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髦老太     
《湖南文史》2009,(5):1-1
“这东西咋会说话哟?……”老太太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手拿“新玩意”开心聊天的老姐姐,脸上布满了好奇和羡慕的表情。虽然光阴带走了她们年轻的容颜,但岁月留下的痕迹丝毫遮盖不了她们孩子般天真、烂漫的心。  相似文献   

2.
“不少女演员嘴上为前途着急。我看她们心里并不是真急。她们中不少人还以为凭借年轻漂亮就能当明星。” “有的小公司让孩子们陪酒。我问他们不干不成吗?他们说不成。”  相似文献   

3.
《湖南文史》2008,(3):1-1
“一分钱,谢谢!”卖菜的小姑娘正满脸笑容的递过一把葱,买菜的大婶满意的递过菜钱。在菜摊前买菜的人群早已分两列排开去,从她们脸上,我们看不到等待的焦躁,看到的只是“花小钱办大事”的喜悦。如今,“分币”早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这样的场景或许只能在记忆中去找寻了,亦或将永远在画面中定格。  相似文献   

4.
飞雪 《丝绸之路》2006,(8):72-74
在沙特阿拉伯这个国家,不存在电影院、戏院、迪厅和公园之类的男女可混合在一起的娱乐场所。当地女性出入的银行,也都是专门为她们开设的“女子银行”;餐馆里分“男性单身区”和“家庭区”;裁缝店倒是设在当街,不过不可能“量体裁衣”,因为它只有一个一尺见方的小窗口,  相似文献   

5.
泰国的饰妹     
在这儿,我不想用“人妖”一词,我更欣赏英文对这个群体的称渭——shemale,叫她们“饰妹”。因为无论是否主动改变自己的性别,她们都和普通人一样.渴望爱与被爱。她们告诉自己:“我接受,我是女人。”  相似文献   

6.
黄海霞 《神州》2010,(5):28-30
她们中大多数是北漂族中较为底层的一群,她们都来自全国各地,更多的是来自偏远贫困的山区、农村,她们都带着最纯朴的乡音走出来,带着一个走出大山,或是脱离贫困、安家城市的青春梦想,在城市的缝隙中负重、努力、坚持。我们该怎么称呼她们呢?“来京务工人员”?“打工妹”?事实上,这就是她们身份最为确切的定义。  相似文献   

7.
在安全监管领域,女性少之又少。为了反映女性安全监管人员的精神风貌,值此“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全监管系统的“五朵金花”,她们是大兴区安全监管局执法监察队队长张福珍、顺义区安全监管局科技信息科科长汤媛媛、丰台区安全监管局综合科科长李颖、“12350”举报投诉中心副主任段纪伟、市安全监管局监管三处副处长刘丽。她们对待安监工作热爱、执着、奉献,她们是安全监管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8.
《南方人物周刊》2013,(10):44-47
从民国到共和国,从“文革”到改革,中国一共有6位“第一夫人”出访他国——她们的故事,也同样讲述着她们所在的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9.
据《读写月报》载,浙江镇海中学初三年级几个从不愁吃穿和零花的女学生——学校“读名著征文”的获奖者,竟利用假日办了几回“跳蚤书市”。她们把中考后不再用的课本和参考书摆上摊,两大本只需几元钱,学生家长纷纷购买,并诙谐地称她们为“跳蚤老板”。  相似文献   

