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朝墓室画像的区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质葬具画像和墓室壁画为主体的北朝墓室画像,在画像形式、布局和内容上都因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有明显的区域性变动。本文分别以云代、洛阳、邺城-晋阳、关中、青齐五个地区,分析了北朝墓室画像的区域特征,并结合历史、艺术和文化背景,讨论了墓室画像所反映的区域性文化互动与嬗变情况。  相似文献   

2.
许昌市北郊出土的长方形实心画像砖颇具特色.画像多为横列式,题材以双阙、楼阁等各种建筑物为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艺术风格,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敦煌莫高窟第98窟供养人画像多达251身,文章以该窟画像为案例,从画像本体出发,分析了画像在洞窟中的位置布局、画像的两种组织形式以及画像所持供养物品等,探讨了它们与供养人之间的尊卑关系问题。整体而言,位于洞窟内部南侧的供养人画像要尊贵于北侧;位于佛坛前部和后部的供养人画像的尊卑关系,是由东向西分为四级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4.
胡汉战争画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河南省新野县樊集吊窑汉墓群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画像砖。其中M_(37)的一幅战争画像,以其题材独特、内容丰富见著。画面以步骑混战为主题,有以手擘弓、以脚踏弓的强悍将士形象,有骑兵奔突、断脰洞胸的惊心动魄厮杀,还有拘系、拷问、拜谒的场面。画像对战争中各种场景揽要勾勒,起到了抽象表达、窥斑知豹的效果。这方砖是已知南阳汉画像石、砖中的孤品,其涉及内容之广泛、场  相似文献   

5.
用户画像通过收集用户的社会属性、消费习惯、偏好体征等维度的特征进行分析、统计,挖掘潜在价值信息,从而抽象出用户信息全貌。本文利用网络游记及评论数据,使用文本情感分析、关键词提取算法等方法,构建了包含用户基本信息、用户偏好信息、用户情境信息、用户情感感知4个维度的用户画像,并构建了与用户画像耦合的景点画像,刻画用户对于旅游的兴趣偏好。用户画像为旅游企业分析用户心理、完善景区服务提供辅助。本文以成都市著名旅游景点为例,将用户画像与景点画像耦合对用户的兴趣偏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邹城卧虎山M2石椁墓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墓内南石椁的画像曾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石椁画像的布局和内容,得出以下结论 :内壁画像表现的是以升仙为中心的祥和场景,注重画像的叙事性和连贯性;外壁画像表达的是震慑鬼神的驱鬼主题,强调了布局的对称性和内涵的统一性。在第宅化特征下,该石椁将打鬼和升仙这两种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此外,画像中子路与西王母并不构成组合,对其他疑似二者组合画像的分析,表明子路并非西王母的配偶神。  相似文献   

7.
汉代石棺在重庆地区主要见于渝北、沙坪坝、永川、綦江、铜梁、璧山等区县,其中又以璧山境内居多.自1980年代至今,通过文物普查、征集、考古发掘等途经,在璧山县共发现汉代石棺18具.璧山境内出土石棺的墓葬类型有石室墓和崖墓,石棺可分为仿木石棺和崖墓石函两类.石棺表面画像丰富,以凤皇、双阙、伏羲女娲等最为常见.根据画像的布局,可将石棺画像分为未分格表现、布局对称、画像对称三类,体现出石棺画像由简单到复杂、有随意性到模式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1981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凉山州文化局共同组成“凉山博什瓦黑石刻画像调查组”,对凉山昭觉碗厂石刻画像作了一次全面调查,写出了《凉山博什瓦黑石刻画像调查简报》。《简报》内容翔实,客观地反映了整个石刻画像的地理位置、画像内容。并对石刻画像的建造年代、宗教性质、画像的族属等问题,作了十分有益的探讨。笔者读后受了不少启发,也想就石刻画像的族属问题,提出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同行的专家学者。 一、安宁河流域的古代先民  相似文献   

9.
李生  钟治 《四川文物》2004,(4):53-57
中对三台郪江崖墓群首次发现的五具东汉晚期画像石棺的画像进行了考释,认为其画像表现出浓郁的区域性特征,尽管表达的主题是以墓主升仙为目的,但画面却处处洋溢着人间世界的气息。这批画像石棺的出土,填补了四川盆地涪江流域此类物的空白,对于画像石棺的分区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试论汉画像石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代绘画艺术作品中,画像石是保存最多的一种,目前在我国十一个省(区)都有不同数量的发现。笔者试图就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作一简单论述,以就教于有关专家和同志。一、以线刻为主的雕刻技法“画像石”或曰“石刻画像”,顾名思义就是在石料上刻画物像。当时匠师们用刀斧先琢出图像的轮廓,再用各种线条表现物象的神态,刻画细部。这种画像具有粗犷豪放、浑朴古拙的艺术风格。汉画像石与绘画的区别,主要就在于它是以刀代笔,取石为  相似文献   

