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叫王云英,山西省定襄县王进村人。我的舅父邢殿元,字善章,清光绪九年(1883年)生于山西省定襄县城内的一个商人家庭。17岁那年,邢殿元被保送入山西令德堂,后考取公费留日。1906年1月,经丁致中介绍,谷思慎主盟,邢殿元加入同盟会,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归国后,邢殿元与留日归国同学阎锡山、赵戴文、黄国梁等结为"金兰之交"。辛亥革命初期,邢殿元回到山西,与阎锡山、赵戴文、黄国梁等人共谋响应武昌起义。1912年(民国元年),邢殿元受派为  相似文献   

2.
閻步克 《中华文史论丛》2012,(1):29-51,394,395
本文披露了北京大學藏竹書《周訓》中的一個片段,事涉晉文公入曹後"夷其宗廟",得到一個金匱,其中有書云"非駿勿駕,非爵勿■"。隨後晉文公與咎犯對此語進行了討論。本文對"非駿勿駕,非爵勿■"加以考釋,並將"非爵勿■"與《易·中孚》中的"我有好爵,吾與爾縻之"相聯繫,進而對"羈縻"理念與早期君臣關係作出了若干推論。  相似文献   

3.
三炸蒋村桥     
正1941年3月到1943年,是定襄抗日斗争最困难的时期。在定襄纵横五十里的平川及边坡地带,日伪据点多达19处,把守着全县的山口要道。1943年秋,日军开始了第三次大"扫荡",敌人从同蒲路北段和忻窑铁路通过火车昼夜疯狂地运输军用物资,进攻我晋西北(晋绥)抗日根据地。1943年9月的一天,我接到定襄县武委会樊书喜同志专程送来的县武委会给我的一道手令:"为配合我晋西北军区一二零师及晋西北人民反‘扫荡’斗争,  相似文献   

4.
"勿废朕令"是西周金文中常见的套语。在彝铭中"勿废朕令"常伴随"敬夙夕(夜)"等其他语句。"勿废朕令"与"敬夙夕(夜)"在意蕴上固有相通之处,但就句法而言,两者为独立的句子成分。在西周金文中,"勿废朕令"作为册命辞存在,专门服务于册命礼仪。"勿废朕令"作为诰诫语,文辞简洁,在册命铭文中的位置较为固定,反映周代统治者对受命官员的要求和期望。探究"勿废朕令"的内涵,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周代册命礼仪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蒙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西南部.距太原市区约15公里。蒙山,山势巍峨、树木葱茏、溪水潺潺。“蒙山晓月”是晋阳外八景之一。 蒙山是古晋阳佛教重地和避暑胜地。古开化寺、甘泉寺、圣寿祠、北汉皇帝刘继元避暑宫等古迹遗址就掩隐在这片清山绿水之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 (左 4 )和沂南县委书记 (左 2 )探望“红嫂”(左 3)。书记旁边是“红嫂”的儿子。沂蒙山好为了寻访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 ,作为创作和演唱者之一 ,我带着亲切兴奋的心情进入蒙山。乘车沿蒙山公路行进 ,过了薛庄进山之后 ,就绕着一个水库盘桓而上。这个水库周围少说也有 2 0多里 ,四面环山 ,据说是炸山移村而建 ,当时尚在建设之中。原来蒙山口上的村庄都改变了位置 ,全移在蒙山脚下围湖建村。盘山公路起伏上下 ,山青水绿 ,美不胜收。我们的目的地是马头崖 ,这里是1 940年封建会道门“黄沙会”盛行的地方 ,沂蒙小调原名《反对黄沙会》 …  相似文献   

7.
崔晓峰 《沧桑》2010,(6S):17-18
<正>定襄县史志办在县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团结一致,开拓进取,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到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定襄县于1979年7月文物普查时,发现一座宋代建筑——洪福寺。该寺位于县城东北35公里宏道镇北社村。1986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将基本情况概述于后: 一、历史沿革及地形 定襄县境,西汉为阳曲县。建安末年移阳曲于太原界,遂于阳曲故城置定襄县。东汉置  相似文献   

9.
正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召开前夕,全党围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总结经验教训,对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进行初步调整,纠正了实际工作中的某些偏差。这次调整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探索纠偏的宝贵尝试,也为之后1960年代初的农村体制渐次趋稳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借鉴。定襄县  相似文献   

