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史学月刊》第3期发表拙文《续论中国近代史上若干问题的“情”与“理”》。(以下简称郑文)1992年,郭世佑先生在《史学月刊》第1期发表质疑文章《“情”与“理”不宜作为评价中国近代史的价值标准(《续论中国近代史上若干问题的“情”与“理”》一文质疑)》(以下简称郭文)。郭文洋洋万言,其质疑之具体、细致、不厌其烦、不惜笔墨之功实令人感佩。笔者从中获益匪浅。历史问题,有不同评价、不同见解,这是不足为奇的。史学工作者都在力求恢复历史原貌,力求客观评价历史、说明历史。如果史学界出现郭先生所期望的,思路都如郭先生那样的“一致性”,那才是不可思议的。本来,对郭文所持的不同学术观点,可以置而  相似文献   

2.
<正>什么重大史实?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下简称《实》文)一文的横空出世,与"中央领导同志"有没有关系?我参与了《实》文从收看初稿到反复修改到最后发表的全过程,我认为绝对没有关系。可是,有一个中央级的研究单位,还有两个中央级的重要媒体,白纸黑字地写着有关系。一是,1988年5月5日,即《实》文面世将近10周年的时候,《人民日报》要闻版发表了题为《伟大的转折,辉煌的序曲》的本报评论员文章,  相似文献   

3.
拙作《勘补》一文发表于《文物》1996年第2期,现将上文存在的遗缺与不足之处,补正如下。 1.墓志第23行曰:“夫人重衮,故实六宰相之女也,升天皇帝(即太祖)之甥。”关于羽之岳父实六,史载与其名氏相似者有萧室鲁(或曰实鲁)。据《辽史》本纪,“太祖四年以后兄萧敌鲁为北府宰相”(列传中又称太祖妻应天皇后为敌鲁女兄,微误),“神册二年以后弟阿古只为统军”。此后本纪中在阿古只之下接连提到萧实鲁与室鲁的名字,如“实鲁为先  相似文献   

4.
杨强 《文博》2002,(3):64-66
“薛孝通贻后券”(以下简称“贻后券”)是陈直先生在《南北朝谱牒形式的发现和索隐》(以下简称《南北朝》)一文中引用的一条石刻资料,据《南北朝》文:“薛孝通贻后券。北魏太昌元年刻,文十七行,每行十二字,公元一九二○年,山西太原出土,其地址恐为当日薛氏之祠堂。原石为夏子欣所得,后不知所售何人,外间知者绝少。”关于其价值,  相似文献   

5.
折克行是北宋府州折家将优秀代表人物,其神道碑文被记入最早的几版《府谷县志》。1976年,其神道碑出土面世,碑文与拓片今俱存。《府谷县志·两种》在点校《折克行神道碑》时,没有采用考古学家早已发布的碑文内容,也没有进一步对证现存碑林博物馆的神道碑,不仅沿袭了旧志中的诸多错误,且在点校时出现了多处错抄错录、漏抄错点问题。笔者拟用现存神道碑文对以上问题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6.
1961年出版的《山西文史资料》第一辑,载有《孙中山评阎锡山》(80年代再版本已删去).1982年12月出版的《文献》杂志第10辑,刊载了范若愚先生写的《孙中山先生<评阎锡山> 读后》.两文所谓的《评阎锡山》,是方仲纯在《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5期上发表的《辛亥塞北革命纪略》中的一段话:“吾行南北,见起义将领,无如阎之庸暗鄙塞者.连日细察之,非特庸鄙也,其人实诡随,居心不可测,曷足以语革命.方文对这段话给予肯定,我则认为是伪造的.且作如下分析:一、孙中山在太原匆匆三日,不可能作出这样的评语  相似文献   

7.
《文献》1998年第1期宁希元、宁恢《补〈全金元词〉二十九首》一文,(下简称"宁文")搜罗金元人佚词,补《全金元词》之未备,贡献不少.笔者拜读之后,发现有两首实系误补及其他琐细的问题,特列于下,与宁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8.
作为贵州近代学堂之母,并在贵州教育史上享有重要位置的经世学堂,到底是有其实而无其名,还是有名有实?到底其名称是后人所加,还是当时便有?一句话,其名与实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过去并无争议和深究。近年来,由于熊宗仁同志在其论著中一再提出,便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熊宗仁同志在《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第2期发表了《严修视学黔中述评》一文,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严修视学贵州》的/J‘册子(198年6月第1版)。他这样写道:“通观(香馆使黔日记》(以下简称《媚》)”,“通查严修自著《严范孙先生自…  相似文献   

9.
根据万历《顺德府志》、万历《沙河县志》、《棠陵文集》等,并结合相关史实考述,可以确定《全唐文》卷337颜真卿名下所收《泛爱寺重修记》实非颜真卿之文,而是明人方豪所作。《全唐文》编者根据残缺的万历《顺德府志》收录此记,以致造成误会。由此可知地方志对于文献辨伪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咸炘经学思想的根本是"六经皆史",其读书治学的首要在于"辨体知类",故其《礼记》学能够在晚清民国独树一帜而别具特色。刘咸炘认为《礼记》的体例是"儒家丛书",宗旨为"儒门大义",其本质与诸子异体同实,俱为说理之文。因此,他提出研治《礼记》分理篇章的学术方法,摒除《礼记》中与《仪礼》类似的曲节仪度之文,专取其中说理之篇如《礼运》、《礼器》等,进而比类相连、贯通章句,又标举礼学的大义在于"养生送死事鬼神"八字。凡此,在不动摇《礼记》经典地位的前提下,开创了《礼记》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界行",也称"行格界线",是版本学研究的问题之一。一般认为,"界行"是古籍中与文字相随、间隔字行的细黑线条。近代,西洋活字印刷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版刻、活字技术,洋装书取代了线装书,"界行"也随之从书本上消失。过去认为,王祯《造活字印书法》(简称《印书法》)中的"界行",就是明清活字印本上的"行格界线"。近期,笔者重新审视西夏文佛经《本续》,对将其定为木活字印本的主要依据是"隔行竹片印痕"的认识有所领悟:《造活字印书法》中的"界行",与能显示在印本上的明清活字本"行格界线"不同,它是不能显示在印本上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王祯《印书法》"界行"进行了论证:1.它与明清"行格界线"概念不同;2.它与明清"行格界线"性质不同;3.它与金简《程式》"套格"不同。  相似文献   

