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第二部分东山碉堡(上)牛驼寨庙碉牛驼寨位于太原东北5公里,高出城垣300余米,站在牛驼寨高地,太原就在脚下,城内的中枢要地尽在监视和掌控之中。阎锡山说:"太原形势像人样,东山好比太原的头,手是南北飞机场,两脚伸在汾河西,城内好比是内脏,风格梁、石咀子好比眼睛高又亮。""守太原必守东山,东山不守,太原无所依托,城破在即。""城东四要点是塞中塞,堡中堡,足抵精兵十万。""共产党根本不敢打,  相似文献   

2.
晋卿赵鞅创建晋阳城春秋末期,晋国正卿赵鞅命家臣董安于负责建晋阳城。用铜为柱,蒿木为墙骨,采用夯土版筑法,“城高四丈,周回四里”,城坚而厚。秦置太原郡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秦庄襄王二年(前248),秦将蒙骜攻打赵国,占领晋阳,并在晋阳置太原郡。刘恒太原任代王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为防御匈奴进犯,合并太原、雁门二郡为郡国,挑选众皇子中“贤知温良”的刘恒为代王,以晋阳为都。平息“诸吕之乱”后,刘恒从太原回到长安称帝,即汉文帝,在位政绩卓著,与其子并称“文景之治”。武帝太原设并州刺史治所元封五年(前106)四月,刘彻加强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3.
正五、赵瑞火线起义一场恶仗,整整打了一天,粉碎了敌人连续五次大反扑,阵地内及前沿,横七竖八,像谷个子似的留下敌人千余具尸体,塌堰前好几处,死人竟堆成了斜坡。我们给了蒋军三十军和阎军八总队歼灭性打击。虽将敌人打退,我们也伤亡很大,牺牲的战友堆满了地下深处的防炮洞,我想给他们留个全尸;伤员挤满了淖马深沟西边的窑洞。阵地上仅剩下二十几个人,几乎全是些挂彩的伤员,个个浑身上下溅  相似文献   

4.
如果您有幸乘飞机在太原市区上空绕一圈的话,就会发现,太原的街道纵垂横直,互相交错,仿佛一个大棋盘,畅通四面八方。但谁能想象到,在1000余年前的北宋时期建起的太原城,直至解放初期,街巷还多为“丁”字街,少十字路,东西无通畅之长街,南北无直达两门之大道,有如人身上之脉络,到处被“栓塞”,气脉不舒。 这些长短不一、曲直不一、宽窄不一的街巷,都是随着太原城的诞生和发展而形成的。这些各式各样的街巷名称,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5.
王江 《文物世界》2011,(5):63-66
位于山西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古称晋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我们的先人早在史前就生息、劳作、繁衍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自公元前497年,赵简子入晋阳城算起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建城史。在历史长河中太原有九朝古都与陪都之称。  相似文献   

6.
以明代宣府镇城为例,研究明长城"九边"防御体系中最高级别的防御设施镇城的建置、功能及演变。依据历史资料推测出宣府镇城的空间功能构成图,还原其历史空间。从其最初建置、战略选址、功能构成、形态演变和精神层面等角度进行解析:宣府镇城的建制及演变受到自然条件、边防形势、经济生活以及礼法与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从防御效果看,"固若金汤"依靠的不仅仅是防御体系的设置和防御设施的构筑,还需要考虑军事实力、防御战略、人心向背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7.
一、太原城名释考太原,古称晋阳,地处富饶的晋中盆地北缘,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老文化名城。"太原"一名释为高平开阔之地,最早出现在《禹贡》"既修太原"。传说"晋阳"之称始于西周叔虞子燮父时。而有关"并州"之称则有两种说法,一是据《太康地记》:"并州不以卫水为号,又不以恒山为名,  相似文献   

8.
正在左云中部和西北部山区有一项宏大工程,至今遗迹灼灼,它就是村人所云的"马旅长工事"或"马旅长战壕"。所谓"工事",就是军中所构筑的掩体、碉堡、障碍等。经过笔者近4个春秋的调查了解和考证,该项工程逐渐浮出水面。那么,在左云地面上到底有多少处马旅长工事呢?就目前了解到的独立存在的工事有18处之多。它们分别是陈家窑老虎山暗碉(2处)、黑龙王山前碉堡、汉圪塔  相似文献   

9.
正第五部分城北碉堡(上)风格梁风格梁战斗遗址位于太原城北20公里的尖草坪区阳曲镇风格梁村。风格梁,海拔1059米,西北是棋子山,东面是罕山,登高可俯瞰阳曲县南部和尖草坪区北部平川,火力可控制南北铁路、公路交通和新城飞机场,是阎锡山固守太原重要战略高地之  相似文献   

