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夏人文地理》2013,(2):38-55
法国人类学者庄雪婵从2000年开始研究中国传统戏剧,她以江西南丰的几个村庄为据点,自2002年以来每年前往进行田野调查,她发现7传统戏剧在乡村得以保留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贾桂林是山西人民热爱的戏剧艺术家,这不仅由于她与同仁艰苦奋斗、矢志不渝地在北路梆子表演艺术上独领风骚几十年,繁荣了人民的文化艺术事业,还在于她对广大戏剧爱好者无私的奉献精神,良好的舞台风范。贾桂林出身贫苦,从小没有机会上学。她所以能在戏剧领域独成一家,除天赋条件外,全是凭她执著追  相似文献   

3.
我国早期著名的戏剧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余上沅先生逝世已经20多年了。笔者和余上玩是邻居,对他的生前事了解较多,现综述于后。 上沅是湖北沙市人。1897年生,自幼爱好文艺,醉心戏剧。1920年就读北大,专攻西洋文学,1923年和梁实秋等赴美进修。两年后回国。他曾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我为什么要学戏剧?》的文章,叙述自己学戏剧的缘由:“许多朋友很疑惑为什么我要学戏?其实这也用不着详细解释,简单一句话:因为我爱‘她’。我在武昌念书时对政治的兴趣非常浓厚。……谁知一到政治中心的北京,我反而和文学结了婚。…  相似文献   

4.
春在我心头     
正老师,只是一个神圣的名词,它代表一群以教育为己任的人,而真正对得起这个称呼的人,就是书人的石老师。——题记那是我四年级的时候,在书人时间也不短了,教了我两年的夏老师调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姓石的老师,她一米六几的个头,很胖,说话时唾液横飞,还喜欢指指点点,因为这些"坏习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夏老师还在时,我是天之骄子,论知识,我当仁不让,论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中,江青搞八个样板戏,她在与文艺界人士交往,进行戏剧改革的同时,给人改名也成了她的最大兴趣。她给当过我们评剧院领导,后调北京京剧院当领导的薛恩厚,改名为薛今厚;给京剧演员钱浩梁改名浩亮;给钢琴家殷承宗改名殷诫忠,还给很多人改过名,当时很轰动。  相似文献   

6.
夏衍主持艺术剧社演出《西线无战事》──兼忆石凌鹤同志赵铭彝口述施学茂整理编者按:石凌鹤(1906年6月20日──1995年3月8日)江西乐平县人。1926年参加革命活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1929年回上海投身左翼戏剧与电影工作...  相似文献   

7.
1929年,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在济南主持创办了山东实验剧院。实验剧院设在大明湖附近的文庙里,由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戏剧的赵太侔(1889--1968,山东青州人。曾两任山东大学校长)任院长。此时的江青(山东诸城人)正寄居在济南的堂叔家中。叔叔竭力想让她好好复习考中学,  相似文献   

8.
马广志 《文史月刊》2009,(10):35-36
李岚清是2003年春退休以后开始学习篆刻的,他用“石可言美、石可言志、石可言情、石可言趣、石可言事”来形容他对篆刻艺术的感悟。  相似文献   

9.
已故原北京市政协委员、政协东城区副主席石泓女士是程思远先生的夫人 ,程老先生是个传奇式的人物 ,石泓亦是个传奇式的人。在这里记述有关她的几则轶事。传奇式的婚姻 ,却引来了蒋介石的干预石泓原籍湖北省阳新县人 ,她原名叫“石漱一” ,是因算命先生说她命中缺水 ,故取个带水的名字。上大学时 ,她自作主张 ,将名字改为“石泓” ,仍保持水 ,简洁而明快。石泓的少年是在南京度过的 ,家中父母加她们姐妹共四口人 ,主要是靠在政府做小职员的父亲收入维持生活 ,幸亏她和妹妹石慈一十分聪明 ,双双读书用功 ,成绩优异。石泓考上四川大学 ,专攻农…  相似文献   

10.
散木 《文史精华》2003,(6):26-31
因一部电影、一部戏剧遭受到不公平的批判,而作者由此罹难,这是发生在20世界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悲剧。在《建国后中国电影界的三桩要案》一文中,叙述了至今仍是谜团的1955年著名电影和戏剧导演史东山之自杀,1957年杰出导演和演员石挥之失踪屈死,以及电影剧作家海默因创作于1956年的一部电影在“文革”中被活活打死之经过。  相似文献   

11.
正一我母亲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女儿。大姐姓李;二姐姓陈;我是老三,姓谢;老四姓石。四个姊妹四个姓,就是因为我家穷,父亲很年轻的时候就溺水去世了。我大姐因为年龄大,可以帮我母亲,就留下了。我二姐就给人了,所以跟人家姓陈。后来,母亲去梧州给一个烧锅的老板填房,这家人姓石,她在那生了个女儿,就姓石。妹妹出生后,我就没办法再跟着母亲了,她  相似文献   

12.
胡迟 《江淮文史》2009,(1):134-143
自从知道泗州戏这个戏种,李宝琴的名字就常在眼前耳边出现:安徽泗州戏的名角,1950年代风靡一时,与严凤英、丁玉兰并称为安徽戏剧三枝花,周总理请她吃过饭,梅兰芳跟她学过戏……搁在今天,怎么说也是国宝级大腕呀。我很奇怪自己先前竟对她一无所知。业内人士倒觉得这很正常,人因戏红,泗州戏这些年一直偃旗息鼓,作为泗州戏的角儿,凭你是再大的腕儿,没新平台,不就灰了?  相似文献   

