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晚清重臣曾国藩众多的后裔中,有一位曾经怀抱着教育救国梦想远渡重洋赴英国求学,归国后又发誓"终身不嫁",矢志投身教育救国的女教育家,她便是曾国藩的长重孙女——曾宝荪。曾宝荪,字浩如,号子芳,1893年2月29日出生于北京。祖父曾纪鸿,为曾国藩次子;父亲曾仲伯,为曾纪鸿长子。曾仲伯23岁中进士,入翰林,是当时翰林院中一位最  相似文献   

2.
近代科学救国思潮,是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中国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对中国近百年来各种救国探索努力反思的基础上,倡导以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的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潮。科学救国思潮萌芽于鸦片战争时期,兴起于民国初年,其  相似文献   

3.
口号救国     
<正>清朝末年,国家羸弱,社稷风雨飘摇,救国乃眼下急务。仁人志士慷慨激昂、舍生忘死,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国人有感于西方的坚船利炮,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待付诸实施,便成为了洋务派;有提倡“教育救国”者,主张废科举、兴学堂,一批公立、私立学校纷纷成立;  相似文献   

4.
朱华 《史学月刊》2006,(3):104-109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界对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在建国后至1980年,科学救国思潮被视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反动思潮而长期受到学界的否定和批判;二是在1980年代以来,学界对科学救国思潮的研究开始转变,逐渐实事求是地、历史地看待科学救国思潮。从主观的评价逐步转到客观的辨析该思潮在近代中国所起的作用上来,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救国论者的思想和言行。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有学者开始尝试对科学救国思潮的理论体系、科学救国与科教兴国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救国时报》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救国时报》介绍林全民中共在国外从事抗日宣传的机关报《救国时报)“AnSecoursdeLaPatrie”,原名《救国报》,是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机关报。它在莫斯科编辑,在法国巴黎出版,因此历史上有“巴黎《救国时报》”之称。《救国时报》从193...  相似文献   

6.
2013年是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中国船王"卢作孚先生诞辰120周年,海内外出现一股前所未有的"重新发现卢作孚"热潮,卢作孚先生生前的观点,都被一一加以重新研究、探讨,乃至重新认识。这其中,卢作孚先生提出的"教育救国"理念成为这些研究中的热点,尤其是"教育为救国不二之法门"这句振聋发聩的名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重视。为了进一步理解这句名言的深远含义,本刊特约记者贾晓明走访了卢作孚先生的长孙女、散文作家卢晓蓉女士和她的先生、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严家炎教授,向他们两位请教关于卢作孚先生与教育之间的诸多话题。  相似文献   

7.
郭华清 《安徽史学》2001,16(4):37-41
1905~1911年章士钊曾有过一段在日本和英国留学的经历。在这一过程中,章士钊的思想改变很大,由一个极端的革命论转变为一个平和的调和论,从主张废学救国转变为主张苦学救国。本考察了章士钊赴日前及其在日、英的留学经历,详细地探索了章士钊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30年代,"娱乐救国"曾为上流社会的一些人所津津乐道,流行于霓虹闪烁的都市,张贴在闹市街头的海报,刊印在报纸杂志的副刊。"娱乐"与"救国"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甚至举凡国难家灾,还要悬半旗禁娱乐。如此口号,现在的人或许难以理解。很难考证"娱乐"和"救国"是何时组合在一起的,笔者所知的最早的一处是1930年8月上海发行的《奋报》。此刻蒋介石正与冯玉祥、阎锡山酣战中原,无暇顾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同志最近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1)这个百年历史,可分为四个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据此,建党百年的伟大业绩则可概括为救国、建国、兴国、强国的伟大斗争,使神州大地发生历史性巨变。在这从百年前开天辟地到百年来改天换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中,  相似文献   

10.
从学古书院到经世学堂、模范中学一段教育革新的历史,在中国近代新教育发展书院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不仅在边陲贵州可谓独占鳌头,首屈一指,就在全国而言,也可算独步先驱之一,走在中华大地之前列……  相似文献   

11.
卢作孚早年是个真诚的"教育救国论"者,从事教师、记者等职业推广新教育、新文化。1921~1925年初,他在西南地区进行两次新教育改革实验,两次实验都开展得风生水起,却又都因军阀混战而夭折。卢作孚的早期教育活动没有实现他的教育救国梦,却开创了西南民众教育之先声,也为他日后的教育活动积累了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出生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在这个特定的时代里,他无私的爱国精神,体现在教育救国的宗旨上。他投身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提倡与实践平民教育、民主教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遗产。尤其是平民教育的思想与主张,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张謇通过实业与教育两者之间的认识,对近代的实业与教育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实业与教育的实践,在丰富经验的基础之上,研究到振兴实业为救国急务,注重教育又是一国之强,进而得出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实践,从而促进了近代实业与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救国是中国近代具有普遍社会影响的教育主张。面对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和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中国国力贫弱,社会各阶层都在积极探索救国之路。一大批革命者、改良者选择献身教育救国,认为救中国的衰弱必以教育为急务,进而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面貌,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大教育家。范源濂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5.
平民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影响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乃至全国的一种重要教育思潮。如果从历史的横向考察,可以看到五四时期的平民思潮影响广泛,它几乎裹挟了不同派别、不同倾向的形形色色的人。如果从历史的纵向剖析,又可以注意到五四时期的平民  相似文献   

16.
康晶婧 《沧桑》2012,(4):109-111
在近代外来工业产品大量倾销内地的情况下,山西本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与国内其他省份一样,山西有识之士也提出抵制外货,发展民族工业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1932年,山西地方政商学绅各界联合组织了山西“造产救国社”,以提倡国货、扶植民族工业为宗旨,推进山西的近代工业经济建设。“造产救国社”在山西近代工业化和早期现代化历史上具有开风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实业救国思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股颇为壮阔的爱国进步的思想浪潮,影响深远。在该思潮的推动下,清末民初时期全国兴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广西地处西南边陲,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清末年间,广西当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调整实业政策,大力倡导实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传播,推动了广西近代化进程,客观上有利于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对其进行历史考察,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广西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仍能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严复、胡适分别是戊戌变法时期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两位著名学者,都曾在不同时期担任过北大的校长,并且两人在思想上也有着相通之处,那就是教育救国思想。具有留学经历的两人,深受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熏陶;面临着中国的危亡,二人都认识到国民素质对国家兴盛的影响,并提倡提高国民素质;批判传统教育模式,兴办学校是二人教育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陆费逵,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出版家。他坚信教育救国论,从出版的角度审视教育。在中学教育领域,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倡教科书,中学学制及教学的改革。陆费逵关于中学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和继承。  相似文献   

20.
2013年是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中国船王”卢作孚先生诞辰120周年,海内外出现一股前所未有的“重新发现卢作孚”热潮,卢作孚先生生前的观点,都被一一加以重新研究、探讨,乃至重新认识。这其中,卢作孚先生提出的“教育救国”理念成为这些研究中的热点,尤其是“教育为救国不二之法门”这句振聋发聩的名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重视。为了进一步理解这句名言的深远含义,本刊特约记者贾晓明走访了卢作孚先生的长孙女、散文作家卢晓蓉女士和她的先生、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严家炎教授.向他们两位请教关于卢作孚先生与教育之间的诸多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