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阿达来自美国夏威夷,是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4个月前我们电视台创办《天堂海南岛》栏目,需要一个外国主持人。一位大学留学生处的老师向我们推荐阿达。第一次见面,阿达远远看到我们就热情地用中文打招呼:"嗨!朋友们,你们好!"好像我们是相识多年的好朋友。接下  相似文献   

2.
传说之一我们彝族人民爱唱歌,心里的山歌比牛毛还要多。唱了三年六个月,还没有唱完一只牛耳朵。山歌比牛毛还要多,有一半是唱阿达尼罗。他是我们面前一朵花,他是我们心上的一团火。这是个流传了不知多少年的故事了。传说在大山里,有一户彝族人家,生下了一个男孩。父母  相似文献   

3.
阿达的阿爹是个猎人,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里来,雨里去,在深山老林里打猎。阿达出世前三个月,阿爹去撵山就一直没有回来。阿妈翻山越岭不知找了多少回,也没有找到他。阿达八岁时,阿妈害了一场大病,咽气时对阿达  相似文献   

4.
每当雷声轰轰,天阴下雨的时候,老人们就要讲起不知已讲过了多少遍的雷公的故事……传说,雷公拉梭阿达原来是我们的祖先,他力大、胆大、调皮,别人不敢干的事他都做得出来。拉梭阿达父母死得早,又没有兄弟姊妹,年纪轻轻就成了孤儿,穷得叮噹响,老大八大还没有娶上媳妇。本来村子里有个又勤劳又漂亮的姑娘阿布民争早已暗中喜欢他,但由于姑娘怕羞,不敢直说,所以直到二十三岁了还没出嫁。  相似文献   

5.
很早以前,在哀牢山的一个彝家寨子里,有一家人生了个小男孩,取名叫阿达。阿达生得眉清目秀,宽宽的脑门中间长着一颗圆圆的红痣,更显得这孩子不同一般。阿达满一百天的时候,寨子里的人们都来看他。有的说:“阿达生得扎实好看,长大了只有头人的姑娘才配得上他。”有的说:“阿达一脸福相,长大了一定要当国王。”有一天,莫苴头人带领一帮家丁来到了这个寨子里,他问山寨里有什么新鲜事。山民们把大家议论阿达的话原原本本地讲给莫苴听了。莫苴亲自到阿达家里,看见阿达脑  相似文献   

6.
集资买驴     
张庆勇 《文史月刊》2008,(12):51-52
天刚亮,刘家村支书家的大喇叭就响了起来,里面传出支书刘庆民略带沙哑的声音:“刘家村的群众注意听了,今天开始交集资款了,请大家务必在10点前来我家把钱交上。”  相似文献   

7.
博士与驴     
址齐颜之推讥笑当时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以为废话连篇,不得要领)见《颜氏家训·勉学》引邺下谚)。世遂传为笑料。予谓此人特不能为应世文耳,为买驴三五言  相似文献   

8.
瑞典人英瓦尔·坎普拉德从小就表现出经商天赋,5岁便在家乡的农场推销火柴,赚取零花钱。17岁,他考上了瑞典哥德堡商学院,父亲奖励了他一件特殊的礼物——一家公司。当上了老板,坎普拉德开始思考如何把生意做好。他发现农场主家中积压了大量的农产品,却不愿拿到山下集市去卖,而其中鸡蛋在两地的差价又很大,于是决定大量收购,运到集市去出售。没料到,从农场到集市有段颠簸的山路,每次路过都有不少鸡蛋被震破。为解决问题,他想尽办法,在卡车货仓里铺满了麦梗,叮嘱司机把车开慢点,还在车轮上安装了防震装置……可鸡蛋破损还是很严重,最后赔了不少钱。无奈之下,他只能向父亲借钱修路。父亲想了想,说:"修路投资这么大,你何时  相似文献   

