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0年10月,从我离开北大分配来贵州以后,整整二十年没有能回到母校去看看。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始终阻隔着那条通道。就像困滞他乡的游子一样,时间越长,越是深切地怀念着我的母校,怀念我昔日的师长和同窗好友。  相似文献   

2.
1960年10月 ,从我离开北大分配来贵州以后 ,整整二十年没有能回到母校去看看。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始终阻隔着那条通道。就像困滞他乡的游子一样 ,时间越长 ,越是深切地怀念着我的母校 ,怀念我昔日的师长和同窗好友。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这个情结才算解开。1981年10月我终于得到一次出差北京的机会 ,回到了阔别已久魂牵梦萦的北大。然而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 ,有喜悦 ,有苦涩 ,也有古人所云“近乡情更怯”的滋味。回到北大 ,我住宿在朗润园校办招待所里。经打听 ,平素我最敬仰的老师之一吴组缃先生已从镜春园搬到朗润园 ,招待…  相似文献   

3.
亲爱的校友们:你们好!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年代里,我们十分高兴地迎来了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建校15周年校庆。在过去不平凡的15年里,母校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而你们在旅游界卓有成效的工作和良好的业绩,为母校增添了光彩,也大大提高了母校的社会知名度。为此,全体师生员工感到无上的光荣。在建校15周年校庆之际,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相似文献   

4.
金科 《江淮文史》2008,(2):97-101
2007年中秋时节,我应母校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的邀请,前去为巾文系的学生作题为《人在他乡的文学情怀》的演讲。在母校见到有着“安徽郭体(郭沫若书体)书法第一人”之誉的郜锦强先生时,他一下送给我好几本近年出版的书法著作:《郜锦强书法作品选》、《书法创作指要》、《行书创作概要》、《梅花颂——郜锦强书咏梅诗词名句选》,真令我叹为观止,颇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  相似文献   

5.
我1945年毕业于陕西省西安技艺师范美术劳作科。因为在西安找不到工作 ,我就回到了家乡 ,先后在母校崇实中学和蒲城县二中等校 ,教美术劳作课两年。1946年冬 ,我和同学张西昌在蒲城县开了个中国画作品展 ,当时 ,我以为只要把画挂出去就有人买 ,可是到最后也没有一个人来买。只有蒲城县国民党驻军的一位师长看中了我画的《虎》和一张《仕女》画 ,说等我们画展结束后 ,要我送画到他们的司令部。我共得了当时国民党的法币2400元 ,这是我第一次画展的收获。回家后 ,父母很高兴 ,说我的画能卖钱 ,说我两张画就相当于他们半年的劳动收…  相似文献   

6.
2002年金秋,正当闻名天下、傲霜挺立的卞菊处处含苞待放时,我的母校开封师范学院(现为河南大学),迎来了华诞90周年。  相似文献   

7.
胡长江 《纵横》2009,(10):51-53
我高中毕业后,于1958年7月留母校三十五中工作,1959年至1966年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为了配合少先队开展中队和大队活动,更为了完成上级交给学校少先队鼓号队参加国庆十周年大庆游行任务,学校于1959年8月正式成立了北京三十五中红领巾鼓号队(以下简称“鼓号队”)。  相似文献   

8.
陈旭麓先生以思辨和文笔见称学界,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执牛耳者,但又是全国唯一的三级副教授。在我的母校华东师大当了几十年的副教授,有关他的遭遇说来话长。  相似文献   

9.
仿佛只是在转瞬之间,离开母校闯荡社会已经38年了。30多年来,我的足迹几乎踏遍国内大部分省会,我的情感也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可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是顺境或逆境,每当填写人生履历表,或是讲述自己的人生遭遇之际,总也离不开我的母  相似文献   

10.
刘三 《贵阳文史》2007,(1):41-42
今天,座落在贵阳市云岩区上合群路的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校址,是我的启蒙教育的母校——乐群小学(即合群路小学),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1.
伽旻 《风景名胜》2010,(8):42-44
在屏幕上敲出这行标题时,心里不觉沉重起来,母校在我心中如天堂般神圣,可如今我却离天堂这般远。每每回想起这四年,欢笑,泪水,每一处风景,每一张笑脸,都如此可亲可爱——云大,我爱你爱得如此深沉。  相似文献   

