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据冯秀珍教授的“客家人六次迁徙说”,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时就来到了岭南地区,秦朝将领赵佗驻军广东龙川县。秦朝时,有没有客家先民定居梅州境内?程欧是不是梅州最早的客家先民之一?本文以罗香林的“客家人五次迁徙说”为基础,以程欧举族南迁为引线,浅述梅州客家先民的迁徙历史及梅州何时成为客家聚居地。  相似文献   

2.
《文史月刊》2013,(4):F0002-F0002
梅州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传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乡土气息浓郁。  相似文献   

3.
梅州地区位于粤东北,人口490多万,其中97%是中原先民第三次南迁至此繁衍下来的客家人,故有“世界客都”之称。由世代梅州客家人传承下来的客家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郭沫若先生亦曾用“物由来第一流”的诗句称誉梅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和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到梅州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多半是冲着“客家”而来的,因此也促使梅州客家人对此作出思考和回应。[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廖安祥先生(1907-1997),广东梅县客家人,中国革命史上的红色企业家,在香港工作60年.为支持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在海内外享有“梅州大侠”的盛名。廖安祥先生晚年回忆往事,撰著《香港工作六十年(长诗)》和《梅州大侠回忆录》,并且将它们合编在一起,以《梅州大侠香港六十年》为书名刊布于世。  相似文献   

5.
长汀县,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南麓,与广东梅州、江西瑞金毗邻,为闽粤赣三省边陲要冲,是福建省的第五大县。1994年长汀县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还是海内外著名的“客家首府”。发源于长汀境内,穿越汀州直奔汕头入海的汀江,被海内外客家人尊为“客家母亲河”。近年来,世界各地客家人纷纷回来寻根谒祖、考察观光和投资兴业,使长汀历史文化名城充满生机与活力。长汀又是全国著名的三个老苏区和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相似文献   

6.
有句俗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多地少生存资源短缺,至清代中叶,大量客家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遍及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谋生。客家华人华侨以梅州最多,据统计,在海外的梅州籍客家人约300万,赣南、闽西约50万。  相似文献   

7.
1994年8月,作者就梅州地区人口国际迁移情况,到梅州市进行专门调查。本文系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志等有关文献写成。梅州地区(即梅州市)是中国大陆客家人聚居地之一。1993年,梅州市总人口为438万人,其中98%是客家人。同时,梅州地区也是中国大陆客家人向海外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到1993年止,梅州地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共185万余人,港澳同胞43万人。台湾同胞61万人,分别占客籍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总数的37%、13%和43%。全市归侨侨眷、港澳台眷(属)224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1.1%。①因此,在一定…  相似文献   

8.
旧社会,在客家人居住的梅州地区,童养媳现象非常普遍。黄玉钊同志主编的《梅州客家风俗》有这样一段记载: 这是过去中、下层群众中较多采用的婚俗。客家的“童养媳”风俗,即有子嗣之家,抱养人家的幼女或女婴为养女,有些抱来时仍要喂奶,年幼时以兄妹相称,待双方  相似文献   

9.
客家人迁台的时间,虽然比较闽南人迟,但他们在参与台湾岛的开发与建设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不容小视。关于客家人北台湾的开发,以及梅县与北台湾民间信仰的研究,学界已发表相当多的成果,本文是作者在参考学界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田野考察与地方文献资料所作出的初步分析,意在探讨客家文化的传承,祈望学界多多教正。内容包括:客家人与北台湾的开发、北台湾的客家民间信仰特点、粤东梅州客家民间信仰特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叶剑英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他的故乡梅州是闻名中外的“客都”,是“客家大本营”。他日常生活中一直讲客家话,经常还即兴唱山歌。其祖辈虽然是经商却都通晓诗书,是典型的客家诗书之家。自1897年出生到1916年冬去南洋,叶剑英在故乡梅州生活了20年时间,期间上过私塾,进过新式学堂;既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也深受客家传统化的教育和客家人环境的熏陶。  相似文献   

