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早期来华传教士开启了美国汉学研究的大门,对美国认识近代中国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本文以早期美国来华传教士的汉学研究为中心,选取裨治文、卫三胃、丁韪良等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传教士为主要介绍对象,分析总结美国早期来华传教士汉学研究的特点,突出传教士对早期美国汉学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田耀  魏文静 《沧桑》2014,(2):69-71
美国早期来华传教士开启了美国汉学研究的大门,对美国认识近代中国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本文以早期美国来华传教士的汉学研究为中心,选取裨治文、卫三胃、丁韪良等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传教士为主要介绍对象,分析总结美国早期来华传教士汉学研究的特点,突出传教士对早期美国汉学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关于东南亚历史的著作,十九世纪初多为传教士所执笔,如1823年美国浸信会传教士艾多奈拉姆·贾德森写的《美国浸信会教团在缅甸帝国传教的记载》以及F.韦兰写的《艾多奈拉姆·贾德森神父的一生和工作的回忆录》。 十九世纪末,美国扼杀了菲律宾共和国,把菲律宾变为美国殖民  相似文献   

4.
近代基督教传教运动与美国在华商业扩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基督教传教运动与美国在华商业扩张王立新基督教传教士与在华西方商人的关系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美国驻华公使田贝称“传教士是贸易和商业的先锋”,①美国学者保罗·瓦格则认为“商人与传教士之间存在根深蒂固的猜忌和敌视”。②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实际上反映了商...  相似文献   

5.
董飞飞 《沧桑》2012,(4):150-152,154
电影中塑造的传教士形象和学者们从文本史料中理解的传教士符号特征是不尽相同的,影片中既有传教士生活中真实的一面,也有电影艺术的加工创造。本文通过分析好莱坞影片《六福客栈》中女传教士艾伟德的银幕形象和真实的差别,并结合电影上映后的各方评价,分析其中的原因,得出结论:美国电影中的传教士形象反映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传教运动的看法和评价,同时也代表了美国人心目中的传教士形象,但这只是部分的真实。从电影出发的进路为传教士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作为美国传教士主办的在华英文刊物,《中国丛报》解读了被传教士视作巨大障碍的孔子及其思想,认为孔子讲究僵化礼仪,言辞晦涩,排斥上帝,其思想笼罩之下的中国了无生气,缺乏创新激情,与世界脱节。通过捐赠、订阅、图书馆收藏和报刊转载等途径,《中国丛报》大量传入美国,其孔子观也随之进入美国的社会文化意识,成为早期美国了解孔子的重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美国传教士在华宣教策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19世纪西方新教传教士由于在华传教的需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等领域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美国汉学发展史上出现的以传教士为主体的汉学研究群体中,裨治文、卫三畏、卢公明等美国来华传教士赫然有名。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 1824—1880)1850年来福州传教,  相似文献   

8.
正1907年夏,孔祥熙在完成欧柏林大学与耶鲁大学学业之际,欧柏林大学中国同学会举办了一次小型欢送会。(欧柏林大学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开办的一所私立大学,地处美国俄亥俄州。)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柏林大学的一些毕业生组织小分队,以传教士身份来到山西。在1900年我国爆发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中,太谷的6名欧柏林传教士被杀。一位美国传教士试探孔祥熙可不可以借返乡之便,带一笔捐  相似文献   

9.
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思考——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李喜所近年来,近代来华传教士以其活动的广泛性和影响的复杂性越来越引起史学界的关注,如何评价传教团体对中国的影响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1981年华东师范大学顾长声先生出版了《传教士...  相似文献   

10.
仁德洋行是美国传教士在烟台创办的一个企业。自从1862年,烟台开为商埠后,西方传教士接踵来到烟台。十九世纪的八十年代,英国北爱尔兰人詹姆士·马茂兰夫妇(James McMullan,  相似文献   

11.
周利成 《世纪》2020,(2):66-68
1946年7月,在美国特使马歇尔的推荐下,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司徒雷登为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同年10月18日至20日,应杭州市长周象贤的邀请,司徒雷登重回阔别已久的故乡杭州。重回杭州为亲人扫墓司徒雷登的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876年,他出生于杭州,从童年时代到做传教士,在这里生活了14年。他的乳母是一位本土妇女,因此,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方言。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代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不断深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逐渐加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们对中国的基本看法。很多传教士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向欧美国家展示了他们的中国观,并以此影响了欧美国家的中国观。  相似文献   

13.
韩国基督教团体迄今向海外派遣了16616名传教士,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  相似文献   

14.
在<瀛环志略>面世的19世纪中叶,徐继畬其人及其著作,成为西方人观察中国的风向标.美国传教士弼莱门和卫三畏先后发表长篇书评,对此书的价值及其刊行的意义作了充分肯定,与郭士立对<海国图志>的批评形成鲜明对照.徐继畬为了写作<瀛环志略>,利用一切机会向西人探询域外文明.同时,这部杰出的著作及其作者,也成为西方人探求中国文化的渠道.西人对徐继畬及其著作的评价,与徐继畬在对外交涉中坚持理性原则、对传教士采取宽容态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陈小卡 《文史天地》2013,(11):32-34
美国传教士医师老谭约瑟,在中国正处于列强进侵、动乱频仍、革命与变法此起彼伏的年代来到中国,行医传教。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初,由于缺乏对中国局势的了解,美国没有制定明确的对华政策。随着对太平天国的深入了解,美国的对华政策由中立而倾太平天国转向中立而倾清政府。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受美国在华传教士和美国驻华公使的主张及美国自身利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丁韪良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中国活动了60余年,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相似文献   

18.
广西平南县博物馆收藏有一块中、西文字刻写的美籍传教士里奥·琼斯墓碑,反映了近代美国玛利诺会士里奥·琼斯(Leo J.Jones)来华传教的事迹。这块墓碑与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共同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玛利诺会在广西地区布道的历史足迹,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美国传教士罗孝全(I.J.Roberts)被称为洪秀全的宗教老师。1847年春,洪秀全曾到罗孝全在广州的教堂学道。1853年罗孝全应洪秀全之邀去南京传教,但滞留上海,未能实现。1860年10月罗孝全终于到达南京并任太平天国官职历15个月,最后与  相似文献   

20.
李佳白与尚贤堂--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活动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素萍 《史学月刊》2005,5(9):57-63
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早期在山东传教,维新时期创办针对上层社会传教的机构“尚贤堂”。从晚清至民国初年,李佳白通过尚贤堂联络中外人士、举办文化活动、宣传和平主张和实行各教联合,曾受到广泛关注。尚贤堂的创立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反映了20世纪初,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在华传教士活动的新变化、新特点以及传教士的活动逐渐淡出中国历史舞台的过程。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