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由刘泽彭、陈奕平等合著的《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一书于2018年4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的结题成果。全书共分9章,67万字。书中分析了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迫切性以  相似文献   

2.
华侨是指所有定居外国的尚未加入或已取得外国国籍的中国人和他们的后裔。潮汕华侨又称海外潮人,潮汕民间则习惯称之为“番客”,而把潮汕人漂洋过海、移居外国另谋生计成为华侨的过程叫做“过番”。  相似文献   

3.
《华侨航空史话》是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方雄普同志继《海外赤子——华侨》(合写)和《美国华裔名人剪影》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有关华侨华人历史的著作。在六章的篇幅里,作者介绍了近代华侨在我国飞机研制、初期飞行、航空学校的设置及革命飞行队的建立中所作的重要贡献,以及他们响应孙中山先生“航空救  相似文献   

4.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赵和曼的新著《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已由中国华侨出版社于2004年8月在北京出版。这是一件十分令人欣喜的事。它的出版可说是有填补空白之功。正如周南京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所言,“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是一块尚待开垦、拓荒和耕耘的处女地”,该书“应当归入填补空白著作之列”(周序第2页)。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是华侨华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也应成为华侨华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就华侨华人研究的现状而言,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却显得落后、薄弱和冷清”(周序第1页…  相似文献   

5.
从“面向祖国”到“面向印尼”的艰难转变——印尼华侨教育工作的反思黄昆章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印尼曾经是华侨教育①蓬勃发展的国家之一。1957年是它发展的鼎盛时期,1958年后逐步走向衰落,1966年华侨学校被当地政府关闭,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海南行政区华侨历史学会编辑的《琼州侨史》(创刊号)已于九月份出版。该刊除登载地区华侨历史学会成立大会的消息及报告、讲话外,还发表了一些论文,侨乡调查报告,人物回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琼州乡音》编辑室编写的《琼侨史略》。据该刊“编者按”说,《琼侨史略》是第一部关于海南籍华侨历史的长篇论者,其重点是写东南亚琼侨。本期发表的是第一章“海南岛与东南亚的历史关  相似文献   

7.
由任贵祥、赵红英合著的《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一书 ,近日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之一。在 2 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 ,特别是自 2 0年代以来的 70年间 ,国共两党关系曾经是一个重要问题。但长期以来 ,“两岸关系”的研究被视为禁区 ,特别是华侨与国共关系的研究一直成为空白。近年来 ,两岸关系研究成为热门话题 ,不少专家学者涉足此领域。该书的两位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华侨问题的研究。该书就一个世纪以来 ,华侨与国共关系这一较新的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海外华侨华人与先后主宰中国政治舞台的国共两党有…  相似文献   

8.
20 0 2年 6月 ,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了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高伟浓带领其博士研究生石沧金撰写的新作 :《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 ( 1 979-2 0 0 0 )———对若干华侨华人研究期刊载文的摘评》。该书采用“题目 +作者 +发表期刊 (刊名、期数、页码 ) +文摘 +关键词”的体例 ,从 2 0余年来散见于国内各级报纸、学报、侨刊上的华侨华人研究论文中 ,引录了 742篇中国大陆学者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文章 ;并归纳为 2 5个章节 :“华侨华人研究基础”、“华侨出国史”、“华人族谱”、“华侨华人对居留国 (地 )的贡献”、“华侨华人与居住国(地 )…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中国学家、哈佛大学希根森历史讲座教授、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孔飞力(PhilipA.Kuhn)教授新著《他人之中的华人———近代以来的移民》(Chinese among Others:Emigration inModern Times)一书,于2008年由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出版。该书探讨了16世纪以来的中国海外移民。全书分八章。第一章分析西方海外扩张与中国较大规模移民的开始,第二章介绍鸦片战争前的殖民帝国与东南亚的华人社区,第三章探讨鸦片战争后中国大规模的移民情况,第四章分析大移民时代(Age of Mass Migration)东南亚的华人移民社区,第五章分析大移民时代华人移民在北美和澳洲等地遭排斥的经历,第六章探讨了华侨与侨乡及祖籍地中国的互动———中国的革命运动和海外华侨的救国行动,第七章探讨了二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变化,第八章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新移民情况。孔飞力教授以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政治史著称。缘于回应所谓的“中国的冲击”言论进而超越“中国中心观”的局限,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孔飞力转向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本书秉承孔教授以往著作的...  相似文献   

10.
谢惠雅 《南方文物》2013,(1):172-178
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厦门现有华侨35万人。历史上,由于厦门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大量人口外出“南洋”(南亚、东南亚)谋生、创业,使厦门逐渐成为拥有众多海外华侨和归侨侨眷的著名侨乡。而他们在故乡兴建的住宅、院邸,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1.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赛群博士的新著《中国侨务政策研究》已于2010年5月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约25万字。该书共分五章,分别介绍了中国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外移民政策、华侨投资政策的演变、维护华侨参政议政的权益、南京国民政府和新中国政府对归难侨的救济安置工作以及发展华侨教育  相似文献   

