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三国时期至明代出土的玉佩饰为证,与当时的典籍一一相对照,辨识组玉佩中的珩、璜、琚、瑀、冲牙的具体形态,并对其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出土于南京明初功臣及其后裔墓葬的几副组玉佩,并结合全国其它地 方的明墓考古资料和南京明初功臣墓神道石刻,对明初组玉佩的形制做了初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3.
席育英 《收藏家》2008,(12):14-16
玉是一种质地温润而有光泽的矿物质,经打磨、抛光、雕刻加工后,色泽莹润,更显华贵,故有美玉之称。我国玉器自公元前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延续至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东周玉器也不例外,尤其是东周玉佩,作为周代重要的礼器之一,在当时的政治活动中,有着其他器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片形玉佩饰形态出现的组玉佩是隋唐中、高级墓葬时有发现的随葬器物,但由于始终没有完整的发现,考古发掘者对这些零星玉佩的性质和组成结构皆无法定论。唐总章二年刘智墓组玉佩的出土,为研究唐代组玉佩的结构与形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本文以此为基础,梳理了隋唐玉佩的考古发现状况,并结合文献资料,确定其来源于三国、两晋组玉佩,适用范围为整个隋唐时代的贵族和高级官员,是当时"剑珮绶"的朝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杨海青 《收藏家》2013,(10):51-57
应国是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南边起自澧河流域,向北到达汝河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心区域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一带,包括平顶山市区、宝丰县、鲁山县、叶县、襄城县、郏县与汝州市的部分地区。在应国墓地发现之前,人们对应国的认识知之甚少;得益于传世和近年应国墓地出土的大量铜器和玉器,人们才逐渐对它有所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利用大量考古发现及重要的博物馆藏品,对六朝组玉佩做一细致、全面的研究,探讨其组合、形制及装饰风格的演变历程,帮助我们认知古代组玉佩制度在汉代以后流传与变革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7.
孟耀虎 《收藏家》2008,(7):38-40
我国篆刻艺术源远流长。考古发现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使用印章,及于秦汉时代,玺印已经盛行,汉印的成熟引领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篆刻艺术。魏晋六朝的印章,还保持着汉印的风格,以实用为主。隋唐至宋代,印章艺术却并没有得到发展。相反,由于以往佩印习惯的消失,私印很不发达。官印较多,印文篆写得屈曲盘旋,篆文也时见谬误,  相似文献   

8.
明代仿宋《雪景山水画》为绢本,局部设色,纵157、横74.5厘米,是山西省博物馆于1961年从北京宝古当购得。画面主要表现冬雪后的农村自然山势景色,抒发绘画者对祖国锦绣河山和农家生活之热爱,属于写实山水画。画面远景是巨嶂高壁耸拔的山峰,峰顶满是点叶树丛,气势雄伟。中部画悬岩山顶柏树丛中寺庙建筑,高低参差,古朴典雅。  相似文献   

9.
崔云 《收藏家》2014,(2):53-58
组玉佩是服饰的组成部分,它起源悠久,历代传承,既是各贵族阶层显示身份的标志,同时也作为礼仪场合节步的工具。节步就是行步有一定的节奏,有一定的规矩。古代贵族们常以组玉佩中玉件互相碰击的声音作为步伐的节度,身份越高,步伐越小,走得越慢,  相似文献   

10.
多璜式组玉佩是周代大型玉佩饰的主流形制,流行于西周至春秋中晚期。目前发现并复原的20余件多璜式组玉佩,均出自诸侯及其夫人或次夫人墓,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物。这些多璜式组玉佩自上而下用朱线将玉璜、玉珠管按照尺寸递增或递减的规律穿系而成,所用玉璜为青玉或青白玉,且多由旧玉改制而成。组玉佩用璜数量多寡与佩戴者身份地位有关,并且遵循主观意识形态下较为统一的以璜为核心的佩璜规范。  相似文献   

