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门外平虏考     
、史相济,古来如此。敝人既非学家,又非史学家,考证平虏城的建置,注定是门外汉,故此以“门外平虏考”名之。  相似文献   

2.
《宋书》卷九五《索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25页)载:"冠军将军、青州刺史竺夔镇东阳城,闻虏将至,敛众固守……间二日,虏步骑悉至,绕城四围,列阵十余里。至晡退还安水结营,去城二十里,大治攻具,日日分步骑常来逼城。"这里的"安水"实系"女水"之讹,因字形相近致误。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所述威远城是明大同长城遗址,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明正统三年(1438年)砖建,万历三年(1575年)增修。"本城地势平漫,无险可恃,边外小松山一带,虏酋麦里艮台吉部落住牧。嘉靖九年,虏由黄榆山入,后由腊鸡屯入,直犯怀应地方,大肆抢掠。四十三年大举,参将崔世荣死之。最称冲要,与右卫平虏辅车相依,声势联络,蓄兵储饷,是该城  相似文献   

4.
城史乃一城市之历史;城史纪元即城市之元年.城市是有生命的,每一个城市都有她的城史纪元.牡丹江市城史的纪元为哪年哪代,目前尚无定论.笔者认为,牡丹江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到2006年,她应该有570岁了.  相似文献   

5.
《沧桑》1996,(5)
温州在当今中国名气很大,知之者甚多。但大概不会有多少人记得,温州其实是山西人创建的。史籍记载,晋太宁元年,郭璞奉旨修过永嘉郡城,这位颇通五行卜筮之术的大家根据当地的地貌,取“依江、负山、通水”之则,规划出“东庙、西居、南市、北埠”的格局。相传建城时,有白鹿衔杏花穿越,故温州号“白鹿城”,至今它的一个城区还叫“鹿城”。  相似文献   

6.
正明大同镇分守冀北道所辖的平虏城,遗址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的凤凰城镇,位于109国道520公里附近,原为明代长城沿线戍边部队"平虏卫"的驻地。清雍正三年(1725年)撤卫改县,改"虏"为"鲁",将"平虏卫"改成了"平鲁县",但县治还设在城内。后"平鲁"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今"平鲁区"的前身即为"平鲁县",但区治迁到了井坪镇。  相似文献   

7.
正保安堡是一处明长城军堡遗址。根据《三云筹俎考》记载,保安堡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土筑,万历元年(1573年)砖包。"本堡设在极边,地势平衍,与破、灭二堡相为唇齿。"所谓"保安",大约蕴含着"保国安民"的初衷。以上这段文献中所提到的"破、灭二堡",即"破虏堡""灭虏堡",从字面上看,这俩名字颇有杀气腾腾的味道。灭虏堡也是明大同长城沿线的一个军堡,今天大部分堡墙尚存,也衍生出了一个古村落,但"灭虏堡"这三个字在今天的行政区划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因为它早已经改  相似文献   

8.
新近刊布的《额简》中有一枚编号为2000ES9SF3∶5的简文:学大夫奉圣里附城满昌等皆曰明诏深闵百姓强弱相扶欲均富之方略万端臣昌等窃见元年十一月丁酉均诏书曰其行李均明先生认为,“简文所见为里附城满、昌等对始建国元年十一月丁酉均诏书的看法,内容不全,或为请诏文之类。”此  相似文献   

9.
正镇边堡在大同市阳高县与新荣区的交界处。明万历年间的文献《三云筹俎考》记载,"镇边堡(嘉靖十八年更筑,万历十一年砖包)本堡原非官设,初名镇胡,后改此名,以守备驻之,内白涯沟、旧十墩俱当冲口,通大虏,边外海子东岸孤山腰大山一带,酋首毕兔恰首独恰等部落住牧,本堡当守口、得胜两市之中,声势联络,可恃无恐,然隆庆元年虏曾入践采药山,如有警,须于近堡深沟天桥梁等一带设伏邀堵,要不得狃应援而忘戒备也。"  相似文献   

