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鄢烈山 《世界》2006,(10):69-70
“寡人有疾”是个并不生僻的成语,典出《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的第三章和第五章。孟子去游说齐宣王行“王政”(王道和仁政)。齐宣王首先询问了外交之道。孟子回答:唯仁者能以大事小,唯智者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  相似文献   

2.
北魏墓室所见孝子画像与“东园”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就北魏墓室所见孝子画像与“东园”及“东园秘器”的关系作了探究。“东园”是北魏沿袭汉晋传统设立的专司皇室及贵族丧葬事宜的最高机构,由其制作的秘器称“东园秘器”,北魏时期对之多有赏赐,见诸文献者共计36件。“东园”对平城与洛阳两地的丧葬观念及葬具制作具有重要影响。司马金龙漆围屏是平城“东园”的遗物,元谧石棺、洛阳古代艺术馆藏升仙石棺为洛地“东园”的遗品,宁懋石室、固原漆棺的制作与图像刻画则受到了“东园”的影响,卢氏石围屏及其他几件刻画有孝子图的葬具也可能出自“东园”或与之存在联系。“东园”在北魏迁洛后续纳晋及南朝早期绘画传统,同时融汇部分佛教与袄教内容,在平城“东园”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包蕴多种文化因素的葬具图像,其中既有传统的升仙题材,也有儒家的孝子及佛教的摩尼宝珠等。在众多画像题材中,孝子仅为其中的一部分,它或者相对独立,或者与其他画像组合,形成两种不同的图像形式,且并不因墓主身份的贵贱而有高下之别或专属某一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3.
戚悦 《民俗研究》2023,(1):130-136
《文心雕龙·祝盟》篇有出自《仪礼·士虞礼》的“夙兴夜处”一语。对这一词语的理解,不仅关乎对祭祝之辞的解读,更关乎对古代丧葬礼俗的认识,因而值得深究。“夙兴夜处”与常用成语“夙兴夜寐”仅一字之差,几乎所有注本皆以二者等同,将其释为“早起晚睡,言勤劳也”,《汉语大词典》及各种辞书亦如此解释,实则是错误的。“夙兴夜处”特别用于丧葬之礼,指的是侵早起身而夜间独坐,意谓日夜不得安宁,颇为形象地描绘了古代丧葬之礼中特定的庄重、肃穆气氛以及主丧者的凛然恭敬之心、巨大悲痛之情和身心疲惫之态。这与表示早起晚睡的普通成语“夙兴夜寐”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论“杯酒释兵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杯酒释兵权”王育济“杯酒释兵权”是宋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们熟知的一则历史典故。三十年代,著名史学家聂崇岐先生的长文《论宋太祖收兵权》,正确区分了“杯酒释兵权”与“收藩镇之权”的不同,并着重阐述了“收藩镇之权”的问题。四十年代,丁则良先生撰...  相似文献   

5.
“便房”考     
便房是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中比较神秘的一种设施,古代文献上,屡屡提及便房,然而何为便房,研究者说法却并不一致.比如,《辞源》即认为便房是:“古代帝王和贵族坟墓中供吊祭者休息用的小室.” 此说不但在考古发掘上难以证实,即从封建礼仪上也讲不通.在史料上,也没有明确反映便房是供吊祭的活人休息的记载.而我们却又知道,便房是大型墓葬中的核心葬具.因此,为了研究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有必要对这一问题深入进行探讨.《汉书·霍光传》;“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 这段记载,皇帝赐霍  相似文献   

6.
王音 《美成在久》2020,(1):60-71
生死之事,人类莫能避之。古埃及的木乃伊,诠释了独特的丧葬文化。古埃及的丧葬习俗,在历史时空中留下了"不藏"与"藏"的演变轨迹,但我们更关注的,却是演变轨迹背后的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7.
“文”、“献”二字连用,源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宋朱熹《四书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相似文献   

8.
张国庆 《民俗研究》2009,(1):95-109
辽墓出土的墓志及墓幢等石刻文字蕴含着虽零散但却十分珍贵的反映辽人丧葬习俗的第一手资料。利用这些珍贵的石刻资料,对辽人丧葬习俗诸如“停柩权厝”、“遴选墓地”、“营造墓穴”、“卜占葬期”、“依礼下葬”、“褙葬先茔”、“特殊葬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可弥补文献史料和考古实物对丧葬习俗记载、反映之缺漏,丰富辽代丧葬文化之内容,而且有益于进一步深化与丧葬文化相关的辽代社会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古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活: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可在我看来,这句话似乎被很多人当成了对事随意马虎的借口。其实,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句古话中的“不拘小节”是指不对小事过于苛求。而我所要说的“成大事者也拘小节”是指要留意细小之处。古往今来,历史上的名人们大多都是“拘小节”的。在我看来,拘小节又分为两点:一是留心生活点滴,一是留心细小想法。首先,生活点滴要留意。成大事者的一举一动可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生活点滴不够留意,可不是一个成大事者应有的作风。在这方面做得出色的,首推周恩来总理。提出  相似文献   