11.
涪陵小田溪M12出土有33件单个饰件,根据它们在墓葬中的位置可复原为一组组玉佩。本文通过对各组件年代、来源的分析以及与其他组玉佩比较,认为该组玉佩以玻璃珠起首的串组风格与楚地组玉佩相近,各组件主要来自楚地,少数可能出自本地,战国晚期在巴蜀本地连缀成组。小田溪M12的年代不会晚到秦乃至西汉初期,应为公元前三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12.
邹建平  陈建平 《收藏家》2011,(11):27-36
我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称,玉文化历经8000年而不衰。绵延8000年而不绝的玉文化,先后经历了几个承前启后、不可替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中,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玉器制作和使用的第一个高峰期。作为当时社会中最高、精、尖技术集合体的玉器,不仅成为"事神致福"  相似文献   

13.
吴凤珍 《收藏家》2016,(4):79-86
明代是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整个明朝一代书画艺术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嘉兴地区博物馆藏明代书画以早中期较少,晚明书画,收藏甚丰,名家云集,品质上乘,尤以董其昌、文徵明、蓝瑛、吴伟等作品为翘楚。  相似文献   

14.
弓鞋是明代服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包裹、保护和装饰功用。江苏泰州地区明墓出土了大量明代服饰,其中刘湘夫妇墓、刘鉴家族墓、森森庄明墓、海光南村明墓和春兰路明墓都有弓鞋出土,保存相对完整。这批弓鞋从样式、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展示了明代弓鞋之美和高超的制鞋技艺,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审美倾向和流行风尚,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梁柱 《收藏家》2007,(9):47-52
明代梁庄王墓随葬的瓷器共8件(套),除3件出自墓葬的前室外,余皆出自其后室。根据它们的出土位置和纹饰,其中7件(套)属于王的随葬品,汉1件(套)属于王妃的随葬品。  相似文献   

16.
王志远  宗时 《收藏家》2006,(6):49-50
中国的佛教徒在传播佛教教义时除宣讲佛经外,还常常利用塑佛像、绘壁画佛图(藏地多以“唐卡”形式出现)和水陆道场画等形式,向百姓讲述佛经经变故事,助人修行。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名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数月前发现的明代《西方极乐世界图》拓片可称得上是这方面的代表,它不仅蕴涵着深远的佛教教义,而且对研究明代版画也很有价值。以原故宫业务副院长杨新为首的五位故宫博物…  相似文献   

17.
明代驸马赵辉墓志铭的发现对于研究赵辉的生平事迹以及明代的驸马都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墓志铭文不仅提供了赵辉的卒年、当选驸马的过程以及任职期间的公务等信息,也包含了史书阙如的记载,可修正史书中有关赵辉的讹误,同时,对研究明代驸马的择选标准、职掌以及子孙恩荫特权等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秀玲 《收藏家》2005,(12):3-10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玉器的制作在中国已有八千年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国家,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玉制工具。至殷商时代已大量制作礼仪用具和各种佩饰。随着社会的发展,玉器种类越来越多,加工也越来越精细。到明代,玉器制作更趋完美。宫廷内专门设有制作各种宫廷御用品的机构名为“御用监”,下设有玉作,雕琢专供宫廷用的玉器。玉器专家在总结明代玉器时指出:明代初期的玉器留有元代厚重古朴的玉雕风格。至永乐迁都北京后,形成工整细致、一丝不苟的风格,尤以御用监制作的玉器更为典型。明晚期玉器…  相似文献   

19.
栾晔  杜恒伟 《收藏家》2022,(2):29-38
<正>明代绘画承袭宋元画风,特别是受到"元四家"绘画的影响,文人画创作自始至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明代中期,画坛上开始出现具有领袖地位的绘画大师,形成几支具有重要影响的绘画流派,并深深影响到明晚期和有清一代的画坛,即文人画、院体绘画和浙派绘画,其中院体绘画与浙派绘画是明代早期最具影响力的画种,对明清绘画艺术有重要的影响。院体绘画以林良、吕纪的花鸟画,吴伟、  相似文献   

20.
王春元  鲍昆 《中华遗产》2007,(1):146-147
身躯巨大的魔女,仰卧西藏,在苯教四大神山的镇佑之下,雪域安康,但魔女之血悄然奔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