13.
王存 《丝绸之路》2013,(16):49-50
戏剧用一种美的手段将人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但当代中国戏剧精神的缺失有意无意削弱了戏剧寓教于乐的功能。戏剧艺术只有更好地张扬时代的精神情怀,回归教育人的本质,才能建构中国人的审美理想,表达民族文化的主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来读报,看到戏剧、报纸创新各有一例,印象颇深。先看戏剧创新。豫剧六大名旦唯一健在的“洛阳牡丹”、以83岁高龄仍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马金凤,她的拿手好戏是“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1956年7月,马金凤率领洛阳市豫剧团,带上《穆桂英挂帅》进京,向首都观众作汇报演出,《戏剧报》对《穆桂英挂帅》这出戏进行了宣传和评论。郭沫若、夏衍、田汉等领导、专家观看了马金凤的演出,并亲切接见了她,肯定了她的成绩。在北京召开的座谈会上,有人问马金凤:“你演的穆桂英属于哪一种行当?”马金凤一下子被问住了,她思忖片刻后说:“我演的是帅旦!”在戏剧的行当中,有青衣、花旦、闺门旦、老旦、刀马旦等,从没有听说过“帅旦”。但仔细一想,这个叫法也挺贴切。马金凤演的穆桂英,已突破了原有的行当程式,是她根据人物的特殊身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行当。这个新行当的创造是她虚心好学、不断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韩路 《神州》2013,(32):217-217
近年来,李碧华的作品纷纷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登上荧屏。在她的作品中,充斥着戏剧性因素,这些元素包括戏剧冲突、戏剧情境、戏剧悬念、戏剧场面等等。这样的作品既可以让读者享受戏剧般的矛盾和立体感,又可以让导演有的放矢。本文就以李碧华的经典之作,也是几部被搬上荧屏之作为例,探究李碧华作品中的戏剧元素的形成原因以及这些戏剧元素在作品中的运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梅兰芳最得意的爱徒之一、一代红伶言慧珠,不仅人长得漂亮,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在艺术上更是出类拔萃,多才多艺,除擅演京剧青衣戏和昆剧外,还拍过电影,跻身明星行列,其艺术成就不在“四小名旦”之下。她走过了辉煌而曲折的人生道路,最后在“文革”中难逃厄运,造反派的残酷迫害使她万念俱灰,终于在“文革”之初的一天深夜悬梁作古,以悲剧方式结束了宝贵的生命。言慧珠的生前挚友、上海《解放日报》记者、著名戏剧评论家许寅曾多次对笔者述及她的艺术成就及其在1957年反右运动和“文革”中的遭遇,每一则故事都带着传奇色彩,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父…  相似文献   

17.
<正>2012年,年近九旬高龄的著名话剧艺术家朱琳,在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献礼大戏《甲子园》中登台,扮演王奶奶。这是朱琳最后一次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坐着轮椅的她坚持完成了演出。她说:"我快90岁了,要给自己留个纪念,我要再听一听首都剧场的钟声。"至此她完成了自己的谢幕演出。"中国话剧皇后"之誉的朱琳,1923年5月出生在江苏连云港,1937年参加革命。历任淮阴长虹剧社、武汉抗日救亡演剧队、新中国剧社、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等,曾系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协会常务理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委会委员。  相似文献   

18.
明红 《文史月刊》2006,(10):53-55
杨绛先生的家在北京西城南沙沟。她是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1986年,西班牙国王授予她“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表彰她为西班牙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的杰出贡献(翻译《唐·吉诃德》)。2004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杨绛文集》8卷本,计240余万字,分小说、散文、戏剧文论、翻译作品等卷。一杨绛1911年生于江苏无锡,本名杨季康,其父杨荫杭先生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律师。杨绛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自然是众多男生梦寐以求、穷追不舍的女孩子。1932年春,少女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外国文学。当时,钱钟书在清华大学的名气…  相似文献   

19.
正杨力莉经过冷饮店落地窗的时候,手上还拿着电话,和我确定具体位置。她穿着一件黑色的裙子走进来,年轻、活力。这是唐煌导演向我推荐做采访的青年演员,曾出演过他的话剧《呼唤》。杨力莉是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的大四生,大学4年,在校学习之余也参与社会上一些影视、戏剧的工作,积攒了不少经验。尽管如此,在得知要接受采访时她还是心有疑虑,自觉并不是有资历谈戏剧的人。直到采访结束,我跟她聊起这次的采访意图,就是想听年轻  相似文献   

20.
愫方是剧作家曹禺在《北京人》中塑造的一位女性。对于作者和观众而言,她是一个”熟悉的陌生旭。她出生于江南名门世家,具备了名媛淑女所共有的气质,知书达理、工于书画、温婉恭顺。她的性格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其随着剧情的演进逐渐在类型中实现了个性化。她的人格体系呈现为一个“语义场”的形态。这个“场”的意义内核--愫方内倾型的静穆美,在她从自我异化到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发散开来,在整部戏剧中,此种发散在人物性格的对比与矛盾冲突之中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