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0年以后,亲人和朋友这样向记者转述唐铎在苏德战争中的经历——唐铎是中国人。但在苏联卫国战争的战场上,他是苏联空军的一名见习副团长,隶属白俄罗斯军区的空军第74团,亲自驾机参加了白俄罗斯战役与东普鲁士战役。1953年,唐铎回国后,成为新中国的空军少将,为中国空军的建设做出了奠基性贡献,1983年去世。  相似文献   

2.
俄友人万里寻访将军遗迹我手里有一盘30分钟长的广播电台录音磁带,它是记录卫国战争中一位功臣英雄事迹的音响作品,其中人物讲话录音、当年苏军歌曲、战斗场面效果一应俱全。这是俄罗斯莫斯科广播电台著名华语播音员、节目制作人哈林的作品,在俄罗斯5月9日“卫国战争胜利日”60周年前后曾多次播放。然而这个节目歌颂的主角却是一位传奇式的中国将军——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军衔的唐铎将军。为制作这个节目,哈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沈阳辽宁大学,为的是采访唐铎的家人并记述他回国后的人生轨迹,因为唐铎生前曾担任全国政协辽宁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辽宁大学副校长。俄罗斯人民一直没有忘却曾在前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中立  相似文献   

3.
正从"海归"到普通教师前苏联结束战争后,摆在朱敏面前的是两条路,回国或是继续在前苏联求学。虽然朱敏很想回国看望爹爹,但她又不甘心两手空空回去。她决定留下来学习,把被无情的战争夺走的宝贵时光补回来。凭着坚强的毅力,朱敏在儿童院努力补习,不到一年就掌握了俄文。接着转到伊万诺沃学校补习完中学的课程。在集中营里,朱敏跟着难友学说俄语、捷克语、  相似文献   

4.
<正>1938年,纳粹德国强令驻华德国军事顾问团回国,并威胁不回国的人将因"叛国罪"被送上法庭,但有多位德国顾问毅然留在中国。在抗日战场上,这些顾问演绎出一个个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5.
正1923年10月到1926年5月,陈毅在北京生活了两年多,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中法大学度过的。在这里,他一面学习,一面从事革命工作,为促进北京地区的国共合作,推动和发展国民革命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陈毅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因1921年10月参加进驻里昂大学的斗争,被法国政府以"过激党"的罪名,强行遣送回国。"问题学生"艰难入学经过多次斗争,北洋政府答应在北京中法大学开设一个专门班,接受这批回国学生,由各省政府资助官费入学。陈  相似文献   

6.
我的老家是河南南阳,我的父亲尹心田,生于1903年,1922年投军冯玉祥部,在河南开封加入冯玉祥的"陆军十一师"学兵团。从1923年起,即被冯玉祥将军调到身边工作。1926年随冯玉祥将军赴苏联访问,并遵照冯的指示留苏学习军事,主修炮兵。1928年底奉命回国,历任冯的机要参谋、传令队长、钢甲列车大队长、交际课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  相似文献   

7.
江绍原 (1898—1983),祖籍安徽旌德,生于北京。曾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文学院,因病回国。1917年至1920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参加“新潮社”,为五四运动学生总代表之一。1920年下半年起,被选派至美国芝加哥大学比较宗教系学习,后又在依利诺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广州中山大学英语系教授兼代理主任、文学院特约编撰员,先后在北京女子大学、中法孔德研究院、中国大学、西北大学等处供职,解放后  相似文献   

8.
马作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被选拔到苏联留学的留学生。他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火箭发动机专业,1958年2月回国后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后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十九研究所所长。本文中他回忆了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第一次见到钱学森,以及回国后多次与钱学森交流科研工作,并在钱学森指导下从事火箭发动机研究等交往经历。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早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后来到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在陈其美部下从事革命斗争,对孙中山表示忠诚。1922年6月,陈烱明在广州叛变,蒋介石从上海赶到广州,上永丰舰保卫孙中山。9月写了《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颂扬孙中山,痛斥陈烱明。孙中山为此书作序,这就抬高了蒋的身价。1923年8月16日,孙中山派以蒋介石为团长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学习。蒋回国后高喊“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革命口号。随后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等职。  相似文献   

10.
在胡适研究中,对1927年至1930年胡适居留上海期间的考察,研究者们往往聚焦于胡适在"人权运动"中的表现,进而认为,胡适甫一回国即陷入到与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纠葛当中,而忽略了"人权运动"前知识分子之间的纷争。因此,友人劝阻胡适归国的陈述经常被有意无意地引证为胡适回国后处境的写照,以为"人权运动"预热。实则这些陈述掺杂了鲜明的个人色彩,不足为胡适回到上海后的情境预言。与此相对,"人权运动"之前,回到上海的胡适与部分教育界、文艺界知识分子发生了颇为激烈的明争暗斗,而胡适也"知机"地作出了应对。准此而论,此期胡适在上海被"不容异己"(1),其主体当指某些的教育界、文艺界的知识分子,而非国民党或国民政府。  相似文献   

