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乡市大观圣作之碑李新辉该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人民法院院内(原县文庙内)。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农历八月甘九日刻。碑高472、宽127、厚30厘米,宋徽宗(赵信)撰文并书丹,楷书27行,满行71字。额行书题“大观圣作之碑”6字,是当时权相蔡京...  相似文献   

2.
《文物》1979,(3)
1973年,我国应日本的邀请,选择河南省保存的汉画像石和古代碑刻的部分拓本赴日展出。为了作好展出的宣传工作,我馆撰写了《新乡<大观圣作之碑>和瘦金书体》一文,在《文物》1973年第7期发表。文章对我市的《大观圣作之碑》作了正确的介绍。首先指出:"宋徽宗赵佶是历史  相似文献   

3.
刘彦佐 《文物世界》2010,(5):40-41,25
<正>繁峙大观圣作之碑(下文简称"大观碑")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城南一座旧城遗址的高台地上,距今繁城镇约1公里。该碑碑身高大,但刻工较粗。通高430厘米,宽135厘米,厚50厘米,碑身厚度由下及上渐次收缩。碑座为灰白色石灰岩质,龟趺座,龟首断失。碑座高  相似文献   

4.
新乡《大观圣作之碑》和瘦金书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3,(7)
宋代的书法取法唐人,而又有所创新,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北宋的苏、黄、米、蔡、开创了宋四家书派,而宋朝第八代皇帝赵佶(宋徽宗)则首创了所谓"瘦金"书体,在宋代的书法流派中别具一格。原新乡县文庙(现在新乡市红旗区革命委员会南院)内的《大观圣作之碑》(图一)是保存了赵佶这种书体的篇幅较大的实物资料。该碑的碑文是赵佶所撰并书,而由当时的名书法家书学博士李时雍摹写上石的。额上的《大观圣作之碑》六字是当时的权相蔡京  相似文献   

5.
《文物》1979,(3)
《文物》1973年第7期发表的《新乡<大观圣作之碑>和瘦金书体》一文,在1974年第2期上受到了粗暴的批评。当时,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出现这么一场风波,并不足怪。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 赵县历史久远,文物古迹众多。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从磨制石器到近现代文物,文化类型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更令人欣喜的是,在诸多文物古迹之中,不乏具有重要价值者,截止目前,已经公布的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七处。弥足珍贵、驰名中外的安济桥、永通桥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其相关的研究文章已经发表于报刊,本文不再赘述。本文所遴选的陀罗尼经幢、柏林寺塔、大观圣作之碑、宋子城遗址四处全国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限于篇幅,也仅予以简介。  相似文献   

7.
五礼记碑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上)辛桂未五礼记碑,俗称五礼碑,因碑文所刻系宋徽宗(赵佶)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所作《五礼新议》①,故又称"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据对修复后的石碑实测,石碑通高(自石龟呋底面至碑额顶部)12.34米,宽3.04米,厚...  相似文献   

8.
明郑和第五次出使西洋的行香碑,于1929年在泉州东门外灵山圣墓发现(圣墓即回敎祖三贤四贤之墓).原碑现尚保留在泉州东门外.明永乐至宣德年间(公元1405-1433年),郑和曾七次出使西洋,在第五次出使西洋时,路过泉州,曾在东门外灵山圣墓行香,并立碑以志其事,碑文如下:"钦差摠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子此行香,望灵圣庇  相似文献   

9.
关中出土远点、双点“通”大观平钱郝朝之,常润富1990年,在关中中部渭河北岸(北宋属同州地区),出150余公斤北宋铜钱,其中多数为未经使用的圣宋元宝和大观通宝平钱。小平圣宋为日本《古泉大全》载第2-4、7-9、14-18、27、28品,小平大观为该书第1-6、12、13、15,16、22、24-26品,绝大部分是第22品(平头通)。其中还出土了大观通宝“远点通”1枚与“双点通”平钱多枚二种,为历来钱谱未载。这批钱均为精美的陕西铸钱风格。大观通宝,因其通字走之旁上点与下笔相距颇远,所以称为“远点通”(图1),又因其通字走之旁上为双点,而称为“双点通”(2)。此两种钱皆异于常品。“远点通”在各类小平大观中,笔划最精细,或可称为“细笔大观”。“远点通”并不是人们常说的“楷通”大观钱;有人认为,“双点通”两点中,下面的一点为流铜,这批钱中出有多品均作“两点”,可说明不是流铜。关中出土远点、双点“通”大观平钱@郝朝之,常润富  相似文献   