9.
驴眼看临海     
《风景名胜》2009,(11):129-129
驴友高峰牛《走进兰田》 从椒江出发,行车半小时,就可以走进橘花飘香的涌泉兰田山脚。再沿着蜿蜒曲折的环山水泥公路,往上攀行半小时,就来到位于海拔600多米,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兰田山顶。这里就是被网友喻为"台州的香格里拉"的兰田。  相似文献   

10.
孙楚学驴叫     
《沧桑》1996,(1)
孙楚,魏晋之际著名作家,太原中都(今平遥县)人。有才气,能写一手好文章。待人傲慢,所以朋友很少。孙楚只佩服一个人,即王济。因此,他只有一个朋友,即王济。  相似文献   

11.
唐代击鞠运动极为盛行,学术界对马球研究颇多,取得了较为深入的成果;本文则通过传世史籍、敦煌文献、出土文物等资料,对驴鞠运动作一小考,指出唐代皇帝、军队、女子举行驴鞠运动的情况,相对于马球而言,驴鞠具有激烈程度不一、击鞠姿态婀娜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卖黄鳝     
正黄鳝是一种无鳞的淡水食用鱼,在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冬日钻洞冬眠,初夏始出,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来觅食。旧时端午后多有农人将夜间捕捉的黄鳝挑到集市售卖。  相似文献   

13.
卖白菜     
莫言 《文史月刊》2013,(3):44-45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  相似文献   

14.
驴一直是我国民间重要交通工具,远在唐代,由于马匹奇缺与价格昂贵,使其成为当时社会主要交通工具,与之相适应,赁驴业也格外兴盛,自东西两都至山野僻乡,以至各旱路驿站客店均有驴出赁。如《续玄怪录》记“扶风马震,居长安平康坊……一赁驴小儿云:“适有一夫人,自东市赁某驴,至此入宅,未还赁价’”。此是长安东市之赁驴者。《太平广记》卷  相似文献   

15.
包子去一家新开张的巴西烤肉馆吃饭,回来嘲笑那里的演出:"那种歌舞团,衣服是拿80年代开联欢晚会的那种彩色亮纸做的,还有歌手唱外文歌,唱的是‘鞍马比哥比哥锅儿,鞍马比哥比哥  相似文献   

16.
《文史天地》2008,(8):69-69
“皮草”一词从“皮草行”变来的。解放前一些俄罗斯的犹太人在上海开设一些毛皮店,那时多以野生动物为主,毛皮非常昂贵。一件黄狼皮短衣就要花费五根金条。但上海的气温不是特别冷,冬季短夏季时间较长,所以聪明的犹太人冬季卖毛皮,夏天就进一些草席卖,随后就将店名改成了“皮草店”。  相似文献   

17.
水巷卖柴     
江南盛产稻米,稻草恰好成为市镇居民起炊烧水的主要燃料。晴日里水巷里摇船卖柴是一幅绝妙的水乡风情画。  相似文献   

18.
在旧中国,每遇天灾和饥荒,农民就被迫“卖儿卖女”。可以说,“卖儿卖女”,在整个旧中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1952年,在长沙举办的“湖南省土地改革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张农民被迫卖女和一张农民被迫卖儿的卖身契,不知令多少人伤心落泪。  相似文献   

19.
肖理  穆林 《旅游》2008,(5):12
在《阿凡提的故事》中,人们记忆犹新的不仅有忍俊不禁的笑话.还有阿凡提那裹着缠头、倒骑毛驴的滑稽而幽默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东非的拉穆古镇就是这样一个“驴镇”。数百年来,该镇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驴。  相似文献   

20.
驴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畜力之一,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由此形成的驴文化则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驴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各类历史文献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北方、西北地区已经开始引进并且饲养驴了;秦汉时期,驴大量被引进到中原地区并开始与文人诗赋结缘,入饲皇家园林;魏晋时期,驴扬名于文人雅士之中,同时社会上也存在着对驴的贬低,初显驴文化分流端倪;唐宋时期,失意文人、政客寄情于驴,形成了以"诗人骑驴"文化和"黔驴"文化为代表的两支重要的支系文化;元明清时期,在唐宋以来驴文化的深远影响下,驴文化在新的文学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