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红军在广西桂北湘江地区与国民党军展开了一场生死存亡的战役,史称湘江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经过一番苦战,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2.
正1934年11月25日发起的湘江战役,是长征中最英勇悲壮、最气吞山河的生死决战。湘江血战,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折损过半的红军将士从惨痛中猛醒,经过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朱德等运筹越城岭,才有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直到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开始新的征程,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希望。湘江战役由此成为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拐点。  相似文献   

3.
突破湘江(长篇载之三)汪记雨,黄汉星,韦民28.瑶民来访,民族政策由此定1934年11月29日。灌阳文市玉溪村。在总政治部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代主任李富春正在听取三军团政治部主任李志民的汇报。内容是一个瑶民起...  相似文献   

4.
正据开国中将刘忠将军的女儿刘蒨回忆:"湘江战役中,数万红军将士血洒湘江,多年后,每当父亲回忆到此,总是狠狠地在大腿上拍一下,仍旧为当时坐失良机而悲愤不已!"刘忠将军,不仅仅参加了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且是中央红军长征先锋中的先锋。作为红一军团侦察科长,实际上他的长征路程不止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刘忠率领红一军团侦察部队走在中央红军长  相似文献   

5.
突破湘江(长篇连载之一)汪记雨,黄汉星,韦民按:1996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为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广西桂林地区离休老干部汪记雨,黄汉星,、韦民于1995年5月给本刊寄来了由他们长达4年采访、撰写的长篇文史纪实《突破湘江》一文。...  相似文献   

6.
突破湘江(长篇连载之二)江记雨,黄汉星,韦民江记雨给女青年讲突破湘江故事13.湘桂会商,白崇禧算计刘建绪1934年10月15日,广西南宁。在广西绥靖公署大礼堂内,正准备举行扩大的总理纪念周。礼堂内,满坐驻南宁的党、政、军、民、学各级官长,静候白崇禧的...  相似文献   

7.
突破湘江(长篇连载之四)汪记雨,黄汉星,韦民42.惨绝人寰,伤员被敌沉九海1934年11月30日傍晚。残阳如血。距新圩至陈家背公路不远的九海井,四周的灌木丛像披上了金装,显得血红血红。九海井,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溶洞。它上小下大,井口很小,下面很大。从上...  相似文献   

8.
正1934年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湘桂边境,蒋介石集中了30万兵力,在桂北的兴安、全州、灌阳三县境内,凭借湘江天险,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我中央红军全歼于湘江东岸。面对生死存亡,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昼夜,终于以折损过半的沉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继续北上抗日的征程。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最为悲壮惨烈的一场战役。  相似文献   

9.
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明研究的重要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湖南湘江流域曾先后出土大批精美商周青铜器而为世人所瞩目,对这些青铜器的来源和性质诸问题,长期都是一个争论不休无法解开的谜团。近年来宁乡黄材盆地炭河里遗址的重大发现,不仅找到了宁乡商周铜器群的考古学文化,而且发现了与铜器群恰相匹配的城址、宫殿基址和贵族墓葬,这无疑是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也为解开这一谜团提供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契机。论文作者向桃初先生多年来一直主持炭河里城址的考古发掘,本文开篇就是在简要介绍炭河里城址的一些重要考古发现基础上,展开对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明诸多问题的讨论,论文思维缜密,层次清晣,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作者在论证炭河里城址是西周时期的地方青铜文化或方国的中心都邑前提下,进而认定宁乡铜器群同属炭河里考古学文化。湘江流域出土的一批商代晚期青铜重器,是在商末周初时为周人所逼的殷遗民南下带来的。湘江流域和四川广汉、江西新干不同,在商代晚期不存在一个发达的青铜文明或铜器铸造中心,湘江流域的青铜铸造业和青铜文明形成于西周早中期之际,可以早期越式鼎的形成为标志。等等。作者根据炭河里城址的新发现,提出的上述这些问题和思考角度,对于中国南方地区乃至其它非中原地区商周青铜器的深入研究都有一定参考意义。当然,文中的一些观点和结论是否正确,正如作者在结尾中所说的那样,尚有待时间和考古材料的验证。但是,我认为,作者把湘江流域出土商周青铜器群和同一时空内的考古学文化和历史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探索,这应是研究青铜器的正确之途,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较真实地反映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0.
庾新顺 《文史春秋》2006,(11):19-27
25日下午5时,中革军委下达抢渡湘江作战命令为时已晚,湘敌和“中央军”在向全州、黄沙河疾进,桂敌也开始重新向北推进。中央红军最紧迫的任务是抢占桂北重镇——全州城,这对于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天险极为重要。11月25日,红一军团侦察科长刘忠率领便衣侦察队由市转界首向全州城疾进。26日北上,抢在由黄沙河南下的湘军刘建绪部之前进了全州城。这天,全州城内仅有国民党全县民团大队驻守,全州实际上是一座空城。红军主力部队只要从界首北上奔袭,唾手可得全州,扼守桂黄公路战略要地和屏障全州至界首的湘江重要渡口,就能将南下湘军有效地阻挡在全州城以北地域。  相似文献   

