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天瑜 《史学月刊》1999,(3):114-115
临文必敬论古必恕清人章学诚在唐人刘知几的“史家三长”(史才、史学、史识)之外,还特别增加了“史德”一条,这实在是大有深意的。章氏对此所作的解释是: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文史通义·史德》)章氏认为,史家仅有才、学、识还不足以成就优秀的史著,他指出:而文史之儒,竟言才学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文史通义·史德》)章氏反对将才、学、识简单理解为辞采、记诵、击断,他认为真正的“良史之才、学、识”还有深层的内涵──史德。他是把著书者的心术之正作为史识的前提看待的…  相似文献   

2.
两年内8次将铁道部等多家“大单位”推上被告席有人说他“小题大做”,有人说他“以卵击石”。以原告身份连打8场官司的郝劲松,状告对象要么是“垄断企业”,要么是“权威部门”。一时间,郝劲松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狂人”。11月4日,入秋以来北京最冷的一天。记者和郝劲松约定晚上9点见面。来到约定地点,他已站在那里。寒暄时,郝劲松顺手把记者手里的包也接了过去,一副绅士友善的样子。此时的郝劲松,正等待下一次庭审。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机会读到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阳市志·军事志》,感到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专志。在所见到众多方志中.堪称上乘。从该志的突出特点看,有以下诸端:(-)指导思想明确,紧紧抓住新方志的特点,优点突出。写史难,撰著方志尤难。原因就在于该志起步编撰时,人们对方志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说法。该志的编撰工作,起步较早,成书也较早。当时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把新方志说成是“资料汇集”。那么,新方志究竟有哪些特色,应当编成什么样的书,是否编成“资料汇集”呢?这涉及编志的指导思想问题,也涉及编纂者的史识与理论修养。据我所知…  相似文献   

4.
"史德"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戈 《史学月刊》2006,(8):5-13
文人与史家的不同并不在于是否具备才、学、识,而在于是否具备史德。章学诚不同于刘知几之处,就在于他不把史识看作最高标准,而是在史识之上又设置了更高的规定,即用史德来约束和规范史识。史德即尊君,心术即名教。章学诚的“史德”是一个封闭性概念,它主要是对史家的职业性要求,最多只涉及到一些对统治伦理的维护和承诺。而“新史德”则是一个开放性范畴,它更多地要求史家对公众和社会承担一种必要的责任。这种责任的内涵不在于轻易认同什么,而在于严肃质疑什么。新史德的本质不是道德,而是道义。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以“明文”与“隐文”并呈的“错乱之笔”记载汉惠帝的事迹。自班固至今绝大多数学者所解读的是“明文”,本文通过系统性的考证与诠释尝试解读“隐文”。依此解读,惠帝具有成为“守成之主”的良好条件;他是父皇的孝子、母后的逆子,是因孝道矛盾而牺牲的皇帝。依此解读,司马迁的错乱之笔才气纵横,史识宏伟。  相似文献   

6.
史学家的才、学、识“三长” (刘知几说,参考《新唐书·刘子玄传》),以识为要;而史识,以通识为贵。史识,是对人类历史和历史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通识,是通达的史识,即对历史和史学的卓见达识。郭沫若同志不仅具有一般的史识,而且具有卓越的通识。其表现,主要在通变与通鉴、求实与求是、成一家言与尊重科学等方面。这里略申浅见,请方家和读者指正。通识的前提是理论水平问题。人所皆知,郭沫若的理论水平很高,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可谓炉火纯青。这已由许多学者所阐述,这里姑置不谈。  相似文献   

7.
白雪华  湛庐 《文献》2007,(3):185-187
《韵学源流》是晚清一部著名的音韵学著作,它既可说是我国第一部简明扼要的音韵学史,又是最先在结构上区分古韵研究、今韵研究、反切研究的韵学史,正式刊行后,对音韵学的普及、研究和编撰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中国佛教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佛教史学人才辈出,著述颇丰,在内容、体裁、史学观念的拓展上,都发展到一个繁荣阶段。本文主要从文献编撰、史学观念两方面探讨宋代佛教史学对后世文献编撰的影响,以阐明宋代佛教史学在中国佛教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清代卷)是清代史学史资料编年的拓荒之作。该书继承和发展了杨翼骧先生《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特色和优点,体例谨严而完备,史料丰赡而翔实,考订精审,编纂独到,深具史识,是清代史学史乃至中国史学史资料编纂和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将为清代史学史研究提供基本史料和重要线索,将对清代史学史乃至中国史学通史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杂志上读过这样一则趣事。一日,东坡吃饱了饭,悠闲地散步。突发奇想问其侍从:“我这肚子里是什么?”侍从有答“一肚子学问”的,有答“一肚子才智”的,而当问到他的爱妾时,那女子说:“学士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东坡捧腹。东坡之妾,果不同寻常粉黛!这一句“不合时宜”,恰是对苏轼的性格最精妙的概括!那时的读书人,要么怀才不遇,要么唯唯诺诺,若是做官,便是趋炎附势,谋求高位。苏轼却以“人生有味是清欢”,诗意地栖居于乱世之外,不得不说令人叹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