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沈从文用毛笔在莱单上写下莱名,萧乾唤住转身欲走的伙计:“这个莱单您给我吧,我再给您抄一遍。” 萧乾的第一个文学师傅是沈从文,他们结识于1931年。当时,萧乾正在辅仁大学同安澜合编《中国简报》,经国文课老师杨振声介绍,去采访沈从文。已是著名小说家的沈从文对这位文学青年十分热情,头一次见面便请他到东安市场下馆子吃饭。沈从文从伙计手里要过菜单,用毛笔在上面写起菜名。萧乾很崇拜这位作家,见他写的一手秀逸的书法,急忙唤住转身欲走的  相似文献   

2.
尽管历史不好假设,但当《世纪》杂志蹒跚着走过十载时光,我的脑际不时会闪现。倘若没有萧乾先生就不会有《世纪》杂志”的念头。萧乾先生夫人文洁若女士曾对我说:“萧乾对《世纪》杂志很有感情。”话语朴实,意味深长。今天,在《世纪》杂志迎来十岁生日之际,在萧乾先生离开我们五周年之时,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萧乾先生对《世纪》的那份浓浓情意。  相似文献   

3.
这是l997年3月l9日萧乾在北京医院住院期间,与夫人文洁若的合影。说起这次与萧老相见,有点偶然性。那次进京本是奔梅绍武先生去的。其父梅兰芳先生是我的乡贤。事谈毕,告辞时梅绍武先生讲礼数,坚持拄杖送到电梯口。等电梯时,梅绍武先生问我去看萧乾先生没有。我说无事不敢去打扰他老人家了。梅绍武说:“听说他得了心梗。前天住院了。”  相似文献   

4.
刘文典跑警报刘文典教授,字叔雅,1889年生于安徽合肥,1958年卒于云南昆明。接触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人,无不知道刘文典先生的大名。关于他的逸闻太多了,最早是说他曾住在白云观里读《道藏》,因私自吃荤被道士赶了出来。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他与沈从文的逸闻。刘文典历来看不起新文学作家,在西南联大则尤其蔑视讲授现代文学写作课的沈从文。西南联大晋升沈为教授,刘文典很不满,怒气冲冲地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可是我不会给沈从文4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刘文典是什么?”还有一次日机空袭,刘…  相似文献   

5.
刘乾坤 《旅游》2003,(11):44-46
肖溪很静,让我想起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也让我想起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想起船工的号子,想起河里盛产的各种美味。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知道沈从文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西方伯乐”的马悦然先生,在沈从文先生逝世后三天,以《中国人,你可认得沈从文?》为题,发表了一篇表达自己扼腕之痛的悼念文章。马悦然先生是瑞典皇家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为了使沈从文得到他应有的世界承认──诺贝尔文学奖,前些年他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甚至努力将沈从文作品译成瑞典文。译著在1988年8 月出版,可是沈先生却在5月去世了。上一年文学奖颁布时马悦然曾说:“等着看明年,我对明年最有希望。”然而沈先生等不到下一个十月就走了,中国失去了产生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机会。 到现在,沈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年…  相似文献   

7.
马非百在今年三月的时候在他现在住的宿舍里对于全国政协代表沈从文先生视查问题,提出了这样看法,他说:"派他们视察,也不过是哄一哄他们,讨一讨高级知识分子的欢喜,花点钱,旅行旅行。  相似文献   

8.
王方 《收藏家》2022,(12):29-33
今年是沈从文先生诞辰120周年,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沈从文先生在国博工作长达30年,他根据这个时期积累的文物知识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在服饰研究之外的古代文物研究领域提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认识。本文在简要梳理沈从文先生服饰纺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沈从文服饰研究的路径和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领域的奠基性地位。  相似文献   

9.
孙旭升 《古今谈》2000,(2):14-15
我读书不多,买书自然就更少。不过有几个作家的著作,我是每出必买的,他们是戴望舒、沈从文、陆蠡、朱生豪、契诃夫等等。理由很简单,就是我喜欢他们,包括他们的著作和为人。现在就是来谈谈戴望舒。  相似文献   

10.
王鹏 《文史精华》2002,(1):49-52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许,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病逝。《大公报》上海版文教记者张蓬舟、文艺编辑萧乾在7时得到消息后,马上赶到鲁迅寓所吊唁、瞻仰先生遗  相似文献   

11.
商昌宝 《炎黄春秋》2011,(12):39-43
在一般公众看来,1949年后,茅盾先后被任命为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和文化部部长,可谓风光无限、飞黄腾达。特别是在思想改造的时代课题面前,茅盾经常以思想改造领导者的身份出现。然而,当我们以回到历史现场的方式去触摸和感受历史细节时却发现,作为文化高官,茅盾在1949年后,与朱光潜、沈从文、萧乾等自由派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中间派"一样,同样也经历了曲折、漫长而痛楚的思想改造历程。"挂外"文化部长茅盾出任文化部一职,是有些实至名归的,他有二十多年的革命经历和经验。他是1921年  相似文献   

