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1951,(11)
爲了配合國家建設,提高人民政治文化水平,第一屆全國出版會議决定:‘協助工廠、礦山、農村、部隊、機關、學校,建立圖書室、讀書會、書報供應站等,以開展讀書運動’。爲此,經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審定並責成新華書店發行‘讀運叢書’二萬套,每套包括工農通俗讀物三百種,分配  相似文献   

2.
周佳 《中华文史论丛》2012,(4):65-88,387
本文在釐清北宋前中期集議制度形成與變化基礎上,旨在呈現仁宗朝政務決策如何圍繞集議展開運轉的實態,以及由此引起的北宋中期決策方式的調整。仁宗朝是北宋集議活動鼎盛時期,它從前期繼承的集議有兩種:一是唐五代以來以討論禮樂典章爲主的尚書省集議;二是宋代新出現的、討論專門政務以供二府(中書門下、樞密院)決策的有司集議。當時尚書省集議的功能逐漸被有司集議取代,並在多部門集議基礎上,形成以兩制、臺諫爲核心的穩定議事羣體,集議流程趨於完善。集議爲宰執以外的官員提供了參政議政的重要渠道,一定程度改變了宋初以來君主或二府獨斷的決策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國家統治原理的實施,必須以當時社會結構爲前提。秦漢以來已建立小農經濟型態,所以可實施"人頭統治"(或曰"個别人身支配")。到唐代,國家權力是依禮而建立身分制社會。此即將全國人循由下列二種機制相互結合而賦予某種地位:一爲依據政治權力運作所規定的身分,政府根據全國人年齡多寡,區分爲黄、小、中、丁、老五種身分,承擔國家給予的權利與義務;一爲社會關係的身分,此即親屬關係、義合關係以及主  相似文献   

4.
<正>國家統治原理的實施,必須以當時社會結構爲前提。秦漢以來已建立小農經濟型態,所以可實施"人頭統治"(或曰"個别人身支配")。到唐代,國家權力是依禮而建立身分制社會。此即將全國人循由下列二種機制相互結合而賦予某種地位:一爲依據政治權力運作所規定的身分,政府根據全國人年齡多寡,區分爲黄、小、中、丁、老五種身分,承擔國家給予的權利與義務;一爲社會關係的身分,此即親屬關係、義合關係以及主  相似文献   

5.
桑兵 《中华文史论丛》2011,(3):1-16,389
將辛亥革命置於晚清民國歷史的整體脈絡中進行考察,溝通古今中外,不要單純由革命中心外鑠,可見辛亥時期朝野各方均致力於知識與體制的全面變革,使得中國社會的重要領域迅速發生革命性變動@些變動受到中、西、東學及體制的糾結影響,圍繞各類趨新活動又形成各種勢力錯綜複雜的聯繫。只有不爲變化即進化,現在即現代的成見所囿,回到歷史現場,理解古往今來中外各種思想學説制度的本意,及其依時空演進而呈現的流變,所論纔能適得其所,既具有系統且不涉附會,使得包括革命在内的辛亥時期之於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意義得到充分展現。  相似文献   

6.
一 什么是中國傳統思維主體 李約瑟認為中國古代科學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有機唯物論”(Organic materialism)或“永恒哲學”(Philosophy eternity)。并認為這種特征在“每個時代的哲學家與科學思想家所發表的言論中,可以找到證明。而機械式的宇宙觀根本没有在中國人的思想中發展。中國的思想家普遍都相信一種有機的宇宙觀,以為現象與現象之間,有層次的關系。”有機唯物論也可稱為整體(holistic)思维,或有機自然觀。  相似文献   

7.
1914年美國公使芮恩施代表卡内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約請陳焕章就"中國人對於和戰之學説"主題撰寫一著,《孔教經世法》一書即應此約而作。該著全面介紹孔教教義,系統闡釋儒家的和平觀、戰爭觀和睦誼外交之道,並結合中國歷代和平論、諸子和平論説明中國人歷來是熱愛和平之人種。《孔教經世法》對中國傳統和戰觀現代意義的創造性發掘,使之成爲一部具有思想價值的經典之作。  相似文献   

8.
一中國史學者向來對於種族與民族沒有明確的科學概念。資產階級學者從民族主義的立場出發,把民族看作永恆存在的人們生活共同體,卻不是看作社會歷史發展一定階段的産物。例如孫中山先生解釋民族構成的因素,爲血統、語言、宗教、風俗、生活等,他不但忽略了民族形成與資本主義制度發展之連繫性,而且把血統列爲民族構成的因素之一,把種族與民族混淆起來,把民族看作種族或部落組織的延續與擴大,這樣,也就是說民族是永恆存在的東西或超歷史的範疇了。到了蔣匪幫反動派政權建立以後,中國封建法西斯的大漢族主義者,更否認了中國境內各民族的存在,認爲各少數民族都是‘百世一支’的黄帝子孫,顯然是荒謬絕論的讕言。由於這種反動思想的傳播,許多資產階級史家,對種族與民族這兩個名  相似文献   

