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麦类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麦类作物的生产和分布王社教麦是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又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品种虽不像稻品那样繁多,但同稻一样,种植也遍布南北各地。南直隶和浙江布政司的绝大部分州县都有夏税麦的任务①;江西布政司虽然征收夏税麦的州县不多,但从保留至今的明代各地...  相似文献   

2.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水利建设王社教水利建设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水利事业是农业生产得以持续繁荣的基础。苏皖浙赣地区是明朝的主要港粮供应地,酒粮数额一直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①。本区农业的丰歉,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的余缺。因此,本区的水...  相似文献   

3.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棉麻生产与蚕桑业分布王社教棉、麻与蚕桑是明代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地位仅次于稻、麦等粮食作物,在明代征收的田赋中,除夏税麦和秋粮米豆以外,另一个较大的项目便是棉、麻、蚕丝及其制品。由于它们在国家赋税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又是自给自...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在史念海先生的积极倡导和不懈努力下发展起来的。近 2 0年来 ,这个领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 ,如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吴宏岐《元代农业地理》、李令福《明清山东农业地理》、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等等。其中王双怀博士的《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是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正如史念海先生在“序”言中所说 ,《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的专著”。这部著作的优点之一是紧紧抓住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  相似文献   

5.
据粗略统计 ,本年度历史地理学共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出版专著近十部。现就主要论文加以评述 ,对于专著 ,仅就所见 ,列举书名 ,学者自可参考。本年度出版的专著有史念海著《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 )、陈可畏主编《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理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程存浩《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中华书局 )、杨果《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王双怀《明代华南农业地理》(中华书局 )、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陕西师大出版社 )、阙维民主编《史地新论———浙江大学 (国际 )历史地理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6.
王杰  周炜 《郑和研究》2000,(1):21-24
明代是我国市舶体制的最后阶段。在不足300年的时间里,明王朝曾先后在南京(今苏皖地区)、浙江、福建、广东、交趾等地设置过市舶司,其驻地屡有迁移,机构本身亦迭经废立,终于走到了它的历史尽头。  相似文献   

7.
万历贵州水稻亩产小考陈国生关于明代贵州的水稻产量,文献记载不多,本文依据万历《黔记》卷20,卷19有关水稻生产的片言只语对其作大致的推测。黎平府万历三十三年巡抚郭子章发银参拾伍两量学田壹分,“除粮差外,岁牧草米百伍拾伍秤,佃种均分柒拾染秤半”。明代贵...  相似文献   

8.
《神州民俗》2007,(8):38-38
粥品是东莞水稻生产地区的主食。东莞有五种不同地区,粥的品种特别多,有肉粥、鱼粥、斋粥,等等。茅根粥、蟹黄粥、道活粥更是驰名海内外。[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将中国战区划分为16个受降区(地),对日接收随之展开。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受命主持苏皖地区对日受降与接收工作,其将战区分为固滁地区、安庆地区、徐海地区三个接收区,分区进行军事接收,而地方党政与事业接收则由苏皖两省分别接收。在接收过程中,国民政府中央与地方各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之后,南方八省共存有13块根据地,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遭到强敌反复“清剿”,生存条件异常艰苦等十分险恶的情况下,坚持了长达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皖浙赣边区游击根据地是其中之一,鼎盛时期,包括了皖南、浙西、赣东北43个县,横亘3省边区7万余平方公里,临近国民党统治中心宁沪杭地区,是我党领导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在这块根据地,活跃着数支红军游击队,其主力是红军皖浙赣独立团,刘毓标作为皖浙赣省委组织部部长并兼任独立团政委。  相似文献   

11.
《南方文物》2011,(4):200-201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实行分封制度,建立藩屏,夹辅王室。江西地区主要有三藩,即宁王系、益王系和淮王系,他们在江西留下了大量墓葬与遗迹。明代藩王墓葬出土文物主人明、时段确、数量大、品种多、器类全、保存好、器物精,在明代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是研究明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实物。  相似文献   