12.
狂人刘文典     
刘文典跑警报刘文典教授,字叔雅,1889年生于安徽合肥,1958年卒于云南昆明。关于他的逸闻太多了,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他与沈从文的逸闻。刘文典历来看不起新文学作家,在西南联大则尤其蔑视讲授现代文学写作课的沈从文。西南联大晋升沈为教授,刘文典很不满,怒气冲冲地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可是我不会给沈从文4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刘文典是什么?”还有一次遇日机空袭,刘文典在跑警报途中见沈从文也往山上跑,便对沈说“:你跑什么跑?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被炸死了,就没有人讲《庄子》;学生…  相似文献   

13.
正按说我与许家屯先生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恐怕我的名字他也早就忘记了。那时他是江苏的"土皇帝",而我不过是他治下的一介书生,而且又是草民之中的第九等——属于所谓"臭老九"阶层。然而我确实有几件事与他有些瓜葛,今天看来,还是蛮有讽喻意味的呢。说他是"土皇帝",第一因为江苏有几位共产党的老领导如刘顺元、惠裕宇等曾进京向中央告他在江苏拉帮结派、搞"独立王国",颇有些"土皇帝"的做派,而且敝人还与此案有些关  相似文献   

14.
佚名 《文史月刊》2012,(10):62-63
1927年,沈从文被胡适先生聘请到中国公学(上海)当了老师。沈从文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日子,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5.
赖晨 《钟山风雨》2013,(2):35-38
1999年11月16日,在汕头市区一幢商住楼俭朴的小单元房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手里拿着一本发黄的小说,满脸悲戚地对《广州日报》记者说:"据说萧乾逝世了,你知道吗?"记者点点头,她继续说:"那天我突然做了梦,梦见萧乾坐在椅子上,面带着微笑,过了几天就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这个不幸的消息."对她来说,年轻时与萧乾的那段恋爱经历是一生中最为美好浪漫的回忆.那么,这个耄耋之年的老太太是谁?她和萧乾有过怎样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我所认识的文博大师沈从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劫后相逢粉碎“四人帮”后的一天,我遇到暌违多年的沈从文先生,赶忙主动打招呼。哪知,沈老居然先道出了我名字,称我为老同事。我异常惊讶,叮嘱他注意身体,说揪出“四人帮”,有很多事情等着您去做,并告诉他我在区政府工作,沈老有事尽管说,我一定帮忙。沈老颔首示谢说,“四人帮”  相似文献   

17.
张之佩 《收藏家》2022,(12):6-9
沈红在“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论坛”代其母宣读文稿,并发言:“作为家人,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研讨会,感谢老师们的学术分享。二十年前我也来到过这里,参加国家博物馆为纪念沈先生诞辰100周年举办的座谈会,很亲切。是你们把我带到老人家生前工作了半生的地方,是你们用学术的方式把他呼唤到这里。我觉得他在这里聆听,和我们隔着时空团聚。我母亲托我带来她写的一篇文章,摘录几段和老师们分享。”  相似文献   

18.
舆论应该有史,我们应该研究舆论史。不必上溯到唐尧的时代,说什么当时的华表又称“诽谤木”,是类似意见箱的设置等等,更不必烦琐哲学似地从语源学上考证舆论一词的含义及其历史变迁。只要上溯一百多年,从上世纪末,也就是清王朝末期,中国有了近代的舆论工具开始,从有文字记载的舆论,联系它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生活,社会动态,道德风俗,文化时尚的双向关系加以研究,就行了。这个想法,是我在读萧乾文集的时候萌生的。因萧乾的写作生涯,想到30到40年代的《大公报》,我想,即使对这样一家报纸,要想确切地作出历史评价,也不是仅仅从…  相似文献   

19.
正岁月如流,屈指一算,萧乾伯伯,也就是我从儿时起称呼的"饼干伯伯",离开我们竟有20个年头了,我也成了78岁的老妪了,但儿时的记忆犹新,一切恍如昨日。"饼干伯伯"的由来第一次见到萧乾伯伯是在我5岁的时候。当时他任上海《大公报》社评委员兼复旦大学教授,住在江湾一座日式小平房里。我父亲辛笛(九叶派诗人)与萧伯伯的友谊是建立在年青时的投  相似文献   

20.
田名瑜与沈从文的师生情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月10日的《光明日报》“文荟”版发表了钱世明先生的《读田名瑜〈送沈从文序〉》一文。因《送沈从文序》占据了一半的篇幅,剩余的文字便语焉不详。遍读各版沈从文传记,亦未见有田沈师生之谊的记载,颇有忽略不“记”的意味。然张兆和先生曾谓钱世明曰:“个石先生于从文影响甚大。”田名瑜与沈从文两人的友谊也持续了70余年,直至彼此去世。建国后即为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一批馆员的田名瑜(1890—1981年),字个石,与沈从文同梓,皆系湖南凤凰籍人。田公年少时,乃闻名乡里的顽童,寻衅打架,聚赌哄人,但到了十六七岁时,忽然改邪归正,投拜到本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