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堂号,顾名思义就是家族祠堂的名号。在传统农耕社会里,同一宗族的人通常都居住在一起,为了祭祀先祖,每一个聚族而居的家族都要修建一个供奉先祖牌位的祠堂,作为家族团结兴旺的象征。同时,为彰显本族的辉煌历史和传承历史文化,每个家族都要为本族祠堂取一个有意义的名号,这就是堂号的由来。堂号和姓氏、家谱一起,同为封建宗法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前读书做官的名门望族人家,逢有红白喜庆,常在门前灯笼上亮出堂  相似文献   

2.
邹县元代李裕庵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5年3月,在邹县火车站扩建工程中,发现了一座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的墓葬(图一)。过去,这一带有封土堆数个,石碑两块。因长年雨水冲刷及耕作取土,封土渐消,碑刻也已破坏。这两块碑一是李裕庵墓碑,据《邹县新志》载:"元裕庵李先生墓碑铭,西门外车站东。"一是李之英墓碑,据《邹县志》载:"李之英墓在城西北三里有碑,元锦州同知。"清朝光绪年间文献记载,李姓是土居世族:"李氏自元、明至今有显传者二十一代。"由此推测,李姓家族的祖茔文,也就在这个地段附近。我所清理这座墓葬时,在封土中发现了几块破碎的碑石,其中一块刻有:"……山县儒学……府君之墓"(图二)。在附近苗圃内  相似文献   

3.
彭娟 《沧桑》2011,(1):251-252
清中叶李绿园的家族小说《歧路灯》借谭氏家族命运反映了传统的家族文化与礼法之间深刻复杂的关系,寄寓了父辈对于家族传承危机的忧思,并且形象展现了家风恢复、礼法重建对家族传承的疗救意义。小说尤其突出家谱、家法祖训、祠堂主礼石、修坟祭祖等实物及仪式,以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着礼法在家庭、家族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香河 《文史月刊》2011,(12):47-47
李沆是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素以端正、量大著称。  相似文献   

5.
漫谈中国姓氏堂号文/王衍村秦明晓一、堂号及应用什么是堂号?据《现代汉语词典补编》中解释:“堂号:厅堂的名称,旧时多指某一家或某房的名号。”笔者认为某一家就是某一姓;某一房就是家族的分支。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李氏分陇西、赵郡二支,陇西有四房,赵郡...  相似文献   

6.
马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南20公里的杨家沟村,是以马氏家族地主为重要成员的窑洞民居。马氏家族原居山西临县,后迁居杨家沟居住。马氏家族在起步阶段并没有从整体上规划村落布局。清乾隆年间,马嘉乐从自己所居住的“光裕堂”开始,以堂号为自己的儿孙们建筑独立的窑洞式四合院,这些堂号依山顺势,按等级秩序,高低参差于山峁之间,形成了马氏庄园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顿丘李氏是北魏形成的李姓郡望。其家族本为梁国蒙县人,由南朝刘宋进入北魏,凭借外戚身份兴起。因李方叔、李峻封顿丘王,兼之顿丘郡卫国县原有李姓家族,梁国李氏渐以顿丘卫国为新乡里。历经李峻兄弟及其子侄两代人的努力,李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门第逐渐得到朝野认可。至孝文帝朝,李氏家族完成了"士族化"转型,并通过定姓族进入"郡姓"之列。至此,顿丘卫国李氏作为李姓的一个新郡望最终确立。这一郡望历经北魏、东魏、北齐,一直延续到隋唐。  相似文献   

8.
家训是家族或家庭历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特定家族家庭的价值追求,折射出传统文化中历史文明的踪迹。本文以《福建家训》一书为例,分析说明家训档案中体现的家风渊源、传承的历史文明以及存留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9.
最近"家风"这个词比较热,看电视里人们对家风这个话题的回答,有些令人忍俊不禁,有些令人肃然起敬,还有些只能是啼笑皆非了。这些观感之余,却是不失沉重的思考:中国历来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与家族传承,但今天,人们谈起"家风"二字,为何别有一番滋味?名门望族与乱认祖宗笔者京城寓居的胡同里,有一户门庭破旧的平房人家,双开红漆木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副对联":忠厚传家  相似文献   

