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来信     
正读罢2016年第2期《乡绅的标准不单是穷与富》一文,由贾琚的"做人大度,乐善好施",想起我父母一生的口头禅:"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父母给我们解释:做你该做的,做你想做的,做你能做的,做得怎样,结果如何,不要考虑那么多。二老虽不识字,但很明理,他们用行动为子女树立了榜样,这让我们终身引以为豪和受用不尽。  相似文献   

2.
由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史书关于西域记载多有谬误,所以致使研究本时期的西域交通时困难重重。通过具体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此处对于"权于摩国"和"于摩国"的记载是有问题的。本文所讨论的"权于摩国"和"于摩国"就是此时期史书因记载情况不同,造成混乱的反映之一,笔者试图通过文献中关于具体路线和里数的甄别,论证出"权于摩国"和"于摩国"在历史记载中不应该被混谈成一国,而是两个小国。  相似文献   

3.
殷墟出土卜辞中有"归"字,根据文献记载,巴东有归故城,归国的灭亡大约是春秋时期。本文便结合出土资料与文献记载,对卜辞"归"字作了考证与解释。  相似文献   

4.
根据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记载,中和与至德是周人伦理学的核心,《师才鼎》铭文中记载了七种德目,反映了当时伦理学说的发达。周人的"敏德"即是"善",指仁义礼智。《师望鼎》铭文中关于明心的记载属于心性学说。  相似文献   

5.
会礼为先秦宾礼之一,指会合军队讨伐叛逆之礼,其实质是一种军事会盟。戍求鼎铭文记载了商代的会礼,对于探讨会礼的史实,考察典籍记载会礼的真实性具有较大价值。铭文中,"会"指会礼,"会西方"指会同西方诸侯,"省"指军事征伐,"戍求"指带领军队参与会同的职官。铭文内容为王命宜子与一方诸侯会同军队以行征伐,与典籍记载的会礼相合。此外铭文中的"省"为"九伐"之一,与典籍记载中会礼的目的为行"九伐之法"相合。这说明商代已经存在成型的会礼,且与典籍记载的周代会礼有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6.
《秦边纪略》是清代学者梁分所著,书中主要记载了河州卫、庄浪卫、凉州卫、甘州卫、肃州卫、靖远卫、宁夏卫、延绥卫及它们建置沿革,山川形势,道路驿站,官司戎伍,攻防得失,农畜产品以及风俗人情,还记载了沿边少数民族的分布以及活动情况。其中河州卫的记载中关于"小河套"即河曲之地的有关记载只是零散的有所提及,本文试从"小河套"的地理区划、军事地位等方面论述"小河套"地区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古文献记载的编钟编列与等级,将考古出土的编钟资料与文献记载对比,认为《周礼》记载编钟的"乐县"形式是有的;但是《周礼》记载编钟的"乐县"等级与考古发掘所见到编钟组合形式不完全符合。本文论述了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认为《周礼》所载是战国以后的理想化模式,不是西周时期的礼制。编钟的组合规制与贵族的财力、国力有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音乐的发展,编钟的组合形式也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8.
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七真观蒙古中统三年(1262)《朝元观记》碑,记载了春秋时期"七茅真君"在茅谷升仙的典故。该碑是目前陇东南地区全真教龙门派传教活动的最早记载,碑文资料可补我国道教典籍中"秦州七真升仙"记载所缺,对研究天水道教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碑文中有关镇远军官员的记载,对研究金置镇远军节镇和蒙古沿置情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青莲教早期文献,推证该教流传的祖脉源流系谱及祖师是仙佛化身的说法,至迟在袁志谦时代已形成。结合祖脉系谱中三祖"普庵"的记载的特殊描述,进而追索该"祖脉源流"的由来,可能与江西人吴子祥或黄德辉有关。该"祖脉源流"除记载教中祖师外,亦传达"道落火宅"、"释终儒起"等观念。至于教中九祖"黄德辉",对照档案记载,就是黄廷臣。  相似文献   

10.
崔恒升 《文献》1998,(1):183-190
我国史籍最早记载"大别"的是<禹贡>和<左传>,记载"小别"的是<左传>.它们的成书年代大约都在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没有发明纸张和印刷术,文字记载比较简略,加之著者的地理知识受其时代的局限,不可能对全中国的地理都弄得很清楚.而以后的学者又认为"经书"为圣人所著,是千真万确的,如其中有某些地方不合乎实际情况,总是想方设法进行解释,各抒己见,因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大别"、"小别"便是一例.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大学入藏的秦代水陆里程简册中记载秦代有"阳"县存在,关于这一新出现的秦县,前辈学者认为可能是位于今河南省方城县的秦汉"阳城"。然而,从简册中记载的"阳"县下属各乡到其他地区的距离来看,"阳县"不太可能在今方城附近,而更有可能是位于先秦"唐"国故地的"唐"县。其他出土材料所见的"唐"县一般写作"阳",清华简《系年》中还有楚国曾灭"唐(阳)"置县的明确记载。秦代的阳县应该就是继承了楚灭唐国之后所设的阳县。  相似文献   