10.
泰山唐代双束碑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重新移立于岱庙东碑廊中,这是唐代在泰山上所立碑中唯一遗存至今者(泰山大观峰上的唐玄宗《纪泰山铭》摩崖刻石不属碑类)。此碑原立在泰山脚下的岱岳观内(己圮,遗  相似文献   

11.
张丽 《文物世界》2012,(2):32-34
北汉千佛楼碑,位于太原市西南的天龙山圣寿寺^[1]碑廊内,全称“大汉英武皇帝新建天龙寺干佛楼之碑铭并序”,刊刻于北汉天会二年(975年)。  相似文献   

12.
江西德兴发现北宋炼铜家张潜碑不久前,北宋炼铜家张潜墓行状碑在铜都江西德兴张氏世居地锥城吴园村发现。张潜碑青石质,方1440、厚150毫米,碑文行楷,纵59行、行64字,计3600字,记载了张潜平生对炼铜事业的贡献。碑刻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三月,...  相似文献   

13.
陕西乾县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乾陵前有一通没有文字的碑,俗称没字碑或无字碑。此碑周围雕刻着十分精美的龙纹图案.又与左面歌颂唐高宗李治的《述圣碑》相对而立,表明它是为武则天而立的。此碑何以无字?这个问题成了千古之谜。千百年来,人们对此有着诸多的揣测,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其中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武则天陵前的没字碑暗示她的“千秋功罪自待后人评说”之意。不久前,有学者著文指出“这只是人们的臆测”,认为“实际上此碑当是立于武氏生前,碑文欲留待死后再行撰刻,及至去世,李氏复政,既不愿意为之歌功颂德,又不能加…  相似文献   

14.
郑和下西洋期间(1405—1433)曾立3个碑:通番事迹碑、天妃灵应碑和南京静海寺(残)碑。这三碑是郑和出使的第一手资料。本分析此三碑,并对照其他现存的出使随员马欢、费信及巩珍的作,发现郑和此三碑记录出使事迹之正确性很高。这三碑,加上马欢、费信及巩珍三作结合起来,给我们以确切的郑和出使总结,可用为进一步研究的准绳和基础。这是郑和研究必要的第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15.
唐窦希瓘神道碑2009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西蒋村,是新出土的唐代石刻文献,未经史志和金石著述记载。该碑碑主系唐玄宗之舅窦希瓘,立碑者是碑主之长媳昌乐长公主,书丹者是唐代著名书法评论家、书法家窦臮。该碑为我们了解窦臮的书法面貌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全新资料。本文对该碑的发现经过、出土地点、形制、碑文作了全面详细的介绍,并对该碑的碑主、资助者、书丹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三原县存《陆让碑》,为唐初名碑。今人杨震方《碑帖敍录》称此碑“为唐碑中有数之作”,其文亦“可补史之逸”。明以前未着录此碑,至清初发现时,已残泐殆半,今存字更少,撰者官衔仅存“洗马”二字。清王昶《金石萃编》卷四六所载此碑撰书人署衔为:“太子洗马艹陵囗囗撰,太原郭俨书。”  相似文献   

17.
泸山是西昌邛海西岸的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地,这里景色秀丽,寺观云集,素有“川南胜景”之美称。在半山腰的观音阁木亭内,有一通明万历卅一年(1603年)线刻的“鱼篮观音”画像碑,尤为引人注目。此碑由碑帽、碑身和碑座三部分构成。通高2.5米。碑阳的额顶上,篆刻有“御制”两个大字,碑身是一幅阴线刻制的“鱼篮观音”像,观音头像的上端两侧,分别刻有万历神宗皇帝的“赞词”和皇帝生母——慈圣皇太后的印鉴款识等。(图一)碑阴则全部通刻以《重修大悲观音碑阴记》。此碑自嵌立以来,迄  相似文献   

18.
在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上,耸立着两通大碑——《述圣纪碑》与《无字碑》。笔者对《无字碑》进行了考察,现叙述于后。《无字碑》(图一)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  相似文献   

19.
大足北山佛湾有《韦君靖碑》摩崖石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补史籍记载之遗缺。本根据碑与有关史书记载,对唐末两川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人物活动作了考述。  相似文献   

20.
《敕赐利民侯》碑发现于河北省曲阳县城南8公里的黄山八会寺旧址,碑文记述了八会寺华严集圣池在北宋敕赐利民侯的始末,碑阴为金天眷二年《龙池事因记》文,此碑为研究古代求雨祭祀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