10.
人生在世,终有一死。这是由生物的属性所决定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丧葬习俗。丧葬习俗作为人生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死”作为一个人生命的终结,其实和“生”一样,是同等重要的。这一点在藏族的丧葬习俗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在没有接触过“天葬”以前,我和大多数人一  相似文献   

11.
李彩萍 《民俗研究》2007,(4):198-207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丧葬礼俗是人生礼俗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孝文化的具体表现和重要元素。无论是达官贵人和还是贫民百姓对于死后的安排都十分看重,各种礼俗繁文缛节,甚至把死看的比生还重。《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为大事,惟送死足以为大事。"丧葬礼俗反映着不同民族、地区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家族、家庭事项。  相似文献   

12.
释“铜”     
《说文》:“铜,赤金也.”所谓“赤金”,指的是金属元素Cu,亦即今语铜铁之铜.然此为晚出之义.博学如段玉裁、朱骏声尚且依《说文》之义为训,可见其古义湮没已久.睡虎地秦简的出土,使我们在这一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秦简《金布律》:“县、都官以七月粪公器不可缮者,有久(记)识者靡蚩之,其金及铁器入以为铜.”最  相似文献   

13.
李良赞 《神州民俗》2007,(11):15-16
商洛“秦头楚尾”的山地区位,使其风土民情、丧葬习俗。既具中国传统习俗之共性,又富地方特色之个性,蕴含秦巴山民朴素的丧葬信仰。丧葬习俗是商洛诸多习俗的缩影,“成服”、“铭旌”、“入殓”、“出殡”等系列活动,体现了该地丧葬习俗“既具秦风,又含楚韵”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4.
“合葬”“祔葬”与“陪葬”是帝王陵墓葬制的重要内容,显示出后妃、宗室以及功臣等人员同帝王的从属关系,同时也是历代王朝政治格局、丧葬礼制的重要反映。“合葬”始终是帝后同葬的重要表达方式,是古代社会道德伦理和礼仪秩序的根本;“祔葬”和“陪葬”因时代不同而内涵有所差异,整体反映了从先秦时期“天下国家”向汉代以后“家国同构”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禺邗王”铭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多年前、河南辉县附近曾出土春秋末叶的一对青铜圆壶,壶盖外缘四周有铭文19字:禺邗王于黄池,为赵孟(广介)(介),邗王之惕(锡)金,台(以)为祠器.近代金文诸家对此壶铭文中的一些字考(?)不一,特别是对“禺邗王”之“禺”字释读不一.主要有两种意见:一者认为“禺者吴也”(1).另者认为“禺当读为遇”.由于释读不同,故称此壶之名也不同.认为禺是吴的,  相似文献   

16.
孙维才 《日本学论坛》1991,(2):31-32,51
“比兴”是日本和歌、俳句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法。其含义中外相同。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齐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依微以拟义。”“附理”即“切类以指事”.是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依微以  相似文献   

17.
历代封建统治者将南方水上居民称为“dan”或作“蛋”、“疍”,与之有关者,均以“dan”名之。如“dan户”、“dan丁”、“dan家”、“dan船”等等。封建时代.“疍”被视为“贱民”,属下九流之一:一优(演戏者),二娼(经营卖淫行业者),三皂(差役),四卒,五批(修脚甲者),六捶(骨),七奴(含门房),八蛋(艇户),九剃(理发者),可见“疍”之卑贱。  相似文献   

18.
许慎《说文解字》释“爵”字为“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对于其中“象爵”之解,前人争论颇多,然并未解释透彻。详细考证甲骨文、金文“爵”字字形可知:早期的“爵”字为象形文字,是先人们根据青铜酒器“爵”的形象创造的,后经演变,“爵”字字形加入了分别表示手和酒的构件,变成了会意字,而古人造爵的设计灵感则是来源于雀的形体。  相似文献   

19.
<正>书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重要遗存。古文《尚书·序》曰:"古者伏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书同时也是个体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城百座"。正因为书籍有如此作用,历史上才出现了藏书现象。《墨子·天志下》云:"有书之竹帛,藏之府库。"藏书就是藏历史,藏文化,是文化积淀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与表现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扬之水 《南方文物》2013,(4):125-126,131
清代服饰有了满汉之别,而满妆与汉妆都有若干特色首饰,并每以传神之容色现身于小说戏剧曲艺。于金银首饰形容备细者,多为所谓“俗文学”,如清代俗曲时调,弹词,子弟书,还有以描摹风物为主的竹枝词。若小说,便可推文康的《儿女英雄传》。清代金银首饰以时代近而保存完好者多,满汉之别也使得首饰的品类更为丰富,“文”与“物”之互证便每有交相辉映之好,首饰中的几种俏式,尤可见出此中意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