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过年说祭灶     
正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北宋时期,腊月二十三祭灶的风俗就已经广为流行了。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从农历的腊月十五到正月十五,当时京城汴梁城里的大街小巷"皆结彩棚,铺陈冠梳……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农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这两天,人们就开始焚香祭拜灶神,称为"祭  相似文献   

2.
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祭灶的日子.乡村的老百姓常说“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举行祭灶. 童年时,家乡祭灶的风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这首童谣还在耳边萦绕:“腊月祭灶,年节来到,小妮戴花,小儿放炮,老婆儿穿花袄,老头儿哈哈笑.”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民间,有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所谓"祭灶",实际上就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种"送灶"、"辞灶活动",在民和三川地区,称之为"打发灶爷妮妮(奶奶)"。"祭灶"活动在我国民间来说是一项影响较大、历史悠久、涉及范围较广的风俗习惯。从古到今几乎每家每户的灶间都供奉有"灶王爷"的神像、灶马或者写有"东厨司命灶君之神位"的牌位,两边配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至于这个"灶王爷"和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动的来历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4.
在关中平原扶风县,过年的习俗有周、秦、汉代所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的厚重之感。 关中人说:“年年有个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因此,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祭灶也就成了关中百姓亘古不变的小年。  相似文献   

5.
先秦至明清及今,官方祭灶(国家祀典)的时间由每年的夏季、冬季逐渐演变为冬季(腊月二十三),每年祭灶的次数由多次减为一次,最终不见记载。民间祭灶行为则表现为:汉晋以前,祭灶时间很随意,祭灶次数有多次,晋以后逐渐确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本文考察了中国(以古代为主)祭灶时间的历时性过程,展现了国家祀典与民间祭灶的区别与联系,揭示出灶神功能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化:由主饮食之神到无所不能的全神再到居家司察人间功过、上报天庭的小神,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灶神信仰文化的内涵变迁。  相似文献   

6.
正"送灶",亦称"祭灶""祀灶""辞灶",是古城镇江民间流传极广、影响很深的一项祈求合家平安的传统习俗。旧时过了腊月二十,各家各户都开始忙着送灶了,同时也拉开了过年的序幕。送灶日通常定在腊月二十四,因为民间有一说法,叫"官三民四龟五鳖六"。官家、有钱人家一般腊月二十三送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腊月二十四日送灶是无疑的,否则就是另类的"龟"和"鳖"了。  相似文献   

7.
祭灶的源流     
农历岁暮 ,习俗有“祭灶”之举。祭灶起源于农业社会 ,所祭祀的对象就是传说中的庖厨之袖———灶君。中国民间传说 ,灶君是掌管炉灶的神祈 ,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要回天述职 ,向玉皇大帝报告一年来在凡间的见闻 ,过年后才返回岗位。人们希望灶君“上天宣好事 ,下界保平安” ,用糯米粉和糖煎成糍糕 ,把灶君口胶住 ,使其说话含糊。祭灶是一种古老的风俗 ,据《吕氏春秋》称 ,周代有五种与家宅有关的祭礼 ,灶就是其中之一。而《论语》也说 :“与其媚于奥 ,宁媚于灶。”由此可知 ,祭灶的历史起码及于春秋战国时代 ,但其始记载粗略 ,到汉代才有比较…  相似文献   

8.
小年     
农历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为小年,2016年的小年为公历2月1日和2日. 小年的由来与灶王爷的传说有关,因为灶王爷在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要上天汇报,民间为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就有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的习俗.  相似文献   

9.
脸谱     
<正>考验周作人叫苦鲁迅去世的电报到达八道湾后,周作人找宋紫佩同往西三条,通知"鲁迅的母亲"。老太太悲痛至极,只能说:"老二,以后我全要靠你了。"周作人说:"我苦  相似文献   

10.
正1949年1月21日,对于苦守在长冬中的合肥,是个千年冰融的日子。这一天,合肥解放了,原来长夜难明的古城,一轮喷薄欲出的太阳升了起来。这一天恰好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民间传统"小年",古代将这一天叫交年节,也就是旧年和新年交替的日子。老百姓寸心自知,合肥在这一天解放,恰  相似文献   

11.
正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云"与其媚于奥,宁媚与灶"。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  相似文献   

