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希贤字劲泊(1855—1951),四川合江县人。1905年留学日本,先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预科,及中央大学经济本科。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同盟会,曾被选为四川留日同乡会会长,《四川杂志》总经理。1911年回  相似文献   

2.
《沧桑》1995,(1)
李素(1869—1945),字位斋,亦名畏斋,平定娘子关村人。幼年家境贫寒,除助家耕作外,苦读经史。清光绪癸巳年(1893年)乡试中举,后又以优等成绩,毕业保定府法政学堂。曾任山西咨议局议员、省女子学堂董事、提学使公署议绅、清政府咨政院议员。他目击清政府腐败,宣扬民主,倡导共和,反对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3.
嵇文甫 ( 1895~ 196 3) ,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本名明 ,字文甫 ,以字行 ,河南汲县 (今卫辉市 )人。 1895年生于汲县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其父曾中武秀才 ,为使后代免受目不识丁之苦 ,勉力供养儿子上学。几年私塾读后 ,进入新式学堂。四年制中学毕业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嵇文甫在卫辉中学时 ,受同盟会员暴质夫、张宗周、刘粹轩等老师的影响 ,积极参加爱国活动 ;同时 ,又受当时名儒李敏修的教诲 ,打下了先秦诸子和宋明理学的基础。他在北大预科仅学习了一年 ,因家庭经济拮据 ,含愤辍学 ,回到家乡作小学教员。两年后 ,考入北京大…  相似文献   

4.
“常氏知耻女子学堂”是榆次车辋富商常氏家族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独家创办的一所私立女子学堂。商人家族兴办新式学堂,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而常氏家族,不仅兴办新式学堂,而且兴办女子学堂,首开女子入学读书之先河,从而丰富了近代山西教育的内容。这对于晋商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新课题。 “常氏知耻女子学堂”的创建 中国女子教育历来为人忽视。几千年来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禁锢了包括女子在内的人们的思想,女子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地处内陆的山西更是如此。即便是少数官宦富商家族的女子能…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7-8月,笔者应《史学史研究》编辑部之邀,两次前往西南大学四新村拜访王兴运教授。王兴运,1930年11月生,祖籍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东王家村。1947年由我党主办的牡丹江联中推荐考入东北大学(在佳木斯),1948年迁校吉林后读预科,1949年升入历史系读本科(1950年学校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53年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世界古代史专业研究班,师从日知先生。1955年7月毕业,8月分配到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今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任  相似文献   

6.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进人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以后,中医的发展遇到了西医这个强劲的对手,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医学,中医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一 1904年,杜炜孙在绍兴开办医学讲习社,1910年,丁福保在上海开办绍兴医学讲习社,袁桂生在镇江创办镇江自新医学堂,蔡小香、了福保在上海创办中国医学会附设讲习所,这些是中国最早开办的中医学校。 1917年,丁甘仁、丁济万在上海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聘请中医名家曹颖甫、丁福保。陆渊雷等执教,由于办学有方,该校不仅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而且为举办中医学…  相似文献   

7.
《沧桑》1993,(3)
赵铁山(1877——1945)山西太谷人。一生精研书画,孜孜不倦,书法与书学之造诣和成就,三晋大地有口皆碑。关于这方面的趣闻轶事亦流传甚多,今择其一二,述之笔端。康有为赞叹民国十四年(1925),孙中山病逝。太谷铭贤学堂校长、总理奉安委员会成员孔祥熙除全力料理其连襟的丧事外,欲以学校的名义送花圈和挽联。花圈好办,只要肯出钱,临时订制也绝然能保证质量,唯独挽联,从拟联到书写须得合璧之作,方能显示出铭贤学堂的水平,孔祥熙自  相似文献   

8.
清代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由于新学兴起,黔省师资需求骤增。贵阳创办了公立师范学堂,自此师范教育在黔省逐渐兴起,师范教育培养的师资也逐渐成为贵州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但在师范学堂创办之初,还没有毕业生及后只有少量毕业生时,贵州各中等实业学堂、普通中学堂、小学堂及师范学堂和法政专门学堂等,师资来源。主要有五个部分: 1、聘请外国籍教员任教。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贵州武备学堂为培养具有现代军事知识的军队人才,聘请日本人  相似文献   

9.
正邓之诚(1887—1960)的青年时代是在云南度过的,原籍江苏江宁,生于四川成都。他与李根源为同学,二人都毕业于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云南两级师范学堂是清末边疆省份开办较早的高等学校之一,其中走出过众多杰出人才。邓之诚从该校"选科"毕业后,就未闻再进过任何学校(按,该校前身为云南高等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创办。后改两级师范学堂,学堂分为"优级师范选科",学制3年,等同大专;"初级师范简易科",学制1-2年,等同中专。参见《云南优级师范选  相似文献   

10.
茫茫 《文史月刊》2009,(5):42-43
雷振邦,1916年5月出生于北京,满族人。1939年,雷振邦进了日本东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系预科,不久便成为作曲系本科学生。4年后,雷振邦回到祖国,先后在北平女子中学和惠中女子中学做音乐教员。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在课余组织起一个50多人的业余交响乐团。  相似文献   