9.
孟森的政治身分,以往爲人知者約有二,一是清末江蘇諮議局議員,二是民初國會議員。他在1922年曹錕賄選發生後,南下提倡省憲之説,發起自治團體,領導江蘇地方自治運動。1927年,國民革命軍克復上海,他以國民黨員身分被委爲中央政治會議上海臨時分會委員,又出任江蘇民政廳秘書主任。在國會與國民黨惡戰的進步黨骨幹,當"大革命"之際實現政治身分轉换,直接進入國民黨政治系統,這一跨度不可謂不大,重審這一段短暫而少爲人悉的政治經歷,給我們理解孟森及其走過的大時代帶來新的契機。  相似文献   

10.
今年出版的第九期「文物參考資料」,發表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文章,其中都是結合此次「全國基本建設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覽」而寫的。我們讀了以後,有很大的收穫。因為工作關係,對展覽的文物接觸機會較多,在閱讀本期的文章時,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52,(2)
長沙、南昌市郊區大批歷史文物出土以後,湖南、江西省文物管理機關在文物的發掘和管理上都存在着嚴重的缺點。長沙市郊區歷史文物很多,解放前曾大批爲美帝國主義盜走,珍貴的絹質周朝繪書即爲美國人柯克斯騙去。自一九五一年十月中旬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南省調查發掘團開始在長沙郊區進行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對明代散階制的起源、發展、演變和改造作了系統論述。至正十五年渡江前後,朱元璋軍事集團沿襲元朝散階制度首先實行武散階,隨着軍事行動的發展,消滅近鄰勁敵陳漢政權以後,在對陣亡將領和地方官吏的封贈行爲中逐漸出現了勳官和文散階。明朝建國後,從洪武元年開始對以元制爲基礎的勳階制度進行調整、改造和完善,到洪武二十五年頒定品官勳階祿制,確立了以品爲本位,統領官、階、勳、祿五位一體的官制體系,明朝散階制度也最終定制。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尚書省六部二十四司體制下,"結銜以本部者爲頭司,餘爲子司"。以尚書吏部爲例,吏部司爲頭司,其餘司封、司勳、考功三司皆爲子司。但是至南宋初年,"子司"詞義已發生明顯轉换,不再適用於尚書省諸司之間,而是適用於尚書省(主要指六部)與寺監之間。這一詞義轉换與中古行政體制轉型有直接關係。唐前期尚書省"頭司—子司"體制的確立,是尚書機構在向外朝宰相機構發展過程中不斷調整自身結構的結果,代表的是"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的結束。唐宋之間"子司"詞義發生轉换,則是新尚書省體制的開端,並爲調整尚書省—寺監關係帶來了新的契機。嚴耕望以政務機關、事務機關來定位尚書六部與諸寺監的職能及關係,對應的是三省制下以政務處理程序分工和分層處理爲特徵的政務運行機制。在此機制下,六部與寺監雖然在某些環節上構成了某種意義上的下行與上承關係,但就國家政務處理程序而言,兩者之間並未直接構成必不可少的政務運行環節,因而它們之間並非上下級關係。唐前期四等官體制確實有繁冗迂回之弊,容易影響行政效率。行政體制的這個内在矛盾推動了使職系統的發展、成熟。儘管使職差遣體制帶着"不經"、"非久"等權宜色彩,但絲毫不影響其事簡而權專的效率優勢。即便宋神宗在"正名"與"正實"的口號下試圖重新恢復尚書省,也只能在使職差遣政務運行機制的基礎上進行改置。這樣,在名義上是以《唐六典》爲藍本而重建的元豐官制中,尚書省、寺監間並未恢復唐代三省制下的那種關係,而是直接繼承北宋前期使職差遣體制下的"本司—子司"關係。嚴耕望所謂六部與寺監的上下級關係,至此纔真正確立。  相似文献   

14.
行記是起源於漢魏的一種特殊著述,同時又是一種獨特的文體。漢晉間出現了外國行記、行役記、交聘記三大類别,其淵源各别,寫法各異。唐以後,行記演爲四大流别:外國使臣行記多記域外地理方物、風土人情,文風誇誕;僧人行記謹守晉宋僧人行傳的舊規,采用傳記寫法記人敍事,首尾完整,文風拙樸,充滿宗教神秘色彩;文臣行記文學性最强,内容也最豐富;還有一種綜述體,非作者自作,而是由前人或時人行記改編而成。四種體式長期並存,流傳展衍,至清末民初仍餘脈未斷,成爲中國古代行記最基本的體式。  相似文献   