10.
浦江郑氏是我国宋元时期浙江地区的名门望族,自南宋初至明英宗年间,其家族共同居十五世并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而其家族能维持十余世的和睦相处和兴盛,无疑与其家族"重义戒奢"的良好家风有着莫大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浦江郑氏规范》在有关方面的摘录解读来探究其家族长期兴盛和共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代传承,是每个家庭教育智慧的深刻体现,也是每个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源头,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引领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当今社会既是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也是一个新旧思想并存的时代,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但家风家训文化却没有因为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新事物的出现而黯然失色,依然傲领群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现就以苏州地区为例,以方志编纂视野谈苏州家风家训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正众所周知,家训可见,家规可知,而家风却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能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一个好的家风,是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形成的正能量。它通过祖祖辈辈的言传身教,一代一代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地传承着,使整个家族一步一步走向兴旺,并保持其长盛不衰。毛氏家族的发迹和发展印证了这一点。毛家大院所在地——昔  相似文献   

13.
正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族中的熏陶和积淀,是一个家族的共同信仰。作家莫言(本名管谟业)的爷爷叫管嵩峰,干了一辈子木匠。虽然识字少,话不多,但他却懂得诚信做人的道理,在家具用料上十分讲究,哪怕很小的瑕疵也会告诉主家。刚单干的时候交"公粮",有的人耍奸往里面掺沙土,管嵩峰  相似文献   

14.
正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采访多位知名人士、企业家、作家和普通民众,引发公众对"家风"的关注与热议。"家风"的内涵是什么?现代家庭如何培养和传承优良的家风?  相似文献   

15.
南京建成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日前在南京建成开馆。这是我市首家私人创办的纪念性博物馆。王伯沆(1872-1944年)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本名瀣,字伯沆,号冬饮,又号沆一、伯涵、伯韩、伯谦、无想居士,祖籍溧水,长期居住南京。清末曾为两江师范学堂教习。民国...  相似文献   

16.
<正>被康熙帝推崇为"是极齐全底人"~①的陈廷敬是清初理学名臣,他一生本着"建中立极之学,行化民成物之政"~②,对朝廷政治"多所建白",为清初社会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界对陈廷敬的政治思想、文学成就等方面已有不少成果,但对其家族家风却少  相似文献   

17.
客家堂号的来历可分为两类,一是“郡望”,以标明本姓本族的渊源所自,二是为纪念先祖的官衔、业绩、德行、嘉言等伟业与美德而自立的堂号。堂联,是贴或刻在宗祠或住宅大门左右两侧的对联.一般是四字联。堂联与堂号是相互关联的、互为表里的。  相似文献   

18.
正广西桂林临桂区历史上人才辈出,自唐代以来共出了5名状元、2名榜眼、291名进士。李宗仁就诞生在这块宝地上。李宗仁故居位于临桂区两江镇,坐落在气势雄伟的马鞍山下,由两江镇往西走约4公里,有个李姓人家聚居的村子,村名十分特别,头一个字""由"木+田+木"组成,读音同"浪"即"浪头村"。村口那座堡垒式大宅院就是李宗仁故居。从"安乐第"到"三进客厅"李宗仁祖上耕读传家,过着优裕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陈沆年谱     
陈沆是清代中后期的一位的诗人,律赋大家。《陈沆年谱》的编撰力图以一种开阔的眼界展现他求学入仕以及同师友交游的交往活动。同时也尽力梳理陈沆在其所处的时代,其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其作为一条暗线穿在《年谱》之中。在对有关陈沆的材料进行合理编排的基础上,《陈沆年谱》希望完整而且客观地再现其短暂的人生,努力提供给研究者一个血肉饱满的人。  相似文献   

20.
《文献》2018,(6)
2016年5月,我们在天理大学图书馆查阅该馆所藏琉球官话课本时,发现了两种以往未见著录的琉球官话课本,即森槐堂本《学官话》和《白姓官话》。通过考察可知,这两册抄本应是1815年前后琉球久米村人王述勃所用,封面所题"森槐堂"应即王述勃家族的堂号。两个抄本中保留的大量使用者汉字注音为官话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语料。此外,森槐堂本《白姓官话》自名"白姓官话集",印证了20世纪初武藤长平著作中相关记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