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先秦以來,在宗廟祭祀方面,"天子七廟"是人們普遍接受的觀念。但是,就七廟的構成,卻是衆説紛紜,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鄭玄和王肅的解釋,兩者有很大的不同。鄭玄模式和王肅模式的天子七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並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中古時代太廟制度的變遷。唐宋時期太廟禮制的運作逐漸超越了鄭玄和王肅之爭,傳統的七廟制遭到了破壞。结合這一時期郊祀禮儀的爭論焦點從郊丘之爭轉向天地分合之爭,國家祭祀的兩大支柱都擺脱了鄭王禮學之爭的支配性影響,這象徵着國家禮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相似文献   

2.
鐵器的使用,在中國大致上是在春秋前半時期,研究歷史的人,對這似乎没多疑問了。鐵器出现,在社會生產上是一件大事,他在我們歷史的發展上起有多大的作用呢?在這裹僅就個人所見於農業一方面的畧作敘述,謬誤的地方,在所難免,尚希讀者多予指正。西週末年所謂我國文化發源地的黄河流域,仍然呈現着荒涼景象,社會生產力很低,人口稀少,許多土地荒蕪着沒有開墾?芳o’記鄭世家說:“於是桓公問於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乎?太史伯對曰:獨洛之東上,河濱之南可居。公曰何以?對曰:地近虢鄶,虢鄶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爲司徒,民皆愛公,公誠請居之,虢鄶之君見公方用事,輕分公地,公誠居之,虢鄶之民皆君之民也。”鄭桓公聽從了太史伯這個建議,就從陝西遷移到河南來洁數膰补缓敛涣呦У墨I給鄭桓公十個邑。從這段史實中可以看到當時的國君對荒蕪的土地是不  相似文献   

3.
正鄭默中經"朱紫有别"不謂分别四部《隋書·經籍志》總敍論及曹魏鄭默《中經》與西晉荀勗《中經新簿》:魏氏代漢,采掇遺亡,藏在祕書中外三閣。魏祕書郎鄭默,始制中經,祕書監荀勗,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爲四部,總括羣書。荀勗"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爲四部"一句,清人姚振宗據之以爲,鄭默《中經》即分四部,四部分類不始於荀勗。而余嘉錫、張固也先生都堅持分别四部始於荀勗之説。  相似文献   

4.
《沧桑》1994,(4)
郭子仪,祖籍山西汾阳.唐则天帝神功元年(697)生于华州郑县.卒于德宗建中二年(781),享年85岁.始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至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兵部尚书.史称:郭令公古今之一人,以其身系社稷安危三十年,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帝,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巨而众不嫉.遗德后世,恩泽汾阳  相似文献   

5.
王肅《詩經》注,全書已佚而集中存留於《毛詩正義》中。《正義》的解經系統對王注的取捨有內在的體例。通過還原佚文的引用語境,可以發現"述毛"是孔疏引用王注的預設前提。王肅對毛傳的墨守遠過鄭玄,其對未明言的傳意的補足和推測遵循一定的義例。"鄭王之異"是"王述毛"與"鄭異毛"衍生的間接結果。但王肅《詩經》學在後世的影像卻是圍繞着"鄭王之爭"的先在焦點拼接而成的,"難鄭"成爲核心。"述毛"的殘片與"難鄭"的影像都滲透了經學史發展的印迹。  相似文献   

6.
成书于德宗朝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的杜佑《通典》的“凶礼”卷中收录了一系列以《大唐元陵仪注》等为题的逸文。元陵为唐朝的代宗陵,因此《大唐元陵仪注》便成了详细记载代宗丧葬仪礼程序的史料。  相似文献   

7.
各史书对唐德宗李适被册封为皇太子的时间记载不一。中华书局所出一九五五年版《唐会要》卷一“帝号上”载:广德元年拜尚书令,元帅如故。食实封二千户,赐铁券,图形凌烟阁。三年,册为皇太子.两《唐书·德宗本纪》及《通鉴·唐纪》皆记德宗册为皇太子的时间是代宗广德二年。今考证诸史,(《唐会要》之记为误。理由是:(一)代宗无广德三年:代宗子壬寅,即公元762年4月改肃宗上元二年为宝应元年,癸卯即公元763年7月改宝应元年为广德元年,乙巳,即公元763年改广德二年为永泰元年.可见并无广德三年之  相似文献   

8.
大明宫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重建於唐高宗龍朔年間(661—663)。大明宫重建背後的主導力量實爲高、武時期政局的演變,尤其是武則天政治力量的增長。爲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武則天重修大明宫時並未將東宫作爲附屬建築規劃在内,從而使天子與儲君的居所産生了空間上的分離,導致唐王朝最高權力體系呈現分裂狀態。"新建宫殿不建東宫"這一傳統雖爲唐玄宗修建興慶宫時延續,但作爲補救措施,唐玄宗要求太子"不居於東宫,但居於乘輿所幸之别院"。"太子不居於東宫"這一傳統則爲玄宗以後諸帝繼承。由此言之,高、武時期大明宫的建築規劃體制對唐王朝的影響可謂深遠。  相似文献   

9.
卫克兴 《文史月刊》2006,(12):50-52
公元805年(唐德宗贞元21年)正月,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即唐顺宗。2月,唐顺宗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行使内相职权;提升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参与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执掌起草国家文件法令之权。王叔文在德宗时,是太子李诵的侍读官,侍奉太子读书,与太子关系亲近,柳宗元是王叔文信任的密切助手。李诵一登上帝位,就把血气方刚、有爱国激情、与自己有共识的王、柳等一批人提拔重用起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这就是有名的“永贞革新”。  相似文献   