15.
圖書館     
《文物》1951,(2)
爲建立與鞏固工廠農村圖書室新華書店發行"讀書運動叢書" 新華書店總店根據全國出版會議,新華書店第二屆工作會議的精神和出版總署的指示,為開展全國讀書運動,决定發行"讀書運動叢書"一批。這批叢書選擇了適合於一般工農羣衆的通俗讀物,包括二百九十八種書,以配售方式半價發售工廠農村的圖書室,並通過這批圖書的發行,建立與鞏固工廠、農村的圖書室,有重點的推進工農羣衆的讀書運動。"讀運叢書"目前僅以工廠、農村為發行對象,凡願建立圖書室之工廠和農村,均可先向當地文教機關和工會文教部接洽,領取優待券,然後持券至當地新華書店半價購書。新建立之圖書室如在圖書借閱或管理方法上需要新華書店協助者,該店當儘量予以帮助。工廠農村設圖書室新華書店華南分店决定配給"讀運叢書"辦法該總分店根據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的指示,在工廠農村建立圖書室,以開展讀書運動,特邀請華南分局宣傳部、省文教廳、市文教局、省市婦聯、省市總工會等各有關機關召開座談會,經互相交換意見後,得出初步辦法:(一) 書的配給方面,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為配合這一工作,選出一批通俗读物共二百九十八  相似文献   

16.
孫宏雲 《中华文史论丛》2011,(3):163-194,392,393
那特硜對德國國家學在近代日本的傳播和明治政府建立普魯士式國家官僚政治制度發揮了有力的影響。由其在東京大學的講議輯録而成的《政治學》,對國體與政體、國家概念(Conception)與國家觀念(Idea)等概念作了明確的區分,並對各國立憲制度的歷史由來、法理與實際及其利弊得失加以論述,具有歷史學派國家學的特徵。該書出版後不久就被譯成中文,再藉由報刊、新學書目和圖書廣告的宣傳,成爲清末憲政運動的一種思想資源,對中國現代政治學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相似文献   

17.
<正>宋代阮閱所編的《詩話總龜》,是一部出現較早且規模較大的分門彙編詩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摭拾舊文,多資考證"~②,保存了大量的佚詩、詩話、筆記與傳記等資料,"在詩話中薈萃最爲繁富"~③,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④。此書宋刻本已不存,然明初收入《永樂大典》之本,自是承宋刻而来,惜又隨《永樂大典》而佚,少有遺存。明刻本有嘉靖二十四年(1545)宗室月窗道人刊刻的九十八卷本。此外,還存有兩種明代鈔本,皆爲一百卷,一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有莫棠題跋;另一藏南京圖書館,有丁丙識語,爲八千卷樓舊藏。兩明抄本抄手書法皆較爲拙劣。國家圖書館還有宋蘭揮"友竹軒"藏清抄本,抄手  相似文献   

18.
"都市眼光"是現代中國城鄉關係中的重要內容。自晚清開始,在整個社會生產結構發生轉變之前,尚未建立起現代工業體系的"都市"已經集中了時人對於物質文明與政治生活的諸多希望。不僅讀書人聚集並認同於此,國家的目標也轉移到了都市。與之相應的則是"鄉村"逐漸轉變爲"農村",更成爲負面的象徵。到20世紀三十年代,"農村破產"之說盛行,鮮明地體現了現代中國社會意識與社會現實的不同步。城與鄉成爲對立的文化範疇,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這種充滿想象又富於構建意味的"都市眼光"是中國現代性的特殊表述,並持續影響着中國社會與文化的發展。  相似文献   

19.
毛澤東同志在講到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性問題時,作了如下的科學論斷: “中國雖然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國家,雖然是一個地廣人衆,歷史悠久而又富於革命傳統和優秀遺產的國家;可是,中國自從脫離奴隸制度進到封建制度以後,其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就長期地陷在發展避(?)綏的狀態中。這個封建制度,自週秦以來一直廷續了三千年左右。”(“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見“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五九三頁——五九四頁》毛澤東同志接着就把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作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分析,並指:“中國歷代的農民,就在這種  相似文献   

20.
在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美國學者的成果是引人注目的。他們之所以能在學術研究上不斷創新,不斷進步,与他們重視相互之間的討論、批評,總是對以往的學術成果進行反思,是大有關聯的。在美國學者發表的反思性著作中,比較重要的有柯文(Paul A.Cohen)撰寫的專著《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①,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编輯的論文集《美國的當代中國研究》②等。柯文的著作“是對卅五年來美國研究中國近代史幾種主要模式進行批判性總结的第一部著作”③,在美國中國學界引起很大反響,譯成中文后,亦很受中國學者重視。頗有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