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贵州经济史上,食盐短缺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但古代史籍只是就盐荒景象作一些一般描绘,对食盐主要来源的川盐进口数字并无具体记载。清中叶以后,在某些地方志里间或有一点零星资料,但又大都以“引”(即盐务机关发给盐商购运食盐的凭证)计,很难给人以清晰的概念,特别是对“引斤”(即每一盐引所规定的单位重量)数量的注释,又往往互不  相似文献   

2.
丁宝桢为官清正,刚介有为,在晚清封建官吏中卓有政声。特别是在其“宦海生涯”的最后阶段,即在就任四川总督之后,毅然排除阻力,大刀阔斧地改革盐政,赢得了广泛的称道。作为最先受益和受益最多的贵州人民,尤其是有口皆碑。黔无盐。人民食用所需,主要依靠川盐的供应。由于运道艰远、税负过重,再加上大、小盐商的垄断操纵与重利盘剥,食盐贵  相似文献   

3.
在贵州历史上早已存在的盐荒问题,进入近代史期仍然是严重的。清康熙以后,划贵州为川盐主销区,并逐渐形成四岸运销线,但运销量一直不能满足需求。食盐贵而缺,以致“编户之民,往往淡食,穷乡僻壤,更有终岁不尝咸味者。”这就给广大劳动人民在饥寒交迫之外,更添了一重生活的熬煎。盐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放前的某些论述,通常归结为“盐由外来,运艰道远”,这看法显然不全面。因为运艰非不可行,道远非不可至,而食盐运输又具有经常、大量和稳定的特点,其唯一要求只是源源不断,与此相适应,贵州早就有盐运驿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曾实行食盐专卖,粤东盐务管理局遵循盐专卖政策并结合自身特点,对食盐运销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改革,从而维持了盐运畅通,并保障了本区及湘、赣邻省的军需民食,还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盐价,对持久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历史上,贵州产盐鲜少,食盐依赖川滇粤淮等地输入。清朝时期,清廷推行盐政改革,川盐逐渐成为贵州最主要的食盐供给来源。民国时期,贵州沿袭清朝以来的盐政管理办法。1912年至1935年间,贵州政局纷繁复杂,先后经历了滇系军阀唐继尧,旧兴义系军阀刘显世,新兴义系军阀王文华、卢焘、袁祖铭,  相似文献   

6.
丁宝桢,清光绪年间贵州织金县人,他不仅因沫慈掉太后的宠监安德海而出名,他还在调任四川总督期间,为了解决贵州人民吃盐的困难,首先改革了当时不合理的盐务制度,还惩罚了贪官和好商,发动集资捐款,重新修治了运盐到贵州的航道。当时贵州的盐全靠四川供应,由于战乱和地方政府的腐败,川盐一时难以通过水路运进贵州。一方面四川积压大量的盐,一方面贵州严重缺盐。丁宝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深入实地调查了解之后,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大胆地推行了盐务制度的改革,变“官督商运”为“官运商销”,并且设置了盐务总局,具体负责经办…  相似文献   

7.
丁贻平、林崇诚两位先生新著《川盐与川锭》即将付梓,特发来书稿请我一阅,并嘱为之作序,其意殷殷,故虽我于此题目缺少研究,更于盐政、盐税少有接触,亦勉力为之. 初读《川盐与川锭》书稿,不禁使我错愕,与我的预计不同,此书的重点竟然是川盐,而不是川锭,两位多年致力于川锭的作者竟偏离了以往熟悉的轨道,搞起了盐政盐税史!而且发现他们已对川盐历史、相关典籍相当熟悉,有了深入的探索.通观全书,书中对清代川盐前期、中期、后期和民国前期、后期的情况,以及川盐济黔、济滇、济楚,清代川盐盐政管理系统及运销系统,四川三大盐场的兴衰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史料依据扎实,内容平实、充分,并在各部分配以川锭锭图.  相似文献   

8.
川盐入黔与仁怀的经济和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不产盐,故贵州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吃的是“川盐”。川盐由四川的五通桥、犍为、自流井等盐区分道入黔。清乾隆元年(172),四川巡抚黄廷桂于黔边设仁(怀)、綦(江)、涪(州)、永(宁)四大口岸,允许私商纳税后,专利运盐销黔。川盐通过这四大口岸,销往大部黔地。随着川盐的入黔,促进了仁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本文拟从川盐入黔经仁怀的路线、J;【盐人黔的组织形式、川盐人黔与仁怀的经济发展和川盐人黔与仁怀文化等问题,作一简单探讨。一、)【D盐人黔经过仁怀的路线)11盐是通过四个口岸人黔的,通过仁怀的印史书上记载的“仁…  相似文献   

9.
谭波 《旅游纵览》2023,(2):10-12
本文首先对国内川盐古道研学旅游相关研究动态进行梳理,其次分析了川盐古道研学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困境,最后针对当前盐文化研学旅游现状及问题,从提高关注度、整合资源、打造线路产品、开发研学课程和培养研学人才等方面提出川盐古道研学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乌撒道是进入云南的关键区段,道路护卫和区域管控至关重要,明朝实行特殊的交通护卫和军政管控模式:由贵州都司统领4卫1守御千户所约7万官军负责乌撒道全线的交通护卫与军需递运,使置于川、滇、黔三省乌撒道沿线的卫所最终纳入贵州都司一级军事单元之内,形成交通线保障和管理的一体化。对乌撒道沿线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少数民族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实行三省分治管理,分解控制土司势力,维护交通线的社会安定。在乌撒道全线进行交通设施建设,确保驿、堡、站、递运铺舍等交通机构有效运转,保障边疆重要战事的后勤供应,有力地诠释了交通安全与边疆稳定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