12.
导言尽管东南亚的华人具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在一些专门研究这个种族集团的学者当中,仍有一种把他们当铁板一块的倾向,而称他们为“华人”,或“华侨”。在一些国家内部,例如在印度尼西亚,占大多数的居民在使用“支那人”(orang Cina)、“中国人”(orangTionghoa)甚至“华侨”(Hoakiau)的称呼时,这种倾向是明显的。①我们认为,这些术  相似文献   

13.
“华侨华人学科建设研究”课题启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李安山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2 0 0 2 -2 0 0 3年重点课题“华侨华人学科建设研究”开始启动。这一课题是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提出《筹建华侨华人学科的研究报告》后 ,由李安山、程希、周南京和吴杰伟提交了该课题申请报告 ,经教育  相似文献   

14.
由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李明欢教授历时五年精心撰写的《欧洲华侨华人史》于本年 7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面世。该书被列为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丛书之十五 ,由龚诗贮基金赞助出版 ,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较全面地论述欧洲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全书洋洋 70余万字 ,除导论、结语之外 ,共有 7章。作者以欧洲华侨华人在 2 0世纪的百年历程为论述重点 ,在综合思考欧洲华侨华人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欧洲社会的重大事变及影响、中欧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华侨华人的影响三大因素之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从…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周庆生研究员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比较研究”中的第二子课题的成果《国家、民族与语言——语言政策国别研究》一书,于2003年4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这是继该项目第一子课题成果《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译文集)一书之后推出的又一部从国家与民族的视角研究世界五大洲共22个多民族国家的语言政策的力作。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比较研究”课题组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政策法规室联合编写完成,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国家利益与国语及官方语言问题;第二章,国家主体民族的语言规划与传播;第三章,国家双语政策;第四章,国家多语政策;第五章,国家“统一多样”的语言政策。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为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滇缅公路上急需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工。这时,旅居东南亚的华侨向祖国伸出了救援之手。1939年2月至9月,响应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号召,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的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机工,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毅然回国,与祖国同胞并肩抗战。他们辗转于滇、黔、桂、湘以及缅甸、印度等地,为抗战提供后勤保障,滇缅公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血肉长城”。年轻的华侨机工们用自己的技术、汗水和鲜血,打通了抗日物资运输的生命线,将青春和生命无私地奉献给祖国,以1000多名青年机工长眠在祖国西南红土地为代价,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以清初广东籍侨僧元韶禅师等佛门僧侣及有关华侨为研究对象,通过史籍、碑铭等文献资料,分析考证了他们的生平简介和生存状况。结果是,元韶禅师的生卒年代是1648-1728年,赴越时间为1677年。从越南华侨华人史的角度来考察,元韶禅师、拙公和尚和明行禅师有其特殊性。一是他们以个体身份杂居于移入国社会之中,他们生活的环境没有形成一个华侨华人社会;二是他们百年之后能够名垂青“石”,让当地人民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和功德。此外,欧阳汇登、蒋光廷、陈文惠、程泰荣和黄我瑞等华侨能在越南“后碑”上留名,反映了华侨华人在当地落地生根、与当地人民和平共处的事实和一种少有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8.
书讯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庄国土博士所著《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一书,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10章32万多字,分析了不同时期的中外关系和华侨出国的特点,不同皇朝对华侨不同的态度和政策;论述晚清政府对华侨政策的转变过程和因素,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该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的华侨和中国工业合作运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抗日战争时期 ,世界的华侨给中国各种的支援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关于这个专题的研究在战后很长的阶段里却没有展开 ,直至最近 ,在中国关于华侨支援抗战的研究 ,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华侨对中国工业合作运动 (以下简称“工合”运动 )的积极支持也得到充分的评价。“工合”运动 ,是为了重建被日本侵略毁灭的工业而产生的小规模合作社式的工业自救运动 ,也是公开宣称为在国民政府行政院管辖下的抗日统一战线的运动。“工合”是由海伦·斯诺提出的构想 ,埃德加·斯诺加以宣传 ,路易·艾黎则积极推进展开形成。计划草案是由上海的实业界和文化界人士胡愈之、梁士纯、王艺生、王国秀、王立明、丁贵堂、徐新六、卢广绵等自发讨论协议而成 ,且向国民政府提出的。进而在 1 93 8年 7月于汉口设立由国民政府行政院管辖的“工合”协会。“工合”主张“难民抗战” ,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周恩来的强烈支持 ;其运动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环 ,发挥了经济的机能作用 ;且由于得到海外广泛支援 ,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合”跨国共两地区 ,西北、西南、东南各省偏远内地急速组织发展 ,大量生产军需、民用品 ,成为抗战工业生产的有力的支柱之一。本文专门以华侨援助“工合”运动为  相似文献   

20.
华侨大学华侨研究所于6月14—18日召开了《华侨与新四军》座谈会。出席这次座谈会的共廿余人,主要是1938年回国参加新四军的“菲律宾华侨抗日义勇队”成员和部分归侨新四军老战士。他们中有:余志坚(原菲华义勇队副队长、现任全国侨联常委、云南省华侨历史学会会长)、王天华(菲华队员、辽宁省侨联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