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说河湟谷地,当指黄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多民族繁衍生息,至少秦汉以来,众多民族的先民耕牧于其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河湟文化,与中华大地的河套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并驾齐驱。提及茶马古道。前些年去滇、川、藏旅游,得知此三大区一直以巨大的商业交易业绩显赫在中国古代商业贸易交通图系中。殊不知在茶马互市的市场版图里,青藏高原的河湟谷地,也有一条茶马古道。  相似文献   

2.
河湟地区是青海东部黄河、湟水两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西宁地区一市两县和海东地区六县.1942年在乐都县老鸦城出土的汉《三老赵宽之碑》,说明至少在两汉时,河湟地区就已成为中央封建王朝直接管辖的地区.《三老碑》和史载的西汉赵充国河湟屯田说明汉族人在两汉时就已大量进入这个地区.公元609年,隋炀帝在拔延山(今乐都、化隆一带)的围猎活动,打击了同时期的吐谷浑人,始开丝绸之路.至唐,文成公主进藏,南丝绸之路途经该地区.  相似文献   

3.
河湟文化为地域文化。河湟即黄河、湟水流域。其地理范围包括今日月山以东,祁连山以南,西宁四区三县、海东以及海南、黄南等部分沿河区域。西汉,霍去病西击匈奴,在此设立西平亭,从有确切文字记载之始,始称湟中。又因其族属,称为羌中。其文化圈所处位置,在中原文化圈与吐藩文化圈、西域文化圈的交界地带。  相似文献   

4.
河湟人文     
彭清深 《丝绸之路》2003,(12):21-22
河湟人是西北汉族主要族群之一,主要分布在甘青黄河上游地区和湟水流域的29个县市,人口约313.6万。河湟人以秦陇语支的河(河州)湟(湟中)方言为基本特征。河湟地区是多元文化荟萃之地,是中原地区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  相似文献   

5.
青海,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而在青海自然人文景观荟萃的河湟流域更是风景这边独好!早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河湟流域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就吸引了许多海  相似文献   

6.
穿行在黄河南岸的古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大地上,其地域之辽阔、山川之秀美、人文之荟萃,令人惊叹.河州文化与青海的河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河湟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对河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花儿"成为共同的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性文化. 河州地区山高林密、溪流密布、河流众多,是黄河上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青海是黄河的源头,青海境内黄河干流1694公里,流域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是黄河干流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省份。在青海,黄河孕育了昆仑文化、玛域文化和河湟文化等一系列黄河地域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河湟文化,推动河湟地区文化旅游高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耕时代,四川地区物流运输主要依靠人力拉船和挑担两种运输形式。并构成两支庞大的社会就业队伍。川东北达县、宣汉县、万源县境内,有前河、中河、后河三条河流,形成叶脉似的流域分布,民间俗称“三河”。三河流域场镇密布,商业经济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9.
河湟地区,即今天的青海湖以东,兰州以西,祁连山以南,黄河以北的湟水流域广大地区。这里既适宜畜牧业生产,又适宜农牧业生产,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民族在此生息和繁衍。河湟地区的开发有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明代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明代的移民制度、卫所统治制度以及官营茶马制度都对河湟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民族融合等方面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明代河湟地区移民、卫所统治及茶马互市制度的分析,研究三者对当地经济和民族融合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历史潮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河湟"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典籍之中,是由黄河与湟水并称而来,古代这里西去可与西域相通,南下则与西藏、川北相连,北往则是河西走廊,东去则是陇东地区。因属唐蕃古道的必经地,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加之元明以来作为蒙藏族群的中心连接带,各种文化在此碰撞、交汇,故而亦有人把处于两大高原中间带的河湟地区称为"河湟民族走廊"。~(1)今河湟多民族走廊所涵盖的范围大致包括甘肃、青海境内黄河上游以南大部分地区及湟水流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