11.
正瞿独伊,浙江人,曾用名"沈晓光"。1921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28年至1941年在苏联生活,1946年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1950年3月和丈夫李何一起受组织委派到苏联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1957年回国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在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组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1982年离休,2021年6月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  相似文献   

12.
在《季羡林留德回忆录》中,作者写道:"如果一个人能出国一趟,当时称之为‘镀金’,一回国便身价百倍。"那是20世纪30年代的真实国情。但现在,这样的日子恐怕一去不复返了。近期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中国海外留学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近114万,同时,留学归国人数也同比增长了46%,被称为"史上最大回国潮"。留学出国和归国人数双双"井喷",令人思考。前者说  相似文献   

13.
1955年,我从沈阳调到湖北。当时武汉重型机床厂还在建设中,我们30多个从全国各地调来支援武重厂建设的技术能手先被派往苏联学习。我日以继夜地刻苦学了半年俄语后,于1956年下半年出国到了苏联,先后在高加索重型基洛夫机床厂和列宁格勒的思维尔得洛夫机床厂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1957年下半年回国后,我在武重厂当工  相似文献   

14.
正一谷正鼎(1903—1974年)的政治生涯并不如其两位兄长夺目,但早期的谷正鼎比谷正纲更为活跃,在德国留学期间,他更是早于谷正纲加入国民党。被苏联驱逐回国后,他曾代表苏联回国人员做旅苏报告。1928年初,他担任宣传部部长丁惟汾的秘书,经常代表丁出席各种会议、发表演讲,不久被国民党中央派任为北平市党部指导委员兼常务委员。"三一四"事件后,他与谷正纲一同正式加入改组派,成为了改组派与蒋介石争夺舆论  相似文献   

15.
朱晓鸽  王星 《百年潮》2015,(3):54-56
1950年8月底的一天,美国西部海岸旧金山市的港口上,美国总统轮船公司"威尔逊总统号"客轮启程,前往中国香港,这是它的第17次航程。船上有130多名中国留学生、教授等,他们冲破了美国政府为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而设置的重重障碍,坚决要求回国,最终被作为"无国籍"难民而递送出境,吴崇筠、朱康福夫妇就在其中。当时这批留学生只能挤在四等舱(大统舱、三层铺)内,倒也热闹,到处是旧友相会的欢  相似文献   

16.
1954年9月,我因布置"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的关系,在保加利亚工作和参观了三个多月。从参观中深感到保加利亚的博物馆事业在解放后十年内的迅速发展,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因此回国后将参观中所获得的观感整理出来介绍给我国的  相似文献   

17.
任岳、王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年轻时被党组织派往苏俄学习,两颗年轻的心在异国他乡的共同学习和磨练中渐渐靠近,结为革命伴侣。在王明大搞宗派斗争,打击异己的特殊历史时期里,他们几乎命丧新疆,两度被流放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回国无望,但在飘零苏联的2 5年艰难岁月中,他们仍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朱岩 《文史博览》2005,(10):23-26
俄友人万里寻访将军遗迹 我手里有一盘30分钟长的广播电台录音磁带,它是记录卫国战争中一位功臣英雄事迹的音响作品,其中人物讲话录音、当年苏军歌曲、战斗场面效果一应俱全。这是俄罗斯莫斯科广播电台著名华语播音员、节目制作人哈林的作品,在俄罗斯5月9日“卫国战争胜利日”60周年前后曾多次播放。然而这个节目歌颂的主角却是一位传奇式的中国将军——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军衔的唐铎将军。  相似文献   

19.
正韩乐然,原名韩光宇,朝鲜族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赴法国学习,进行绘画创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回国参加东北救亡总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被国民党逮捕后,在狱中坚持斗争。1943年出狱后到西北地区考察、研究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其间做了大量统战工作。1947年7月30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相似文献   

20.
正1915年12月,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又称"巴拿马赛会")即将降下帷幕,中国参会各省代表正打点行李准备启程回国之际,25日晚(即袁世凯称帝后第十三天),美国旧金山中国直隶省代表团就餐地上海楼旅馆,发生一桩震惊中外的"黄远庸被暗杀事件"。黄远庸,原名黄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九江人。1904年进士,后赴日本学习法政。归国后投身于新闻界,先后担任上海《申报》和北京《亚细亚报》特约记者,还为《东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