11.
汉代画像艺术,是指汉代的艺术匠师刻划或模印在砖头和石板上的艺术图案,因为这些艺术图案刻划前要先描绘,形象很带绘画性,它们经过匠师的进一步雕刻加工,审美趣味浓厚。汉代画像艺术的兴盛,是和汉代的“厚葬”之风紧密相联的.汉人视死如生,人们不但要仿照生前住宅形式修造墓室,随葬大量生前使用过的物品,还要将墓室壁面装饰得富丽堂皇,而在基砖或基石上刻划出各种图案,就是这种装饰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汉代,用各种雕刻画像装饰墓室的风气遍布全国,而以山东、河南、西安、四川等地最为集中,贵州境内出土的画像砖和画像石,在图…  相似文献   

12.
新野发现一块汉代戏车画像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野县文化馆于一九八四年文物普查时,在樊集乡樊集村征集汉代戏车画像砖一块。砖已折为节,但画像内容无缺。细泥质,灰色,长125厘米,宽35厘米,厚6厘米。砖的正面为画像,其它三面皆素(见图)。画像内容以车骑出行、戏车为主。画像中部是一大拱桥,桥下一人架一舟,一鱼一  相似文献   

13.
四川南溪长顺坡汉墓石棺画像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对南溪县长顺坡砖室墓出土的4具东汉晚期石棺的画像进行了深入考释,认为其画像内容和组合均体现出神仙仙境与墓主升仙的内容,而且从各类画像内容的相互内在联系和造棺在石棺上布置这些画像的目的来看,也均是以让墓主升仙为目的。其中3号石棺右侧画像中的升仙图,较完整地体现了当时人们想象中的升仙过程,这对于汉代升仙思想和相关行为方式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拓武梁祠画像册》是目前存世最早的武梁祠画像拓本,历来受到学界关注。画像册后存有大量清至民国时期金石学者的题跋和观款,是研究这一时期人们认知武梁祠石刻画像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册后题跋信息,结合清代文献资料,尝试进一步考察宋拓本在清初及清晚期的流传情况,补充完善拓本在清代的递藏脉络,以推进相关鉴藏史和对当时学者间交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有文献可考的画像,可以利用文献的线索建立对画像的解释,而无文献可考的画像,又该如何解释?事实上,画像中某些奇特因素的出现,与当时的地域、风俗、流行等因素密切相关,是时代思想风气的特定反映,正如邢义田在《汉图解渎方法试探——以“捞鼎图”为例》一文中所说:“特定的风格、美学标准和品味表现都大有助于了解所谓的集体文化意识,也大可帮助我们判断时代、地域、社会阶层或民族文化的差异。”本文即通过壁画来探讨村落的民众信仰等种种问题,不当之处,祈望方家修正。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昭觉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石俄比解放四川昭觉境内近年来屡有汉代画像砖石出十、砖为长方形、楔形、条形子母榫多种。画像砖以侧边画像和正面画像为主。侧边画像砖主要用来构筑墓壁、正面画像砖主要作铺墓底用.画像内容有菱形几何、五铢钱币、"四灵"、"轺车"等多...  相似文献   

17.
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发展演变——以佛教史考察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简要介绍了莫高窟供养人画像调查统计的数据,概括地论述了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历史分期,并具体论述了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世俗化演变轨迹,有助于人们从供养人画像这一具体视角见证敦煌佛教艺术在唐代以后日益中国化、世俗化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罗二虎  宋丹 《考古学报》2020,(4):485-520
<正>目次一前言二类型与画像位置三画像内容分类四画像组合与主题五画像雕刻技法与制作六画像艺术风格七分布与分区八年代与分期九墓主身份一〇渊源与兴衰一前言本文所指的崖墓画像是一种广义的画像(除了一般意义上所讲的画像之外),其中也包括单体的石刻雕像,它们的共同特点均是利用山岩雕刻,并与崖墓连为一体。画像崖棺虽然也是利用山岩开凿并与崖墓连为一体,但是由于其功能上的特殊性和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构成,笔者将画像崖棺与可移动的画像石棺视为同类,并已撰文进行了研究[1],本文不再重复。  相似文献   

19.
<正>14世纪意大利城市锡耶纳市政厅里,专为"九人"市政会绘制了一些含有好政府和坏政府寓意的壁画。一个坐像代表了好政府,两侧簇拥的画像代表城市安定、刚毅、宽容、豁达、克己和正义等,一些壁画描绘了市民在城市和田野里平静地从事着日常事务,这是好政府产生的结果。与此相对,厅的对面是一幅坏政府画像,其形象狰狞、有角,两侧画像则反映了暴政、背叛和自负。它们之下是各种罪恶的代表:残酷、背叛、欺骗、暴怒、纷争和战争。坏政府的后果还有对抗、骚乱、劫掠、屠杀和  相似文献   

20.
乾隆年间,清廷曾分别向达赖喇嘛的布达拉宫、班禅额尔德尼的扎什伦布寺赠送了两幅描绘乾隆帝身着佛装、扮演文殊菩萨形象的画像。但在不同的语言文献中,关于这两幅画像于何时、因何事由被送到西藏的问题,竟然出现了完全迥异的记载。本文根据与画像有关的满文档案和藏语文献,梳理乾隆帝画像入藏的经过以及画像与瞻礼、金瓶掣签制度改革的关系,进而分析清廷试图透过画像所传达的政治话语以及藏传佛教世界的成员如何感知、回应皇帝的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