12.
转眼就要到母校山西大学的百年诞辰了,不知纪念筹划可已就绪?却说母校的若干名师,解放初有江绍原先生,他是英文系的教授和系主任,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我。知道江先生是长大后学习鲁迅著作之后的事了。江先生曾与鲁迅是熟交,两人有许多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自然就交往频繁,这可以查看《鲁迅书信集》。  相似文献   

13.
正曾经我把最美好的年华和最纯真的爱恋留在了恩施,毕业后走出大山,一别就是13年。十年一梦,2017年,作为杭州的援派干部,承载着中央携手奔小康的重托,重回恩施这个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仿佛漂泊在外的游子,重回到母亲的怀抱。山水依旧,母校依旧,只是我早已从懵懂少年变成挈妇将雏的中年。2000年的9月,带着一纸湖北民族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经过17个小时长途卧铺颠簸,终于在凌晨薄雾中抵达了恩施市,开始了我与恩施的不解  相似文献   

14.
金科 《江淮文史》2007,(3):105-115
母校合肥六中在建校50周年之际,于《合肥晚报》上公布了建校以来历届优秀校友的名单和照片。在这20名选自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中,我竟以唯一的作家身份忝列其中,真让我既感意外,更觉有愧。2004年国庆期间,在应邀回母校参加建校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我浏览了合肥六中的校志。因自己是于“文革”期间在母校求学的,因而特别关注校志中的“文革史”。不免发现,在这本精美厚重的校志中,恰恰这一阶段的史料显得较为薄弱,且有一些疏漏和谬误。校庆期间,与几位学校领导谈及此事,他们便希望我能够写点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以为弥补。  相似文献   

15.
毛翼虎 《古今谈》2001,(1):30-31
日前,我接到春晖中学80周年纪念校庆筹委会的信,约我写篇纪念章。我对于母校春晖中学的印象很深,她对我的影响亦很大。新中国成立后,我多次去白马湖旧地重游,写了好多篇章,分别发表在国内外刊物,也有几篇被收入《上虞政协史资料》选辑和《春晖中学纪念集》中。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曾回母校一次,我作为一个从事祖国统一工作的人,  相似文献   

16.
母校的教诲     
我的母校是晋西抗战学院,她创建于1940年5月,在1941年9月,改名为晋西师范,以后又改为党校二部,最后叫做新民主主义教育实验学校。到了1948年,晋绥边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如暴风骤雨一般,在全境普遍开展起来,我人民解放军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时期,无论地方或部队都需要大量干部,学校里的师生今日调走一批,明日又调走一批,有的参加土改工作;有的参加保卫延安的战役;有的北上迎接解放包头等地,准备接受新任务,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完成了她的使命,圆满地结束了。母校为晋绥边区培养了大批干部,为我们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她的许多宝贵教学经验值得发掘整理、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7.
杜扬 《贵阳文史》2008,(5):83-84
贵州教育学院,我的母校。坐落在南明河畔,依傍着河滨公园。是块风水宝地。但建院之时,校园的确很促仄,全院只有一幢教学楼,但却云集了享誉贵州乃至全国的学者教授。二十二年前,我在这里读中文系。度过了美好的两年时光。  相似文献   

18.
周亚 《风景名胜》2010,(8):30-32
清华——中国每一个莘莘学子敬仰的神圣名词,曾经作为清华学子之一的我,更是引以为豪。 一晃已离开清华17年了,虽然还在北京工作,但一直再没有什么机会到校园里去,脑子里的母校依然还是原来上学时的影子。今天我又带着崇敬和期待的心情走进了清华园。  相似文献   

19.
<正>每当翻开家里的照片,看见爷爷一张张慈祥的笑容,我便会想起那些陪伴在爷爷身边的时光。在爷爷离开我们后,我常常梦见他。梦里的他依然最爱看体育频道,梦里的他依然会带着我们去旅行,梦里的他依然最爱吃炸酱面……爷爷出生于1939年,在那个战火纷飞、生活困苦的时代,和自己的弟弟妹妹们在太爷的庇佑下健康成长。1956年1月和奶奶结婚,1956年秋天来到青海民族公学读书。在写爷爷的文章《母校的恩泽》中,我才得以详细了解爷爷的求学生涯。爷爷来到学校时,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敬爱的编辑:您好,我是溧水县孔镇中学初三(2)班的学生张强,今年夏天,我将离开母校,继续我的求学之路。回首初中三年,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去记住。在初二和初三,我都获得了由贵刊举办的南京市"好家长"杯作文竞赛一等奖,这两次的获奖,使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