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道路网络的犯罪空间聚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目前犯罪空间聚集特征研究的单元主要是地点、街区、巡逻区等,但是许多警务工作是沿道路网络开展的,因此有必要研究犯罪在道路网络上的空间聚集特征。本文以路段为分析单元对浙江省某地2011-2014年发生的16787起盗窃类犯罪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发现:1在道路网络中存在犯罪热点路段;2犯罪在路段上具有聚集性,少部分犯罪热点路段聚集了大部分犯罪,如19.86%的犯罪热点路段聚集了53.42%的犯罪;3犯罪热点路段在道路网络中也具有空间聚集性,主要聚集在类型为住宅区、大学、商业区等7个区域。根据犯罪在道路网络上的聚集特征,警察部门能优化相关警务工作,科学分配警力资源,从而提高治安防控、犯罪预防、侦查破案等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知识产权纠纷和侵权比较突出,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由此产生。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犯)罪是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一种,包括网上侵犯著作权犯罪、网上侵犯商标权犯罪、网上侵犯专利权犯罪和网上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它具有区别于传统侵犯知识产权罪的个性特征,给知识产权犯罪理论、立法和司法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3.
央吉 《攀登》2006,25(3):137-139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且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种犯罪。为了打击和预防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不仅要强化对此类犯罪的安全防范技术和管理制度,而且应进一步完善惩治这一犯罪的立法,加强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的执法力度,强化国际间的司法合作。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相应地也改变了网络犯罪的手段及其表现形式。立足新时代社会深刻变革,深入剖析和探讨新媒体时代网络犯罪的特征、发展趋势及其预防对策,对于积极推进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和现代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网络谣言的泛滥需要被规制,但是在规制之前我们有必要明晰网络谣言的涵义,这有助于我们厘清个罪,更清晰的划分与完善罪名体系。在信息网络时代,网络谣言包含了虚假的信息,但并不能等同于虚假信息犯罪,谣言的传播能作为诽谤的手段,但并不能等同于诽谤罪本身。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犯罪诱因,贩毒走私、黑社会性质犯罪死灰复燃,犯罪的有组织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国外犯罪组织加强渗透,从而导致了新型犯罪——洗钱犯  相似文献   

7.
从犯罪背景空间、场所空间、联接空间和聚集空间四个层次,构建城市犯罪风险区位因子体系。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以立案判决的“两抢一盗”犯罪为数据源,综合运用空间句法、犯罪近重复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方法进行犯罪风险地形建模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犯罪风险区位因子对犯罪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依据多层次的犯罪风险区位因子体系及其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机制,城市犯罪高风险区域可分为城市商业中心、火车站交通枢纽、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几大类型。基于犯罪地理学理论构建的犯罪风险区位因子体系模拟的犯罪风险地形对实际犯罪空间分布有良好的解释度,可为城市犯罪分布环境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8.
陈媛 《神州》2014,(18):161-162
当前国际国内毒品问题日益复杂化,新型毒品犯罪呈现上升趋势。客观分析我国新型毒品犯罪的刺激因素,运用二次指数平滑方法预测新型毒品犯罪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对策,对公安部门针对性部署警力,防范与打击毒品犯罪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上网人数中80%以上是青少年。随着互联网“信息垃圾”的增加和“网络犯罪”的出现,这些网络问题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的焦虑。青少年网络伦理问题日益突出,网络的负面影响还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道德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将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探讨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萍 《神州》2013,(13):92-92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犯罪现象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青少年犯罪增加,犯罪的低龄化就是其中之一。究其原因,除了整体社会宏观和个人因素外,家庭、教育、不良文化等微观社会因素在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中有直接影响。为此,如何以普法教育为载体,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健康发展;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  相似文献   

11.
赫赫 《神州》2013,(21):198-198
当今世界各国,犯罪论体系主要有三种代表性模式。一是“三阶层”体系,即构成要件该当性(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即采用该模式;二是“双层”体系,即将犯罪成立条件分为犯行与犯意,然后讨论抗辩事由,如美国即采用该模式;三是“四要件”体系,即将犯罪构成条件分为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相似文献   