12.
杜春雷 《文献》2018,(2):30-34
朱熹著述丰富,佚文众多,今人整理其文集,曾据《翰墨大全》辑收《祭李三溪文》《祭胡古潭文》。文题中"三溪""古潭"系别号,经考辨,"李三溪"即李南金,"胡古潭"即胡翼龙,二人皆为江西庐陵人,生活年代在朱熹之后,可知两篇祭文实非朱熹所作。今人多不知胡古潭与胡翼龙为同一人,可从诸籍中勾稽其事迹及佚诗(五首)。胡翼龙现存词作十三篇,《全宋词》所列其小传,可据胡古潭相关事迹作出补充。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论学     
章学诚论学黄静《文史通义》中许多篇章为章学诚针砭时弊而发,如《原道》篇是为考订、义理、词章三家截然相分而作;《碱名》篇是针对汲汲于名利者徇名忘实而作;《砭俗》篇是因为“世俗拘文体为优劣,而不察文之优劣,并不在体貌推求”,“欲人略文而求其实”(《章学诚...  相似文献   

14.
<正 1992年第3期《记张星焜先生》一文作者指出由于本刊校对上疏忽,出现讹误。需要订正的地方有: 第6页1行应为:张星烺(1888—1951);7行应为:Emil Abderhalden;注②引文出处应为1911年;第8页6行应为化验室主任,倒8行应为:1928年;第9页倒3行应为:他请人……。又:1992年第4期封二目录末行《<史学史研究>1992年总目》作者应为本刊资料室;  相似文献   

15.
即 实 著      辽宁民族出版社版  即实,即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巴图。巴图系辽宁省契丹文专家。中国古文字中契丹、女真、西夏三文,最难解读。然女真文尚有《女真译语》,西夏文尚有《番汉合十掌中珠》等类似字典之书,可资参考。而契丹文迄今未发现工具书类的遗帙,故译解尤难。著者以为契丹文解读法,是个迷。这个“迷出自中国,中国应当是解迷者!”(见该书《序》)。他认为解读契丹文字,如在迷林中寻觅途径,故命书名为“迷林问径”。全书600余页,内容分:哀册拾读、《福留墓志》臆解,《戈也昆墓志释读》,《森讷…  相似文献   

16.
胡世将,两宋之际名臣,金石家,书法家,南宋初期川陕前线抗金统帅。其词作《酹江月》作于川陕戍边时,生平行实尚无专文论及。兹勾稽史乘,利用《毗陵胡氏宗谱》以及子书、别集等,对胡世将生卒年、生平行实、著述等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7.
唐李良仅墓志,唐大和二年(828)葬,1993年11月延安市出土。志石边长125厘米,为迄今陕西发现唐志中型体最为庞硕者。楷书38行,满行36—57字。志文记述了李良仅曾祖至本人四代事唐及夫人子辈情况,具有较高史料价值。1996年《考古与文物》第一期刊登姬乃军、范建国先生所写《唐李良墓志铭考释》一文(下简称“姬文”),对该志录文,并进行了初步研究。拜读之后,感觉有些问题尚需修正和进一步研究,聊归三类,以补姬范二先生文。  相似文献   

18.
南宋范子长著有地理总志《皇朝郡县志》,今已亡佚。经考,其书虽题为范子长所著,实出自众人之手;此书纂修于宋宁宗嘉定间。另《永乐大典》载有《郡县志》一部,考察相关著录与存文,知两书并非同一著作。  相似文献   

19.
<正> 吐蕃一名出自两《唐书》,其名义近百年来中外学者多有论证,其中以西方学者把“吐”字认为是藏语(上部)字的译音一说颇为人所信从。我不同意此说,曾试作考察与推论,但亦迄未能得其实。近作《藏族源流与汉藏关系》一文,对此继作探索,以为吐蕃一名实沿自吐火罗,系从古读,《唐书》改译,沿  相似文献   

20.
东汉《肥致碑》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7月,河南省偃师县文管会在南蔡庄乡发掘1座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的墓葬。该墓葬南侧室出土石碑1通。碑身高98厘米、宽48厘米、厚9.5厘米。碑晕首,刻隶书6行共28字;碑身无穿,有界格,碑文隶书阴刻,竖行19行,满行29字,共484字。此碑今藏河南偃师南城博物馆。《文物》1992年第9期发掘简报公布了此碑的拓片,附有录文,并对碑文主人公肥致之事迹及“便坐”一词略作推考①。同年,《简报》执笔者樊有升先生又在《书法丛刊》第2期上撰文介绍此碑,亦附有拓片与录文,介绍文字比《简报》更简单③。《肥致碑》叙述方士肥致传奇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