10.
女工     
二十多年前,她们叫“打工妹”,现在被归入“农民工”这个庞大群体。  相似文献   

11.
女拆白党,听名字.很象是一个组织,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儿。因为参加这种组织的人数往往不多.最多时也不过十几个人,从事的活动也不外乎是“放白鸽”、“翻戏”、“卷逃”、“仙人跳”等等。她们的活动十分诡秘,受骗者往往遭受巨大损失。以下就是她们活动写照一二.读者不妨一读。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80年代起,神州大地上悄然兴起一股民工潮,其中打工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她们怀揣着美好的梦想,离开了熟悉的乡村,去都市寻找自己的梦。家庭、社会性别关系中女性的被边缘化和在流入地外来人群的被边缘化,使她们承受着来自生活、工作、化的多重压力。她们虽无法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平等,但她们有胆量,有勇气,有远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正是她们的流动,才给城市增添了生气和活力。今年年初,我们对50位安徽籍打工的姐妹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调查。被访打工妹年龄在16至40岁之间,30岁以下的占82%,未婚率是86%;主要从事电子、纺织、化工、缝纫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初中化程度占68%,小学化程度占20%,高中及以上化程度占10%,盲占2%;流入地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河北等地。听着她们的娓娓诉说,感动她们的悲喜哀乐……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与全国各地一样,岭南边远滨海的雷州府(辖海康、遂溪、徐闻三县)节妇现象骤然兴起。地方志为她们专门开辟了《贞女志》、《列女志》,记载其守节事迹,为她们歌功颂德,将她们树立为广大女性学习的典范。这是明政府通过国家政令大力宣扬和提倡、奖励,以及家规族训的严格要求,使“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节义观念深入每一个妇女意识之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徐静 《巴蜀史志》2013,(6):50-53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猛烈地冲击了封建剥削制度,同时也吹响了妇女解放的号角。一大批进步的中国妇女挺身而出,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她们组团体,建学校,参加武装斗争;她们要求女子接受教育,婚姻自主,经济独立;她们提出“妇女参政”,从思想到行动,为自身解放奔走呼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徐康 《巴蜀史志》2006,(3):53-54
成都历史上有两位“夫人”最为著名,一是花蕊夫人,二是浣花夫人。她们都是当时的绝色美女。又都是帝胄之家的贵夫人。且生长的年代很相近,“忠烈”的事迹很相似,甚至连她们的名号也几近相同——都沾一个“花”字。  相似文献   

16.
越位的自由     
我的“消极自由”在她们的“积极自由”面前非常狼狈。喧闹广场舞现象,凸显了中国社会的治理困境。最初在课堂上讨论广场舞大妈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妈们的自由是否正当——她们在广场跳舞的自由,正在旷日持久地剥夺我的一项自由,在一个宁静的广场愉陕享受日落与晚霞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在驰名中外的太行老区,活跃着一支高扬爱国主义教育旗帜,以文艺为武器,大力宣传八路精神,奏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主旋律的宣讲小分队。机关部队留下了她们飒爽英姿的身影;厂矿学校回响着她们催人泪下的演讲。她们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严寒酷暑,全然不顾旅途劳顿,心中只有一个闪光的信念:以八路精神宣传八路精神,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精神”宣讲小分队的座右铭。 这支家喻户晓的宣讲小分队,始创于2000年金秋十月,当时正值全国人民深入开展“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学习的关键时期,馆领导便抓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妈——你好,红舞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场舞大妈”,已经成为标签化的群体指代,被置于异样的目光中。但是,她们到底是谁?她们为什么如此?她们为什么被如此对待?解读广场舞的密码,或许藏于一代人的独特命运。对于一生拘谨、局促、柔弱的她们来说,由广场舞而获得的对美的追逐,以及个体意识的解放,虽然是一种有限度的解放,却值得全社会为她们起立鼓掌。  相似文献   

19.
张广翔 《世界历史》2005,4(5):13-22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妇女在各条战线上与男子们并肩作战,她们参与战争的深度和广度都堪称史无前例。广大苏联妇女在“生产如同战斗”、“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为了祖国”、“敌后苏维埃儿女挺身而出吧”等振奋人心的口号下,肩负起生产建设的重担,有力地保障了前线的武器、弹药、军服和粮食供应;在战地医疗、文化教育、反法西斯宣传等方面更是各尽其力;百万以上妇女加入红军和游击队并立下了赫赫战功。她们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保卫祖国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和牺牲。  相似文献   

20.
到了成为“大妈”的年龄,她们才找回自己的性别,捡拾少女时代错过的种种。流行的观点常常认为,每个广场舞大妈都带着抹不去的“红色基因”。如果广场舞真能完全代表红色年代,如何解释她们穿着的短裙、高跟鞋和扭动的腰肢呢?红色基因确实存在,却很难说是主流,本文试图从女性气质这一视角解读广场舞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