11.
庾新顺 《文史春秋》2006,(12):16-25
铁流奔腾过湘江12月1日1时半,军委主席朱德向全军下达紧急作战命令,要求野战军消灭由兴安、全州向界首进攻之敌,钳制尾追之敌,保证红军后续部队通过湘江;要求一军团全部在原地消灭由珠塘铺沿公路向西南前进之敌,将由公路向西前进诸道路掌握在红军手中;要求三军团集中两个师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历程中最英勇悲壮、气吞山河的伟大史诗。红六军团千里跃过湘江和中央红军铁血突破湘江,谱写了这部英雄史诗的重要篇章。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险恶局势下,红军将士以坚定的革命信念、高度的阶级觉悟、英勇的献身精神和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红军长征胜利的脚步,庄严威武的、风采独具的、以红五星八角帽为标志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军装样式,迅速传遍了全中国!特别是斯诺在1936年为毛泽东拍摄的那张著名的军装照,更是将八角帽和中国红军的威名一齐传扬到全世界!  相似文献   

14.
孙果达 《百年潮》2008,(4):68-71
中央红军长征期间的情报工作,在一些著作当中,特别是回忆录当中,有不少零星的说法,但对其进行较为系统、客观、全面地研究还很少见。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尤其是信息战已经成为战场主宰之时,显然有必要做这项工作,看看当年的情报工作究竟对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宁夏南部固原地区的六盘山,海拔两千多米,是毛泽东主席率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宁夏1935年9月,毛主席率中央红军到了甘肃、宁夏交界的哈达铺地区,从缴获的国民党报纸上得知,陕北有刘志丹的部队,有革命根据地。"有关去向的重大问题终于获得了解决",十天之后,毛泽东在榜罗镇公布了与陕北红军会师的计划。此时,红五、九军团约有六七千人,随红四方面军在阿坝地区;红一、三军团在哈  相似文献   

16.
欢迎30万中央红军 6月12日中午12时,红一、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夹金山会师.毛泽东与张国焘通过电报约定在懋功两河口见面. 在前往两河口途中,毛泽东见到红四方面军张贴的标语——“欢迎30万中央红军”.他问红四方面军干部“你们怎么知道中央红军有30万?” 红四方面军干部回答:“根据张主席的公式推算出来的.” 在红四方面军和川陕根据地,指战员称张国焘为“张主席”.  相似文献   

17.
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共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关红军长征史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之准备是其中之一。过去一般论著对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准备很少触及,甚或有  相似文献   

18.
陈伙成 《百年潮》2012,(7):51-58
正毛泽东曾经说过,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战役行动,是他在战争指挥艺术中的得意之笔。他的战友萧华,则在《长征组歌》中唱响"四渡赤水出奇兵,毛泽东用兵真如神"。毛泽东用兵的确如神,本文也将谈到四渡赤水的确值得毛泽东得意。但用兵如神也罢,得意之笔也罢,依靠了准确及时的情报。对此,毛泽东也说过。他在率领中央红军完成长征任务后,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经验时说,"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  相似文献   

19.
正1927年10月,秋收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为赢得百姓喜爱,区别于占山为寨、据地为王的农民军好汉们,毛泽东宣布了三项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三项纪律宣布后,依然有不少问题存在,如:第一,部队宿营时,常常向老百姓借门板当床用,用完后,由专门的人将这些门板收集起来,再还给老百姓。时间短了倒还好说,时间一长,有些老百姓对自己天天要拆、装门板有点意见。第二,宿营时拿来当被褥用的禾草,  相似文献   

20.
咏湘江战役     
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