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城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初探——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星  李文兵  伍延基  张林 《人文地理》2002,17(6):6-10,96
从分析城市建成区居民生活与闲暇现状出发,对构建城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进行了理论思考,认为:城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适合城市建成区居民户外游憩活动谱中较小尺度的游憩行为;为满足城市居民的闲暇需求而建构的游憩系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游憩场地和游憩设施效用的最大化、居民游憩偏好的最大满足;以人为本是户外游憩系统构建的总原则,地方性、内向定位等则是总原则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以兰州市为例,提出了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的实际构想--构建兰州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既要看到该市建成区环境具有明显的"廊道"效应、黄色为背景色等特征,又不能忽视在建成区内的一百多万城市居民的生活实际。依据户外游憩系统构建原则,在充分利用兰州市现有的游憩场地和游憩设施的前提下,提出了滨河游憩走廊、城市中心体系游憩系统的构建思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界定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空间尺度的基础上,运用旅行费用法(TCM)和意愿调查法(CVM)两种方法,通过运行Eviews 3.1和SPSS 13.0软件,计算得出两种技术路线下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分别是569亿元和451亿元。同时,从价值构成的角度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估算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包括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长春市城市游憩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休闲游憩作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社会行为,以人为本是构建城市游憩系统的总原则,本文认为只有基于游憩者的游憩需求并以游憩者满意度为出发点,才能达到游憩场地、游憩设施效用的最大化和游憩者游憩偏好的最大满足。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其相关资料的分析,总结出长春市游憩者行为的时空规律和活动频律,分析目前长春市游憩设施使用状况,确定游憩设施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对其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超大城市游憩环境分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锐 《人文地理》2004,19(3):93-96,92
在分析影响城市游憩环境客观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对城市游憩环境影响较大的园林绿地、道路、影剧院、观光景点、商场及超市、藏书量、娱乐设施、非建成区面积等因素,应用AHP方法,对中国北京、上海、天津等13座超大城市的游憩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超大城市游憩环境的综合得分,南京、北京、成都排在前三位,并进行了分析。得出各城市单项因素的排名;城市各因素发展的不平衡,城市游憩环境质量的地域分布状况等结论。针对这些结论,提出在城市游憩环境建设和城市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全面考虑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加大建设游憩环境的力度等。  相似文献   

5.
陶伟  黄荣庆 《人文地理》2006,21(3):10-13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发展是和社会、政治、经济、城市本身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游憩商业区系统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系统,它的空间位置、外在表现形态、功能与组织形式都在动态地演变着。通过对广州历史上游憩商业区的形成、空间结构的变迁以及影响其空间结构变迁的相关因素的研究,探讨城市游憩商业区发展的历史轨迹与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是重要的稀缺资源,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辑和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章,对国内外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指出国外研究集中在空间布局与管理、与可持续城市的互动关系、游憩者使用以及居民福祉;国内研究则更关注特征演变、生态系统服务评价、规划开发和游憩利用。结果表明,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研究具有视角多元、尺度多样、方法广泛的特点,但在未来研究中,中国仍需完善理论构建、丰富研究对象、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耦合关系,以优化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比较了城市游憩公园解说系统和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的区别,分析了城市游憩公园解说系统的构成,提出了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城市游憩公园解说系统规划模式。同时,以合肥市逍遥津公园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勘察,对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城市游憩公园解说系统规划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圈层分析方法研究——以延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颖  胡浩  朱锋  陈孝  张冲冲 《人文地理》2012,27(2):62-6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游憩需求的增大,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也迅速发展起来并呈现一定的分布形态,本文通过环城游憩地圈层分析方法的探讨,深化对延吉市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和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解,强化对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带研究方法的探索。通过回转半径、缓冲分析、成本路径、网络分析、圈层插值五种方法,对比分析延吉市环城游憩地的分布情况及最佳游憩半径等,以上几种分析方法各有利弊和长短,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环城游憩圈层结构研究的深入,环城游憩地圈层分析方法也会有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9.
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城市游憩商业区作为城市中一种新的功能区已逐渐成为城市新的空间要素,为旅游者、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承担着提供旅游、休闲、娱乐、购物等功能,并作为城市游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初具规模的广州城市RBD--天河城地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城市RBD的形成过程和发展特点,总结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大连市发展滨海休闲渔业的资源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休闲渔业作为旅游业与渔业的交叉产业,9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迅速兴起。大连是全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休闲渔业的发展必须定位于"海"。本文在解析休闲渔业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大连市发展滨海休闲渔业利于调整渔业结构,拓宽城市旅游新领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同时从休闲渔业资源、客源市场等方面分析了发展滨海休闲渔业的优势,透析了目前存在的"弱视"、"短视"、"缺位"问题,并提出营造宣传氛围、加强渔业与旅游业的联系等5项因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北京环城游憩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仁杰  郭风华  安颖 《人文地理》2011,26(1):118-122
根据北京市2008-2009年统计与地图数据获取1172个游憩地样本,在已有游憩地分类基础上构建了5个一级类和18个二级类的分类体系,并分析游憩地类型特征与空间结构特征。与10年相关研究对比发现,自然观光游憩地的远城聚集和人文观光游憩地的近城聚集状态没有改变,但类型数量变化较大,当前人文观光与人工娱乐游憩地数量较多,而自然观光类型数量由10年前的第一退至第三位;距城市中心100km处仍是北京ReBAM的外围边界,但游憩地数量波动明显降低;自然观光与人工娱乐类型分布空间向外围扩展了10km左右。类型与空间结构的时间变化说明居民休闲游憩方式不断演变和游憩需求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2.
城市商业游憩区的形成及其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居民闲暇增加及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城市建设更需考虑游憩功能的发挥。而旅游的城市化倾向,使城市越来越成为旅游吸引的中心,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商业区成为本城居民和外来游客光顾的"聚焦点",发展非常迅速,继而成长为"商业游憩区"。本文阐明了城市商业游憩区研究的意义,探讨了城市商业游憩区形成的过程和动力机制,对城市商业游憩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以南京市湖南路商业街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休闲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逐步进入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其日常生活方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休闲-娱乐化。城市增智型游憩场所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休闲娱乐行为的主要场所,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使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向更高层次迈进,而且也成为衡量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对休闲-娱乐场所特别是城市增智型游憩场所的空间研究便成为(微)区位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从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角度,概括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增智型游憩场所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其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区位的规律性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布局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俞晟  何善波 《人文地理》2003,18(4):10-1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游憩一词对人们而言已不再陌生。学者们对游憩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同时,随着都市旅游的兴起以及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RBD的建设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本文从介绍RBD的相关概念着手,阐述了对游憩、城市游憩以及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理解。并通过城市RBD的空间表现形式、城市RBD的空间布局模式、城市RBD的空间分布规律等三个方面来剖析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空间布局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RBD的布局现状的分析,试图构建一个城市RBD发展适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城市RBD发展适宜度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5.
城郊游憩带形成及其系统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何雨  刘顺伶 《旅游科学》2006,20(2):25-29
本文综述并分析了国内外城郊游憩带研究的现状。国内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思路:探讨我国城郊游憩带形成的驱动力因素、城郊游憩带空间配置原理和配置模式、城郊游憩系统的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特征等。作者认为,应对城郊游憩系统进行系统规划,在空间上合理配置各种旅游地类型,发挥配置模式的指导作用,以适应大都市城郊旅游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户外游憩体验质量、游憩者、游憩地之间的内在关系,初步构建了户外游憩体验质量评价模型;以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为例,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基础数据,探讨自行车活动核心游憩体验因子构成及核心影响因素,初步形成了户外游憩体验质量量化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