11.
正晚清以来,西医学大量传入中国,部分开明士人积极译介西书、组织医学善会,为近代中西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赵元益即为其中的突出代表之一。赵元益(1840~1902),字静涵,曾任职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长达30年,先后译介西书25种,时人赞誉其"译学尤精,语通华夷",是近代最早译介西医书籍的中国人。他曾以医官身份随团出使海外,组织医学善会,呼吁刊医报、立学堂、设医院以开医术,提出中西医学"医异而验同"的理论,为近代中西  相似文献   

12.
《沧桑》1993,(2)
明万历三年(1575)冬,当39岁的襄垣知县吕坤调离时,襄垣的士绅百姓数千人冒着大雪,沿途相送。人们焚香顶礼,依依不舍,感戴这位贤明的知县,有人竟跟着车子送到第三天。在吕坤离开的第二年,襄垣人还为他建了生祠,奉若神明;第三年,又树碑刻石,铭记他的德政。这位吕坤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刚正清明的官吏吕坤(1536—1618),字叔简,号新吾,河南宁陵(今河南宁陵县)人。明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授山西襄垣知县。第二年,调任大同知县。万历六年(1578),吕坤升为户部主事,后转郎中。万历十五年(1587),升山东参政,两年后升为山西按察使。又两年后,升为陕西右布政使。万历二十年(1592)又升为巡抚山西右佥都御  相似文献   

13.
正林泰曾(1852—1894年),字凯仕,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系林则徐胞弟林霈霖长子林龙言第四子,中国近代海军的缔造者沈葆桢的外甥。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被寄托给其嫂子培养成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林泰曾,"性沉默,寡言笑,存心慈厚,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同治六年(1867年),成为福建船政学堂后学堂第一届学生,学习驾驶专业,"每试皆列优等",后成为被选送赴英  相似文献   

14.
正1920年10月,汉口慈善会中西医院建成开诊,这是1872年香港东华医院设立中医、西医两部之后,内地出现的第一家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的创始人蔡辅卿(1865~1931年),亦名文惠,咸宁龙潭老屋蔡村人。经过数十年的拼搏,他从一佣人成为蜚声武汉工商界、慈善界的显赫人物,曾任汉口八大行帮之一的药材帮商董、民国时期汉口商会会长、中华全国商教联合会副会长及汉口慈善会和武昌同善会会长等职。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轶事     
张之洞,直隶(今河北省)南皮县人。早年入翰苑,侧身清流,凡遇事敢直言上谏,是清流派的中坚人物。1880年自外放山西巡抚开始,久任封疆大吏,先后总督两广、两江、湖广达20余年之久。任职所到之处,编练新军、创办新式工业、创建新式学堂,成为洋务  相似文献   

16.
《神州民俗》2006,(4):48-50
潘治、字华庭、号达易、法号“曾觉”(1882-1949)。 1882年农历3月25日,生于番禺鹿步司朱紫乡(现广州市天河区珠村) 1900年,考入黄埔水师学堂学习驾驶,第八期学员,与杨树庄(后为海军总司令)等十四人为同学(14人中出了两个海军总司令)。  相似文献   

17.
1906年,蒋介石考取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二年与同班同学张希骞同时考取陆军官费生,被派往日本深造,同进日本陆军预备学校——东京振武学堂。1910年毕业后,两人又一起进长冈的日军十三联队实习。同窗四载,情同手足。一到节假日,两人就结伴去军营附近的乡村散心玩乐,因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又热情好客的日本姑娘蕙子。由于两人都爱  相似文献   

18.
正蒙经(1870-1943),名绶初,字民伟、文伟,号经,广西梧州市藤县岭景乡篁村人。蒙经是清末时期藤县的秀才、举人,曾任梧州国民学堂教员。1905年,蒙经与梧州国民学堂的师生跟着胡汉民到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时跟随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是中国国民党的元老。1909年10月14日广西谘议局成立,蒙  相似文献   

19.
楚胥 《文史月刊》2003,(10):57-61
今年,应该纪念榆次车辋常氏私立笃初学堂创办100周年。按《山西教育志》记载,笃初学堂是省内第一所私立新式学堂,是在清朝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前两年“始植基而开风气”的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20.
王鹏 《百年潮》2001,(9):51-55
吴鼎昌(1884-1950年),字达诠,笔名前溪,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吴兴。他既留过洋,又涉足经济领域,还两度为官,曾风云一时,但他最后的结局却十分凄凉。留学日本吴鼎昌少年为华阳县(今成都市)秀才,入成都客籍学堂,于1903年获得四川官费留学日本,先在东京预备学堂修业,后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商业学校。当时在留日的学生中,多数以同乡的关系,结成一个个不十分固定的政治小集团。四川籍的邓家彦、吴鼎昌等10余人组织了一个团体,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