10.
据《汉书》卷六九载,神爵元年(前61),先零羌等叛。次年,赵充国奉命讨伐。围绕着如何乎息羌虏的问题,朝中有不同意见。《趟充国传》言及“充国度其(指西羌)必坏,欲罢骑兵屯田,以待其敝”;“皇帝问後将军,言欲罢骑兵万人留田,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页2984,2986)。如按上引标点,似乎在趟充国之前当地就已有屯田,且是骑兵屯田,趟充国想做的是停罢这样的屯田。这就把原来的文意完全搞颠倒了。  相似文献   

11.
山西浑源窑"镶嵌青瓷"与高丽象嵌青瓷、朝鲜"粉青沙器"在外观上很相似。朝鲜半岛的这些瓷器品种受到过磁州窑类型化妆土装饰技法的影响,而浑源窑镶嵌青瓷则是化妆土装饰的直接沿伸。它们工艺同源,但看不出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杜春梅  王杰瑜 《文物世界》2007,(4):26-30,41
堡,小城也。在明代,"西北诸边,与虏相犬牙,非随地为堡,则子女牛羊储粮蓄刍,皆虏资也。"设堡,既可坚壁清野以守,又可待敌疲后以战[1]。堡因其出  相似文献   

13.
根据《逸周书·度邑》和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在洛阳盆地有两处都城,一处是洛汭的斟■城,另一处伊汭北侧的河南城。斟■始建于夏朝早期,原是太康的都城。夏桀元年将都城从西河迁至斟■,十三年又迁都至河南城。二里头遗址位于古伊汭北侧,古洛水之阳,且在夏朝末期成为都城,位置和年代都与河南城相符合,可以确认二里头遗址不是斟■,而是河南城。  相似文献   

14.
三门峡上村岭秦人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门峡地当今豫、晋、陕三省交接处,它南扼黄河,东出崤关,西守函谷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军家频频用兵之所。早在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秦国就出兵围攻陕城(地在今三门峡市),三十六年之后,秦惠文君便派张仪攻取了陕城。从此,陕城便成为秦人东出函谷,进攻关东六国的重要据点之一。随着秦人不断的军事胜利,陕城又由最纫的攻击性前哨阵地转为扼守秦国东大  相似文献   

15.
榆林新明楼魏忠贤铜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涛  刘合心 《文博》2002,(3):69-80
塞上名城榆林,秦汉时为上郡,唐代则属银州。明正统二年筑榆林城,成化九年(1473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将延绥镇署自绥德迁至榆林,随后在成化、弘治、正德年间三拓其城,逐步形成现在的城市布局。康熙元年九月,清政府裁撤延绥巡抚,雍正九年设榆林府。1986年,榆林市(今榆林市榆阳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  相似文献   

16.
曲阳北岳庙内保存有明代乔宇的《登恒山六首》碑一通,山西浑源恒山亦有乔宇的《谒北岳》诗碑。本文分析了《登恒山六首》的立碑时间、碑刻书体及明代对北岳恒山的认定,认为北岳庙内的碑是乔宇登曲阳古北岳恒山而作,且是乔宇亲手所书,而山西浑源恒山的诗碑则是由他人书写而刻的。  相似文献   

17.
文华 《中国土族》2012,(3):13-15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频,政权林立,但各个政权无不致力于开通东西商业文化交流的通道,而青海丝路的畅通也使这些国家深得其利,国家富足。早在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朝廷即以西平荒毁,要及时兴复,以"(马)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  相似文献   

18.
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南倭北虏”是明朝的两大边患。“南倭”是指长期侵扰东南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北虏”是指与明中央政府敌对的北方蒙古族。“两患”的性质全然不同,但都极大地影响了明朝的内政外交。嘉靖末年至万历初年,“南倭”与“北虏”之祸相继解除,都要归功于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  相似文献   

19.
今安徽省寿县为古时楚都郢城所在。《史记·楚世家》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  相似文献   

20.
汉代文献涉及边疆与民族问题的历史记述中,出现"秦胡"与"秦虏"身份。"秦胡"、"秦虏"称谓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民族意识,亦包涵更多文化信息。所谓"秦胡"之"秦"与"秦虏"指代的身份,涉及中原民族与西北草原民族融合所形成的人群。分析"秦胡"与"秦虏"的民族构成与历史表现,有益于深入认识当时的外交史、军事史与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多民族共同开通与维护的历史真实因此能够更为明朗。丝绸之路交通史的若干情节,也可以通过相关讨论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