10.
1984年,在山西省忻州地区定襄县发现了孙中山先生“博爱”手书真迹,当时,在全国尚属首次。 1984年3月,忻州地区文管处文物普查队分成七个小组,开始大规模文物普查工作,其中第七小组负责普查定襄县、五台县文物。组长王效平,成员丁伟高、康贵生、祁俊伟共4人。他们在1984年4月1日,于定襄县季庄乡后营村李会元之家发现此物。李会元先生时年78岁。据他讲,其兄解放前在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阎锡山旧居东花园当厨师,在战乱中得此物后长期珍藏。其兄去世后传于他。李会元把此幅孙中山先生手迹无偿捐献给文物普…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国。到民国13年(1924年),勇敢的冯玉祥将军把宣统(溥仪)皇帝从宫里驱逐出来,让他到了民间,是彻底清除封建帝制很关键的一步。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我的家乡定襄县的辛亥革命,是由龙门村的齐保玺、兰台村的贺炳环专程东渡日本,找见孙中山,加入他领导的同盟会开始的。在辛亥革命的高潮中,齐、贺两人回到定襄,联合牛诚修,领导了定襄县的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的县政权。他们还在民众中大张旗鼓地让男人剪辫子,女人放缠脚。这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革命。当年的民国政权,为让妇女们的脚彻底解放,专门成立查脚委员会,亲自检查妇女们的脚是否真的放开了。我母亲听到查脚的来了。吓得赶紧解去裹脚带,并藏起来。辛亥革命之后,我姐姐妹妹就幸免了缠足之苦。我父亲不但剪掉辫子,还参加了打城隍庙的行动。  相似文献   

12.
由桂林到蒙山,一路山水秀丽,驱车直进,也不过2小时的车程。蒙山乃一山城,古称永安洲,为太平天国军于金田村起义之后攻下的第一个县城,洪秀全以此为据点,封杨秀清等为王,故又被武侠小说家梁羽生称作“太平天国开国封王地”。这个蛰伏在万山之中的山城,却与香港的人们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梁羽生出身此地,太平天国研究家简又、国学大师饶宗颐等曾于抗战烽火中避难蒙山乡下。  相似文献   

13.
《宁安县志》中提到的"勿汗州兼三王大都督"印和《渤海国志长编》中提到的"渤海大王"印是两方同渤海历史与考古有关的官印。关于"渤海大王"印,金毓黻已在《静晤室日记》中明确承认其是一方金代"省弹压印"的误传,显然"渤海大王"印并不存在;而"勿汗州兼三王大都督"印,也仅见于出土与传世的记录。在其真实性没有得到确切考证之前,我们对这两方印是否为渤海官印还须持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14.
苏荣伟 《文史月刊》2009,(11):24-24
1965年,我出生在山西定襄县偏僻的东峪山区南庄村,这里四面环山,山高沟深,人民群众生活艰苦,但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气候湿润,空气新鲜,植被良好,民风淳朴,人称定襄的“西双版纳”。  相似文献   

15.
吴理真,四川省名山县蒙山人,约生活在公元前一世纪,因种植蒙山茶被尊为植茶始祖。  相似文献   

16.
两汉时期的律法中不存在以"蛮夷律"为名的律篇,张家山汉简"毋忧案"中涉及蛮夷男子被征发的内容,应断读为"南郡尉发屯,有令变(蛮)夷,律不曰勿令为屯"。"勿令为屯"的法律很可能来自目前未知的律篇或律令条文,只是涉及蛮夷而已。毋忧被征发并不是服"徭役"或"兵役",而是国家在特殊时期采取的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京剧大师、人称"江南活武松"的盖叫天先生比我大整整40岁.但是我们有缘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20年的岁月里,结下的深厚的师友之情,有不少传奇色彩.按盖老夫人薛义杰的话说:"缘分是生好的,真要寻也呒寻处,僚(你)勿寻,倒是碰着和撞着了."……  相似文献   

18.
江西上高蒙山遗址是一处宋元时期大型银铅生产遗址,历史文献对其兴废时间、岁课额、生产组织方式等有过较多记载,但就其银铅生产技术则未有记录。本文对蒙山遗址多个地点的冶炼炉渣进行研究,通过与世界范围内多处银铅生产遗址的炉渣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重建蒙山遗址东西两冶炼区的古代银铅冶炼技术。研究结果显示,蒙山西区主要使用烧结—还原熔炼法冶炼含银铅矿石,而东区则主要使用铁还原沉淀熔炼法进行冶炼。铁还原沉淀熔炼法的技术优势在于可以避免对含银铅矿进行死焙烧,从而减少银在这一步骤中的损失,提高银的提取效率。目前由于缺乏两区域冶炼活动的准确年代数据,尚无法判断两种技术间的相互关系。对遗址冶炼遗物堆积进行考古发掘与年代测定将为理解该遗址空间布局及技术演进历程提供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19.
太原姑姑洞与瓦窑村石窟调查报告李裕群(北京大学考古系)太原市西南蒙山、龙山、悬瓮山和天龙山一带诸山中分布着不少北朝晚期至隋唐的石窟寺。除闻名于世的天龙山石窟、蒙山开化寺大佛及石窟、龙山童子寺大佛及石窟外,尚有一些小型石窟鲜为世人所知,如龙山姑姑洞石窟...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披露了北京大学藏竹书《周训》中的一个片段,事涉晋文公入曹後“夷其宗庙”,得到一个金匮,其中有书云“非骏勿驾,非爵勿罢”。随後晋文公与咎犯对此语进行了讨论。本文对“非骏勿驾,非爵勿罢”加以考释,并将“非爵勿罢”与《易·中孚》中的“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相联系,进而对“羁縻”理念与早期君臣关系作出了若干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