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史学名著评介》新版五卷本,是在1990年版三卷本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这次修订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原有86部史学名著的评介文章,进行校刊修改;二是补写了古代和近代14部史学名著,又新增了与史学有关的22部著作,包括笔记、目录、史学工具书、类书、丛书等;三是增补现代部分史学名著70部,遍布于史学研究各领域,分成四、五两卷。选入书目,主要考虑该书在史学界的地位、影响,或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必要的史学知识。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名著─—范著《中国近代史》牟安世范文澜同志是我国一位学贯古今,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他的一生著述甚多,其中《中国近代史》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部具体地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名著。它在抗日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3.
史学工作者的心态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学工作者的心态转换刘修明20世纪的中国史学历程即将终结。这是中国史学取得巨大成绩的学术历程。缤纷的史学名著和杰出的史学名家构建了这条辉煌大道上的座座丰碑。从旧史学到新史学的巨变,空前地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时代风云和政治斗争直接间接给予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评析外国史学名著的宏篇开拓外国史学史研究的新作李茂梓《外国史学名著评介》①(以下简称《评介》)是我国学者集体撰写的第一部系统地评析外国古今史学名著的学术著作。全书约120万字,共选评外国史学名著81部,这81部著作都是“具有这佯或那样特色的……影响较...  相似文献   

5.
陈其泰 《史学集刊》2023,(2):121-128
治学理念是研究者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主观抉择总结出来的,治学理念形成之后,应当在研究工作中得到认真践行,并且与时俱进,予以提升、发展,这对学术工作的创新有重要作用,需要认真地反思和总结。“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是从学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史理念,主要是将历代史学名著的成就置于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潮、文化走向之中,考察史家对时代特点的认识;同时又通过史学名著,考察中国文化传统如何得到继承和发扬,展现出怎样的特质和魅力,对推动社会前进和学术发展产生了什么作用。运用这一双向考察的理念与方法,对中国史学演进道路和史学名著进行创造性阐释,发掘其非凡成就、哲理内涵和宝贵价值。在此基础上,考察传统学术的精华何以通向马克思主义,探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点”和“传统思想中的闪光点”相贯通的内在逻辑。继而,探索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如何锻造,这也是对“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双向考察”这一理念的进一步践行和提升。  相似文献   

6.
论及郭沫若的史学成就,理所当然地要首先列举他那部开风气之先的、里程碑式的名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因为这部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划时代的史学著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崭新的格局,开创了科学的章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在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有充分的理由同被郑樵誉为“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相似文献   

7.
何兹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名著《中国古代社会》体现了他重要的学术观点——汉魏封建论,《中国古代社会》以社会经济变化为主线,论证了汉魏封建说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是汉魏封建说的代表作。本文从汉魏封建论的史学价值出发探讨了何兹全先生的重要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袁理 《黑龙江史志》2008,(14):16-17
在历史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日渐成为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取向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传统史学名著《史记》中也大量存在人类学方法的因素,其以"田野调查"工作方法通过选点、参与观察和访谈收集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并与现有传世文献相互印证,在追求史事的真实性上更胜一筹。这造就了《史记》成为中国传统史学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9.
《外国史学名著评介》志先刘明翰教授主编的《外国史学名著评介》精装三卷本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近日出版发行。早在1962年初,在上海讨论《外国史学史》、《西方史学流派评介》等教材编写工作会议上,与会的老一辈史学家翦伯赞、刘思和、耿谈如等曾提出编写一部《外国...  相似文献   

10.
耿淡如先生是现代中国历史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 ,以治世界中世纪史名闻史坛 ,晚年又致力于西方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培养本专业的研究生、主编《外国史学史》、译介诸多的外国史学名著 ,撰写学术论文 ,是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先行者与奠基者。他关于历史研究的求真精神、史学史的基本概念、西方史学的新陈代谢、学术批判的工作原则、标本与模型兼备的研究方法等许多真知灼见 ,都是可供后人借鉴的思想遗产 ,也是他对西方史学史研究的具体贡献  相似文献   

