏"九流三清"和"勋品流外"官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是北周官分清浊的重要表现形式。西魏、北周的清浊观念也十分显著。"周氏以降,选无清浊",并未全面、真实地反映当时选官制度与职官制度的实情。  相似文献   

3.
聂葛明 《敦煌学辑刊》2007,3(4):310-318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投靠宇文泰,从此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自535年至556年宇文觉废恭帝自立历22年,上承北魏下接北周,此两代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崇佛朝代,虽然由于正史和佛教史对西魏佛教都缺乏详细记载,但并未有灭佛行为的西魏想必佛教不会默默无闻,可能也是十分兴盛的.  相似文献   

4.
西魏北周时期甘宁地区的石窟群主要有麦积山、须弥山、莫高窟。麦积山所属地秦州在西魏北周境内具有次文化中心地位,麦积山石窟内容反映了这一特点。东魏、北齐邺城响堂山石窟的佛装式样、帐形龛传播到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的帐形龛、题材布局、造像服式等对须弥山石窟和莫高窟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5.
《三国典略》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安全 《文献》2002,(3):21-31
《三国典略》,唐人丘悦撰,叙南北朝后期梁、陈先后与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对峙的"后三国"历史.其书以西魏北周为正统,内容虽以政治和军事为主,亦时涉文学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永康陵调查     
姜宝莲  秦建明 《文博》2002,(6):21-25
永康陵为唐太祖李虎的陵墓,李虎为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西魏时“以功参佐命”为八柱国之一,曾为尚书左仆射,被封陇西郡公。北周受禅立国后,追封唐国公。唐高祖李渊由太原起兵,经过多年鏖战,夺得政权,建立李唐王朝。以李虎受命唐国公有开国之瑞,唐武德元年六月,追尊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陵日永康。  相似文献   

7.
宜昌县 ,自西晋至西魏均属于宜都郡 ,梁以前属于荆州 ,梁时属于宜州 ,西魏属于拓州。北周时宜昌县属于何州 ?《北周地理志》卷 5《山南下》提出 :“江州治宜昌县。北周置 ,领一县 ,宜昌。”其依据是《隋书·地理志》“清江郡”条所载 :“巴山 ,梁置宜都宜昌县 ,后周置江州 ,开皇初置清江县 ,十八年改江州为津州 ,大业初废州 ,省清江入焉”。按巴山 ,北周于此置江州 ,隋初仍置 ,开皇十八年改称津州 ,大业初州废。江州的置废情况是清楚的。但是 ,断定宜昌县为江州属县 ,是江州州治所在 ,则有误。宜昌县 ,北周初期仍置。到天和五年后已不存。天…  相似文献   

8.
从扎赉诺尔汉代居民的体质差异探讨鲜卑族的人种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鲜卑族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崛起的一支强悍的游牧民族,在上起秦汉、下迄北周的数百年时间内,她在北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鲜卑铁骑横扫大漠,逐鹿中原。鲜卑各部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等诸多王朝,从而使鲜卑族的赫赫声威,名垂史册。隋唐以降,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不复存  相似文献   

9.
隋代司马融墓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融墓志记载了其部分世系和其本人在西魏、北周和隋代的仕宦经历,为了解三国时期司马家族的历史增添了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19年隋代卢诠墓志在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镇陶家村考古发掘出土,志主为西魏时期依周礼建六官的卢辩次子。卢诠历官北周和隋两代,以武功见长。可从卢辅世系、卢诠经历、家族文治武功来解读该墓志,同时探索西魏北周时期山东望族的分裂和西迁。  相似文献   

11.
正府兵制是西魏、北周、隋及唐前期的一项重要军事制度,在中国古代军制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张国刚主编《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和胡戟等编《二十世纪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相继出版,总结百年来隋唐史研究成果,其中亦包括对府兵制的相关讨论;然而府兵制延续时间较长,两书体例侧重唐代,对于西魏北周及隋的成果涉及较少。近20年来又有不少新的成果发表,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总结。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赵立民 《沧桑》2010,(2):92-93
五胡十六国及西魏北周均有"天王"的称号。天王称号从周代就有,为周天子称号,因此天王之号的出现表明了胡族君主名号汉化的过程。而唐太宗接受"天可汗"的胡族君主称号其实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天可汗称号被唐王朝统治者改装成"天皇",继而出现皇帝尊号,这从中原王朝的政治体系内找不到逻辑,而是汉族胡化的结果。衔接这两个时段的就是胡汉互化最为明显的西魏北周时期。  相似文献   