10.
古代城市选址与河流关系密切。太原城在宋初迁建于汾河东岸、太原盆地北端的狭长地带上。本文从宏观、微观地理形势和政治地理、交通地理、军事地理、经济地理等角度证述了宋初太原城相对汾河移迁的利弊。认为城址的移动适应了当时的特殊国情 ,对后世太原城的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初晋阳城被毁后,没过多久,就在今太原城西羊市一带兴建了太原新城,人们称这座城为太原府城。历史上,太原府城大规模营建主要集中在宋、明两代。现城区内,明城遗迹较为丰富,而宋城遗存较为稀少。本文结合史书记载以及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着重考证了与宋代太原城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 又过了一个春节,又看到老作家马烽写的一副新春联。 马烽自1995年离开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岗位回到太原后,大感一身轻松。因为马烽之就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兼中国作协常务副主席(主席是巴金)之  相似文献   

13.
名师马复星     
正在山西教育界,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马复星。他先后任教于山西省重点高中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高君宇的母校太原五中和太原九中,在教学及管理上成绩突出,多次受到省市表彰,成为山西有名的中学教师。作为马氏后人和同乡,经本村多人提议,笔者曾于2001年6月9日赴太原,对时已85岁高龄的马复星作了专访。马复星,字兴汉,忻府区解原乡乔村  相似文献   

14.
1948年7月,我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在取得晋中战役的辉煌胜利后,迅速从四面包围了太原城,揭开了歼灭阎锡山以太原为中心的“百里圈”碉堡群攻击战的序幕.阎锡山“百里圈”的筑城防御,不仅利用了抗日战争、日伪时期的野战工事、环城铁路等设备,而且凭依太原生产钢筋、水泥的有利条件,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强征民工,构筑了名目繁多的要塞外壕.碉堡火点,约计3000多个,把太原变成了错综复杂的堡垒地带.无怪乎美国记者曾这样描写:“太原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而吃惊.高的、低的、方的、圆的、三角的,甚至埋在墙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密集火网.”  相似文献   

15.
太原史话     
据史籍记载,太原是由晋阳古城迁建而成的。其古城故址在今太原南郊古城营一带,因城建在晋水之阳故名。远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公元前497年以前),由晋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建筑了晋阳城,他利用这里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水的险要地形,用板夹土夯实筑成城廓,冶炼青铜铸成宫殿大柱,使晋阳成为城高池深、宫苑壮丽的城堡,是赵国初期的都城。  相似文献   

16.
据清代《永顺县志》记载,土司彭福石宠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袭职后,迁其治于灵溪之福石山,即今老司城。老司城出于军事上的目的而建,借自然环境构成了坚固的防御,环绕着城址,又有一系列险峻的军事关隘和防御设施。城址包括生活区、衙署区、街道区、墓葬区、宗教区、苑墅区等几个部分。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老司城生活区城墙修建于明代早期,衙署区及老司城周边的大量相关建筑也大多修建于明代。从已发掘的紫金山墓葬和周边墓葬看,年代最早的是明代土司彭显英夫人墓。老司城周边石刻题铭的年代则主要集中在明代弘治、正德、嘉靖年间。  相似文献   

17.
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破了蒋、阎军坚固设防的太原城,山西省会太原宣告解放。下午,原设在榆次的准备接管太原的各机关及新闻单位相继进入太原,进驻了事前划定的被接管单位,山西日报社(兼太原军管会新闻接管组)的同志驻进原《复兴日报》社。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城的建筑,是出于军事上的防御需要,借以保护城内衙署和居民的安全。城外再环城凿池(亦称濠)蓄水,使城多一层屏障,名曰护城河。所以,古籍记载往往将城池连在一起,有城池之称。 城,就是城墙。城之上再建雉堞(排列如齿状的矮墙),以作掩护之用;建窝铺,作为人藏匿或安身之所;建串楼,以便了望、居守;建城门以供人们出入。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言的西汉时期的太原,是指以西汉时的晋阳城为中心的太原郡。其大致范围北到今代县,南达霍山,东至太行山,西临吕梁山的广大地区。太原在整个西汉时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成为北方边陲要地,虽然经历了韩国、代国、太原国、太原郡的行政区划设置的多次变化,但晋阳城的中心地位却没有改变,并且贯穿于整个西汉的始终。以往的史家对太原经济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言的西汉时期的太原,是指以西汉时的晋阳城为中心的太原郡。其大致范围北到今代县,南达霍山,东至太行山,西临吕梁山的广大地区。太原在整个西汉时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成为北方边陲要地,虽然经历了韩国、代国、太原国、太原郡的行政区划设置的多次变化,但晋阳城的中心地位却没有改变,并且贯穿于整个西汉的始终。以往的史家对太原经济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