11.
1902年,中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发表了划时代的思想巨著《新史学》。他高举起“史界革命”的大旗,批判旧史学,提倡新史学,宣告了中国近代史学的诞生。历史往往有惊人的巧合。10年之后,另一部同名的史学名著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问世,作者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詹姆斯·鲁宾逊。在这部《新史学》中,也提出要以新史学来取代旧史学,从此在美国形成了一个“新史学”学派。又一个10年过去,美国的这部《新史学》经留美归来的中  相似文献   

12.
《民国史学述论稿》(1912-1949)作为谢保成主编《中国史学史》(三卷本)的续编,2011年10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单行出版。 1912-1949年的38年是中国史学变革的极重要时期,是一个新旧交锋、中外碰撞、流派纷呈、头绪纷繁的时期,也是一个大师云集、名著层出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商务印书馆最近出版陈垣的《中国史学名著评论》、《史源学实习及清代史学考证法》以及陈垣的学术传人柴德赓的《清代学术史讲义》等著作,是根据陈垣、柴德赓的课程说明、讲稿、讲义、教学日记、札记及听课学生来新夏、李瑚等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这几种著作是中国现代优秀的史学遗产。它们的出版凸显了抢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时代感、紧迫感;同时,对弘扬尊师重教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学术传承精神有重要意义;是对当下浮躁学风下的一剂猛药。  相似文献   

14.
论普鲁塔克《名人传》的史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普鲁塔克《名人传》的史学意义郭小凌普鲁塔克的《名人传》①是西方史学和文学史上的名著,典型地反映了文史不分家的特征。本文仅就该书的史学意义略陈己见,以就教于方家。希腊史学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目的明确。史家不像戏剧家、诗人.有时要掩饰自己的动机,把疑问...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史学的许多名著,如《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撰著时间都历经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有的史家撰史甚至用了毕生精力,如谈迁、章学诚。到近代尽管书写、印刷条件较古人优胜了,但史家呕心沥血、经历许多寒暑始得成书者,仍不乏其例。《日本国志》是近代史学的一部名著,曾对近代中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的创稿,是始于1879年。当时黄遵宪作为驻日公使参赞到达日本,亲睹日本明治维新“百度草创,计日程功”的巨大变化,深受启发,决心撰写日本明治维新史以作自己国家的千秋史鉴。他克服了语言不通,资料缺乏,无人襄助等巨大困难,至1882年春奉命调任驻美国旧金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新史学》的真实意义及历史学的误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启超《新史学》的真实意义及历史学的误解黄敏兰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他的《新史学》是一部传世名著,对我国近现代史学有着极其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在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些都是史学界所公认的。然而,梁启超的《新史...  相似文献   

17.
彭晓静 《丝绸之路》2010,(14):27-29
《青史》一向被推崇为研究藏族史的翔实材料,是史册类、教法类著作二者结合的代表作之一,代表着文献创作的进步趋势。本文以阐述《青史》的史学价值为主旨,分析了作者著书的社会背景与叙事风格;与史学名著《贤者喜宴》中有关噶举派的记载作了对比研究,从历史学角度解析了《青史》的史料价值及其在藏族史学著作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左传译文》纠谬七则陈恩林《左传》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是人们了解先秦时期典章制度、名物故实、社会思想及习俗风貌的必读书籍。但因它文辞古奥,不易索解,所以近年随着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展开,出了多种《左传》今译本,给广大文史爱好者学习古代文化带来了方便。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第一册) 杨翼骧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 2.25元中国史学史专著,目前已出版了多种,但为研究工作者提供的资料,还不曾多见。解放初,出版过《史记书录》一类的书,是就一部史学名著裒集资料,只能作专题研究参考,未能在整个史学史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系统地把先秦以来的史学事迹按年编录,为研究工作者提供的资料书,杨翼骧先生编的这部《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还属于首创。俗语说:万事起头难。对于这种首创性的具有为后人修桥铺路性质的书,作为同行,应当表示热烈欢迎。阅读以后,觉得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应予肯定: 第一,按年编录史学事迹,做到了巨细毕收。本书既录有历史上史学名家名著的事迹,  相似文献   

20.
刘知幾的《史通》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名著,不仅首次明确划分了史料性著作与史学性著作;还着眼于史料应用的新高度,将林林总总的杂史区分为特点鲜明、史料价值各异的十类;他对小说资料入史持明确的肯定态度,但强调史家征引时必须慎重采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