10.
沈國光 《中华文史论丛》2023,(2):153-193+405-406
《唐鄭遂誠墓誌》的考訂有助於從家族譜系、政治參與與社會關係網絡三個角度考察以鄭遂誠兄弟爲核心的鄭氏家族。鄭遂誠先世入唐以來仕宦不顯,未能進入中央擔任官職。鄭遂誠家族作爲滎陽鄭氏的後裔,充滿了對自身身份的焦慮。《唐鄭遂誠墓誌》詳細羅列了連山房的譜系,可以視作鄭遂誠家族對士族身份的再次確認。同時,鄭遂誠與鄭通誠都被捲入了淮南和徐州的地方政治事件,並積極參與其中,獲得了士林清譽。鄭氏兄弟及後代的交友以及婚姻關係網絡,亦表明鄭氏在努力營造身份認同的同時,企圖在政治地位上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相似文献   

11.
王立群 《文献》1998,(2):31-41
一 司空曙,字文明,一字文初,排行十四,广平(今河北永年)人.安史乱起,避地江南.代宗大历初任拾遗,德宗建中年间贬长林县丞.  相似文献   

12.
作爲事件的鄭和下西洋,海内外的研究已經碩果累累;作爲經驗的鄭和下西洋,特别是作爲知識積累重要里程碑的鄭和下西洋,仍有探究的空間。從知識的視野來看鄭和下西洋,規模宏大的遠航正是中國人海外知識累積與遞進的重要歷程。這一認識有必要從鄭和研究的興起談起。上個世紀初,鄭和研究興起,作爲20世紀史學的一個重要分  相似文献   

13.
唐昭靖太子墓志,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这位唐朝中期代宗皇帝李豫之子的家族世系及对其封赠情况和他经历的短暂一生,可以补充《新唐书》、《旧唐书》中关于昭靖太子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本局記事     
《文物》1951,(8)
鄭局長公畢由滬返京我局鄭振鐸局長前因公赴滬,並视察華東各地区文物保管情况,已於六月十三日返京。携回在滬蒐购的大批重要文献典籍,將分配給各有關單位收藏,以備參考。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54,(12)
鄭州市的殷商時代遺址是在一九五一年發現的。經過中央及省、市有關部門多次的調查,確定了它在考古研究上有重大價值。一九五二年十月,中央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北京大學合办的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來鄭州二里崗一帶作發掘實習,除了確定二里崗遺址是屬於殷商時期之外,並且發現在殷商遺址下層,還堆積着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龍山文化层。  相似文献   

16.
本局記事     
《文物》1951,(6)
鄭局長因事赴滬並至甬视察天一阁我局鄭振鐸局長於四月中旬因事赴滬,並往寧波湖西天一閣視察,見该閣樓舍亟待整修,當即與該市文化界人士举行座談,對修建樓舍,充實設備,加强保管問题進行研討。按天一閣藏書樓建於明朝嘉靖年间,迄今四百餘年,為國內歷史最久的一個圖書舘,原有圖書七萬多部,歷經帝國主義者與  相似文献   

17.
安史之乱,给了郭子仪一个名垂青史的机会。他与李光弼一道,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成功镇压了这次叛乱。唐代宗时,多次率军击败入侵的吐蕃和吐谷浑联军,功高至伟。郭子仪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相似文献   

18.
洛阳伊川县出土的唐代墓志和神道碑李献奇一、唐马炫墓志1981年2月,在伊川县白沙乡范村北200米,郑潼公路南侧出土。马公名炫,(712—791年),两《唐书》有传,但传附其弟马燧传后。马炫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为官,燧传洋而炫传略,炫传仅有17...  相似文献   

19.
張照陽 《中华文史论丛》2021,(1):219-246+403
制度變革往往和政局變動有着密切聯繫。貞元初年,德宗改革禁軍制度,增加禁軍將軍的員額,並大範圍蒐集藩鎮將領進入禁軍。在這個過程中,諸多與李晟關係密切的將領被邊緣化。種種迹象顯示,這場禁軍改革中的人事動蕩和李晟等勳臣去位有着密切聯繫,不久後的李廣弘謀反就發生在這一背景下。自此貞元時代掃清了轉向"文"治的政治障礙。而這些經過"禁軍化"的藩鎮將領有很多先後出任節度使,成爲德宗重塑藩鎮秩序的重要憑藉。這也意味着"安史之亂"以來朝廷對藩鎮將領立場的改變。  相似文献   

20.
李碧妍 《中华文史论丛》2011,(2):157-205,404
唐代的東南藩鎮一直是以養兵少、實力弱的形象示人,但成立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的鎮海軍、浙江東西道,卻乘借"涇師之變",在節度使韓滉的經營下成爲當時南方最强大的藩鎮,並在德宗朝的削藩戰爭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衍爲當時唐廷得以生存的基石。韓滉並藉此而成爲唐後期權勢最重之宰輔,而其與唐德宗的矛盾由此産生。韓滉死後,德宗爲弱化江東的藩鎮勢力,遂進行了改革。對韓滉這個歷史人物形象的探討,有助於我們了解中晚唐時代政治形勢變化對當時士人價值觀的衝擊,以及後人對東南藩鎮與東南藩帥特定認知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