12.
新四军是神圣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产物。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坚持在赣粤边、闽赣边、闽西、闽粤边、皖浙赣边、浙南、闽北、闽东、湘鄂赣边、湘赣边、湘南、鄂豫皖边、鄂豫边等8省13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经国共双方反复谈判,商定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相似文献   

13.
晚明福建瓷器窑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明华 《南方文物》2010,(1):104-109
<正>明代晚期,福建地区的制瓷业突然有很快的发展,一些地区的窑场如雨后春笋陆续涌现,如德化、漳州等均是在这时期取得发展的白瓷和青花等品种的重要窑场,另外还有许多烧造青花瓷的窑场  相似文献   

14.
明代嘉湖地区的桑基农业分布于细致的水网中,有着特别的水土环境.南宋以后,嘉湖地区的水网大致定型,到明代,河网在不同条件下仍有细分化,形成了更多的人为的微地貌和水土小环境.田野中的水生植物在减少,一些重要的沼泽植被群落在水网的分化下发生了规模和形态变化.由于人们长期的挖河泥和耕作,桑基堆叠土和圩田水稻土都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在市镇经济和丝织业的推动下,人们在旱地引河渠,在深水区挖泥堆土,开凿小池塘,这都使桑基稻田和桑基鱼塘增多.  相似文献   

15.
淮北苏皖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经历了曲折艰辛的道路,一九三八年底,中共山东分局派李浩然率干部到邳睢铜地区成立苏皖特委,又派杨纯等组织皖东北特委。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派出主力胡炳云大队到灵璧、宿县、肖县、铜山边境活动。随后,鄂豫皖区党委派江上青、陈国栋、赵敏、宋季文等随同国民政府第六行署专员盛子瑾来皖东北工作。一九三九年七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和豫皖苏省委派张爱萍、刘玉柱赴皖东北开展与盛子瑾的统战工作,并在同八路军联系后建立了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接着,由金明、张爱萍、张彦、邵幼和等成立苏皖边区党委,统一领导皖东北,邳睢铜、苏北等地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晋东南和晋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然仔细研究该地区的地方志即可发现明代晋东南的自然灾害与晋南地区相比有其独有的特点。本文试图以两地地方志为文本,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具体地分析明代晋东南自然灾害与晋南地区相比呈现的频率低,种类少,影响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近年来的出土资料与相关文献对景德镇地区明代仿龙泉窑瓷器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考察对象主要包括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明代官窑仿龙泉窑器,以及景德镇地区明代民窑仿烧的龙泉窑器。研究表明,明初景德镇地区受浙江龙泉窑的影响,仿烧技术已达较高水平。随着明代官窑仿烧技术的完善,以及景德镇地区仿龙泉窑的成功,龙泉青瓷的地位逐渐被景德镇窑所替代。  相似文献   

18.
目前有关苏皖边区政府的研究还很薄弱,《苏皖边区政府档案史料选编》的出版将推动研究的深入。该文献集不仅揭示了苏皖边区政府的来龙去脉,同时也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斗争等各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边区政府建设方面的贡献,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基础。  相似文献   

19.
1987年2月,淮阴县人民政府在这片热土上,为一位烈士建立纪念碑,他就是重建淮涟地方党组织的奠基人——张芳久。张芳久(张芳九),1913年出生于陕西省的一个农民家庭,1933年投身革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芳久入延安抗大学习,1938年调中共苏鲁豫皖特委,任徐东南区区委书记。1939年初,苏皖特委根据党中央关于"巩固鲁南、向苏皖发展"的战略方针,派张芳久、高兴泰、戴曦到淮涟地区重建党的组织,领导民众进行抗日活动。  相似文献   

20.
1942年,发生在我国东南地区的中日浙赣大会战是继淞沪大会战、武汉大会战之后的又一次悲壮、惨烈的大会战。中、日双方动用了精锐部队合70多万人,也是日军从1937年芦沟桥事变以来第二次使用这么多的兵团作战(第一次为1938年的武汉大会战,日军地面部队为140个大队,浙赣会战动用地面部队82个大队,达20多万人)。由于种种原因,媒体对这次会战的起因、经过、结果鲜有披露,尤其是日军在大会战中使用了毒气、细菌一事更是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