11.
五华,乃至梅州各县民间建屋有上梁、包跳习俗。五华,特别是五华北部一带。建国前在上梁时要制作“煎堆”(包括曾姓人制油禄里,下同)。就五华的所谓“上梁煎堆包跳板”习俗而言,是由“上梁天该包跳慢”的谐音缘起而成。反映了客家人向往吉利,追求幸福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迁往海外,由来已久。就客家人而言,已知宋元之际(13世纪80年代)梅县松口人卓谋等一批青年,便落户在今印尼加里曼丹岛,明清时去南洋(今东南亚)的客家人更多,可见客家人迁徙海外,从开发南洋诸岛开始,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到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内外方面的原因(西方搞契约华工;国内太平天国失败株连等),客家人不断大批迁居海外,特别是广东之梅县,民谚云:“梅县番客(华侨)断家不断屋”,共有60万华侨和华人(含今梅江区),被誉为“华侨之乡”。  相似文献   

13.
2月,梅州召开《广东年鉴·2009)梅州部分组稿工作会议,参加《广东年鉴》组稿的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市、区)编写组、方志办主任及市方志办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组织学习了省委常委、副省长肖志恒在《广东年鉴·2009)全省组稿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部署《广东年鉴·2009)梅州部分组稿工作.并对如何做好组稿工作进行培训和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14.
麦娟娟 《神州民俗》2007,(10):31-34
梅州是世界最大的客家聚居地,客家人除却建祖祠、敬祖宗的祭祀活动,最普遍、最广泛的民间信仰和宗教习俗当属建“公王”坛、宫、庙和祭祀“公王”的习俗,其古老神奇与现代文明交汇的“扛公王”习俗,历史悠久,寓意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保护和传承这一客家习俗,是客家侨乡联系亲情、友情、乡情、祖国之情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台湾著名客家研究学者陈运栋的《客家人》一书中,“客家东移台湾的路线及分布”这一章写道,客家人早在明郑时代就有粤东和福建的客家人跟随郑成功的部队入台。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将领中,有名的刘国轩及其部属等即是客家人。在康熙二十五、二十六年间,广东嘉应州(即现今的梅州市,旧称“嘉应州”)属的梅县、镇平(即现今蕉岭县)、平远、兴宁、长乐(即现今五华县)客家人曾大量跟随一批闽南人之后而来台湾。  相似文献   

16.
黄雪菲 《神州》2012,(9):18-18,20
梅州市是广东省著名的文化之乡,素有“世界客都”的美誉,客家人爱国爱民、勘劳勇敢、开拓进取、团结奉献的文化传统和志愿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我国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大中专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客家精神和青年志愿者活动,探索其可持续发展途径。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校园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全面地分析“客都”梅州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做法为基础,对当前梅州青年志愿者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提出完善“客都”梅州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建议和措施,为促进“客都”梅州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理清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岭南山区,尤其是在梅州地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古进先生的《客家人》画册上的客家人六次迁徙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客家人六次迁徙的大方向是向南、再向南。但第五次迁徙却出现了向北回迁的现象。在这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中,有一部分客家人从广东的嘉应州、福建的汀州出发,越过武夷山脉,至江西的东南部即石城、瑞金、于都、寻  相似文献   

19.
华侨与侨乡建设是一个范围颇为广泛的研究课题。本文拟从广东省四大侨乡之一的梅州侨乡入手,分三个部分叙述客家华侨与梅州侨乡建设的关系。一广东人移居国外(主要为东南亚,次为美、欧、澳、非等洲),大约始于唐末而盛于明清,到鸦片  相似文献   

20.
孙晓芬《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新著面世由区域史家孙晓芬编著的《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一书 ( 31万字 ) ,近日已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首部全面系统反映四川境内的客家人的历史与现状、社会与文化的专著。该书与 1 997年三次印刷畅销的《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同为该作者的移民系列力著。该书涵盖清前期从客家祖地岭南入蜀的客家人及其后裔 (四川俗称“土广东”) ,自 2 0世纪 30年代以来半个世纪从国内和海外人蜀的客家人和客属归侨 ,作者力求从历史学、客家学、社会学、方言、建筑、民俗、人物和艺文等多角度来体现 ,史论结合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