13.
拓跋迪夫妇墓志为研究北魏元魏皇室子弟在北朝时的政治活动提供了史料,进一步确认了咸阳渭城区域为北周皇家及贵族葬地,加深了我们对北魏孝文迁都之后,元魏宗室文化水平、汉化程度的认识,同时使我们对西魏、北周的赐姓制度以及相关史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拓跋氏早婚早育习俗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4.
五胡十六国及西魏北周均有"天王"的称号。天王称号从周代就有,为周天子称号,因此天王之号的出现表明了胡族君主名号汉化的过程。而唐太宗接受"天可汗"的胡族君主称号其实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天可汗称号被唐王朝统治者改装成"天皇",继而出现皇帝尊号,这从中原王朝的政治体系内找不到逻辑,而是汉族胡化的结果。衔接这两个时段的就是胡汉互化最为明显的西魏北周时期。  相似文献   

15.
《拓跋昇墓志》为北魏皇族在北周恢复"拓跋"旧姓史事又添了一实物证据。志文为鲜卑贵族墓志普遍的书写格式,已看不出半点胡族的信息。北魏末年以来的胡汉矛盾及鲜卑人对汉化政策的反动,主要是久居边疆的鲜卑军事贵族因汉化令他们丧失了作为鲜卑统治者最初享有的特权;西魏、北周恢复鲜卑胡姓,又为形式上顺应胡化逆流,将鲜卑姓氏包装为一种政治荣誉和政治待遇,以此吸引和笼络胡汉人才。周静帝大定元年北周再下令复旧姓,已非北周宇文氏之意,而是杨坚的意旨。  相似文献   

16.
“山南道”之成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南"在两晋、北魏之世,主要指今南阳、商洛地区;西魏、北周时代,渐扩展到荆襄、梁汉及巴峡,包括今陕豫二省南部、湖北与重庆大部及川东地区。唐代的"山南道",实为承绪西魏北周以来"山南"的地域观念和政治格局而来,并非仅据"山川形便"所划定。  相似文献   

17.
王琰 《丝绸之路》2012,(5):52-56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麦积山上。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开凿年代始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现存洞窟194个,其中保存有4-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  相似文献   

18.
鲜卑族是我国古老的部族,是鸟夷的一支,在古代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和东北一带,先后曾建立过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吐谷浑以及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等政权。象这样一个著名而古老的民族,对它的民族来源和分布,虽然中外学者都曾作过探讨,但仍然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所以,继续研究鲜卑族的族源、发展、迁徙和分布,亦是解决中华民族形成史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的考古工作中,西魏北周墓葬的考古发掘是相当早的。1954年2月至3月间,西北工程地区文物清理队配合基建考古中,在西安西郊三民村清理出有墓志的西魏大统三年(537)残墓一座,墓室四壁呈弧形,长斜坡墓道,窄而长,有砖砌的小耳室。同年在陕西长安县出土西魏大统元年(535)东夏州刺史姬买勖墓志,1956年长  相似文献   

20.
姜望來 《中华文史论丛》2011,(1):161-182,401
東魏西魏時期,道士因道教在東西發展境遇之不同,而以東魏尚黄、西魏尚黑之差異造作黄黑之讖,附會東西兵爭勝負,多以黑勝黄爲言。及北齊天保六年文宣滅道,道教與佛教、道教與高氏之矛盾驟然升級,黄黑之讖也由此演變成黑衣之讖。"亡高者黑衣"之讖興起,矛頭直指高氏與佛徒,並波及北齊政治,北齊衰亡與之不無關係;黑衣之讖爲北周所利用,以爲己瑞,北周由弱而强與之有關。北周本重道教,又因黑衣之讖而猜忌僧徒,建德三年武帝滅佛,黑衣之讖排佛之目的實現,建德六年周武平齊,黑衣之讖亡高之目的實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