12.
正蒙古人崇拜火,视火为生命与兴旺的象征。他们敬火为神,在草原上,火神是诸神中最受尊敬的神。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或廿四日,蒙古人家庭都会举行祭灶仪式,称为祭火节。蒙古人称灶神为"火佛",称祭灶仪式为"祭火",称祭灶节为"祭火节"或"祭火二十三"。祭火节的意义很像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灶王节或祭灶节,只是关于日期缘由的解释、节日名称、节日形式和内容,有着明显的独特之处。蒙古人至今流传着"黎民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2016,(2)
正毛泽东读鲁迅作品,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的。他那时是《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鲁迅最初的一些白话小说和杂文,便发表在《新青年》上。1918年8月到1919年3月,第一次到北京时,因为对周作人撰文介绍的日本"新村运动"感兴趣,毛泽东还专门跑到八道湾鲁迅和周作人同住的院子里拜访,可惜那天鲁迅不在家,只见到了周作人。晚年谈到此事,还遗憾地说:  相似文献   

14.
前几年,有关周作人的争议说得已经够多了,得出的共识大概是:周作人一生是复杂的。早年与鲁迅一起投身五四新文学运动,周氏兄弟各自在杂文、散文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再后来,鲁迅成了"民族魂",周作人却因失节落水成了民族罪人。周作人晚年,以戴罪之身居住北京八道湾。他与海外的联系仅止于两人,一是帮助他出版《知堂回忆录》的曹聚仁,另一个就是这本书里与其信函交驰的鲍耀明。后来这两人均将知堂老人的书信编印出版。曹聚仁出版的是香港版《周曹通信集》,鲍耀明先是出版《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1972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文史博览》2008,(6):14-16
临震前6个小时的准确预测六位年轻人靠土仪器成功测出地震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农历腊月二十三,差一天就是中国传统的"小年"。辽宁海城发生里氏7.3级大地震,震中在当时岔沟公社西南北庙子一带,覆盖海城全境,附近有100多万人。地震主要波及  相似文献   

16.
祭灶     
小时候,最巴望过年。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腊月二十三,是过大年的前奏曲。从这天起,辞旧迎新的日程就紧锣密鼓。放了寒假的孩子们闲得乱窜,天天都在倒计时,掰着指头奶声奶气催年:“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门花;二十九,打壶酒;年三十几,赶个露水集儿;大年初一儿,蹶着屁股作揖儿!”大人们早累得腰酸腿疼,要是还愁着年关还债,那气儿更是不打一处来,撵狗轰鸡似地吆喝:“爬一边儿疯去!” 记忆中的冬天常有雪。屋檐下总是垂着长长短短的冰凌挂。晌午头上…  相似文献   

17.
刘岳 《百年潮》2013,(12):56-61
八道湾的枪声 北京八道湾11号,是鲁迅1919年11月购买的新宅。不久,二弟周作人全家也搬来同住。1922年,周作人与哥哥鲁迅绝交。鲁迅带着母亲和夫人朱安,愤而离开八道湾,搬到砖塔胡同84号。从此,周作人“鸠占鹊巢”,成为八道湾11号唯一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正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祁连山脚下古城重镇——酒泉民间传统节日颇多,俗有"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末末节"的说法,每个节日都有固定的饮食,春节是较大的节日,人们常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足以说明对"过年"的重视。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扫房、送灶神开始,到正月十五日落灯结束,前后20多天。这期间有打扫卫生、洗澡、理发、杀猪宰羊、购置年货等很多富  相似文献   

19.
过了大年初一,人们便开始串门,互相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赶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集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按照布依族传统文化习俗,居住在贵阳市乌当区境内的布依族同胞,每年进入农历腊月下旬,家家户户都忙着杀年猪、薰腊肉、灌香肠、烤米酒、打糍粑等,做好过春节的各项准备。腊月二十三晚上,每家都要在灶台上点燃一炷香,泡上一杯茶,焚化纸钱,并用麦芽糖  相似文献   

20.
在金陵岁时中,自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南京人就忙着过大年的各种活动了。南京地区广为流传着这样一首过年童谣:“娃娃娃娃你别急,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炒米花;二十九,贴“道友”;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挨家走。”蒸年糕、炒炒米、扫房子、爬城头等等,这些活动使南京人的过年习俗显得更加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