12.
孙伟刚 《考古》2012,(6):69-74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汉书·楚元王传》记载秦始皇帝陵"宫观之盛,不可胜原"。历史文献对秦始皇帝陵园内建筑遗址的记载仅寥寥数语,文献记载的"宫观"类建筑屡被提及,  相似文献   

13.
正灵蛇山,这座古志书记载的闽西"第一山",是今人研究古代闽越族蛇图腾必提的名山,千百年来蒙着神秘面纱。它究竟在何方?近日,笔者结合文献记载、田野探寻和族谱记载,试着破解这个难题。现知最早记载灵蛇山的文献,为北宋初地理总志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长汀县",其载"灵蛇山,在州南三百八十里"。~((1))北宋中叶《元丰九域志》卷九"长汀县",载县之山水唯此"有灵蛇山、鄞江溪"~((2))一句,略后欧阳忞《舆地广记》"长汀县"所载与此  相似文献   

14.
"札记"叙述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节目,曾介绍在我国一些地区寻找"断肠草",该节目介绍了寻找断肠草的经过,使观众增加了许多知识。节目介绍中未涉及"断肠鸟"。贵州地方文献对断肠草与断肠鸟有详细的记载,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二是"札记"叙述了贵州地域明清时"卫"的建置。一些学者认为明代贵州只设有二十四卫,这是不准确的,明代贵州有"卫"是二十七个。清初贵州新设"巴香卫",虽然巴香卫设置时间很短,但不能否定它的存在。三是"札记"对贵州文献记载"奢香"曾见高皇后,并得到若干赏赐,这是与史实不符合的错误记载。  相似文献   

15.
正福建在汉魏以前未有史志,只是《尚书·禹贡》记九州中的"扬州"有所涉及;《山海经·海内南经》有"闽在海中"的记载;《逸周书·王会》也有"东越海蛤……其人玄贝"、"东越朝问于周"的记载。这些都是零星、片断的记述,难以窥见福建地区上古时期的历史面貌。此后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东越列传",《汉书》"地理志"、"闽粤王列传"中,对福建古代地理与人文情况开始有了较为翔实、系统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出入,学界对于隋唐洛阳含嘉仓城的东门是否存在一直有不同认识。出土铭文砖上"东门"的记载使得多数学者倾向于支持"东门存在"说,然而无论从文献记载、孤证不立、考古实测,还是从情理不合等方面考虑,"东门存在"说都值得商榷。本文尝试从城门俗名的角度理解铭文砖上的"东门"和与之关系密切的"仓中门",通过假设与验证,认为含嘉仓城如文献所载只有三座城门,东门不存在,铭文砖中的"东门"指的是仓城"含嘉门"。  相似文献   

17.
刘瑞 《文献》2000,(4):238-240
左纛是古代帝王的象征--"黄屋左纛"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历来的文献中相关记载很多,现在我们可以见到的最早记载分别是蔡邕的《独断》和司马彪的《续汉书·舆服志》.  相似文献   

18.
张林川 《文献》1998,(3):80-93
<六韬>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奇书. 它的"奇",首先表现在书的内容方面,它是一部讲韬略的书.韬者,它又作"弢",原意是"弓袋",引申之则有"锦囊妙计"的意思.其次,据文献记载,这部书与历史上两位传奇的智人有关.有文献记载,<六韬>的作者就是周文王的老师姜太公;又有文献记载,张良曾习<六韬>助刘邦除暴秦、败项羽,平定天下建立了刘汉王朝.  相似文献   

19.
商代甲骨文中有关于"州臣"的记载。对于"州臣"的身份,历来说法不一。其实,"州"应当是地名,从文献和西周金文的记载来看,其地应当在今河南沁阳附近。卜辞"管"地的确认,也证明州地存在的可信。"州"、"管"二地的发现,说明以往学者对"州臣"身份的理解都是错误的。甲骨文中的"州臣"就是州地之长。  相似文献   

20.
对于唐代的租调税法,《新唐书》、《唐律疏议》及《唐六典》等史料中的相关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结合《唐律疏议》、《唐六典》与敦煌文献等史料,对唐代"租"的种类与数额、"调"的数额作辨正分析。认为《新唐书·食货志》中对唐代"租"的记载比较全面,但对"调"的记载则存在一定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