12.
李珣 《神州》2013,(16):267-267
现在,网络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信息来源渠道,中学生处在追求个性的年龄,互联网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展现自我空间,但是爆炸式的资讯也成为引诱他们犯罪的渠道。中学生尚处在心理发育不成熟阶段,自己难以清晰分辨良莠,给中学生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通过解读网络对中学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所产生出的心理问题,正确引导中学生运用网络。  相似文献   

13.
道路密度对犯罪分布存在影响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证实,但忽略了不同类型道路属性的差异对犯罪的影响。不同类型道路在社会-建成环境等各种属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明确不同类型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存在的影响有助于犯罪的防控。基于此,本文以派出所为单元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影响不同: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和其他可通车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有正向影响;不可通车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有负向影响;城市主干道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影响不显著。不同类型道路社会-建成环境的差异是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不同的原因。研究结果可为犯罪精准防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赵淑敏 《沧桑》2009,(4):96-97,105
科技的发展不仅与社会联系密切,对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科技发展需要法律去引导和保障,同时也以其自身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地向传统法律部门提出挑战。本文立足于我国网络发展现状以及刑法规定,以网络授意与网络犯罪为视角,谈谈法律对科技发展的尊重与限度,求教于学界,以加强法律在科技发展领域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犯罪率逐年提高,给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以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为出发点,具体地从自身、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探寻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有效对策,达到遏制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尤其是30、40年代,工人所犯罪行占比远远超过了他们在城市总人口中的占比。工人的罪行主要有三类:经济绝望犯罪,激情犯罪,失意报复犯罪。每种罪行背后都蕴含着深层的社会因素,都是对城市环境的特定反映。工人犯罪比工人其他行为更能清楚地表明城市生活的压力。  相似文献   

17.
仲成 《旅游纵览》2013,(7):312-313
环境犯罪由于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为新型的犯罪,因而其构成要件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尝试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首先,在环境犯罪中,犯罪主体有自然人和法人两种。其次,多数环境犯罪是故意犯罪。其依据这样一个标准来确定: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会造成损害是否有所认识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来尽量避免损害结果的发生。如果有,应认定故意成立。再次,环境犯罪之客观要件主要指环境犯罪行为以及犯罪行为与危害后果的因果联系。由于人类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还不能完全避免和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而为了经济的发展,人们仍必须忍受一定程度的环境危害并依民事救济获得补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对秦汉犯罪的研究有了长足进展,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的贾丽英博士的新作《秦汉家族犯罪研究》,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项成果。该书27万字,分五章对秦汉时期以家族为主体的犯罪和侵害家族关系的犯罪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从犯罪的角度探讨秦汉时期家族的形态、国家与家族的关系以及两者对后世的影响”(杨振红《序》),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犯罪?这对一般公众来说“不成问题”,而对于犯罪学和犯罪学家来说,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难题——有多少个犯罪学家就有多少种犯罪定义.这是因为公众所看到的是身边的“坏行为”或者最多是地域广大但发生在当下的“坏行为”,而犯罪学家看到的却是跨越时空的“非行”.在犯罪学家看来,公众对犯罪的认识是“很成问题的”,而事实上,公众“成问题”的见解对犯罪的影响却远大于犯罪学家的“真知灼见”.犯罪学家只有先影响了公众,至少是政府官员的关于犯罪的观念,才能对犯罪产生实际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区分常识中的犯罪和科学的犯罪概念的原因.如果我们不诉诸理性而听命于感情,如果我们不追随科学而顺从常识,那我们的判断十有八九是富有激情却错误的.依此做“预言”已经很可怕,依此做“工程”就可能带来灾难.①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犯罪定义作为犯罪问题研究和犯罪学学科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王夏玮 《神州》2011,(8):140-140
作为一种处罚较轻的毒品犯罪,容留他人吸毒犯罪有日益上升的倾向,同时为毒品犯罪推波助澜,确有严厉打击的必要。然而,实践中却存在片面打击、打击错位等现象,同时缺乏统一的追诉标准,新类型案件对本罪的认定也带来较大冲击,需要我们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完善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