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在文学作品中永远闪耀着璀璨之光,童话终究美好,但现实中儿童需要突破成人的世俗,探索人类自然本性和心中的真我,超越一切的条条框框。成人的谎言势利虚伪与童真的无邪纯洁在此交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展现了儿童对世俗的反抗,在童话与现实之间挣扎,逃避,却又重新满怀希望地回归本我,探索自然。  相似文献   

2.
一、撒谎的原因儿童经常听童话、讲童话,在6岁之前,他们是很难分辨现实与虚幻的。当然,讲夸张离奇的童话与撒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  相似文献   

3.
刘晓梦 《神州》2013,(6):102-102
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的故事。幻想是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童话的核心,是童话的灵魂。童话运用夸张、象征、拟人、神化、变形、怪诞等表现手法把幻想和现实、时间和空间、人间和仙境融为一体,使童话所描述的一切,都进入了幻想的境界。而童话的这种艺术特征,正好符合了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满足了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于是就使得童话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容易渗透儿童的心灵,更能够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相似文献   

4.
<正>儿童哲学教育对儿童发展综合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幼教人,我深知这种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但是,教师面对儿童产生的许多富有哲理的问题,存在不知如何应对的现象。如何支持儿童在课程活动中自然成长?为此,我园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陈玲 《神州》2012,(16):44-44
新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是“中外童话”专题教学,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安排了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学习。这也是新教材区别于老教材的一个地方。专设一个单元开展童话阅读,既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又有利于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和习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呢?我的教学尝试是:  相似文献   

6.
想给女儿写童话的念头在心中缠绕很久。引发我写童话的最初缘由其实很简单。临近而立之年,女儿姗姗来临,自然偏爱有加,我的目光也时时关注街头书摊前的少儿读物。让人失望的是除了一叠叠充满惊险离奇而无甚童趣的卡通画片外,再就是那位坚守童话创作小小“营盘”的郑渊洁,和他每月如期推出的“鲁西西、舒克”故事的《童话大王》,再细细打捞也就只剩  相似文献   

7.
黄庭友 《神州》2011,(5S):68-68
新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是“中外童话”专题教学,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安排了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学习。这也是新教材区别于老教材的一个地方。专设一个单元开展童话阅读,既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又有利于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和习惯。  相似文献   

8.
肖云 《文史博览》2013,(2):26-28
对于中国童话的研究,多是从儿童期刊、载有儿童文学作品的报纸和以单行本发行的童话作品着手,而教科书中的童话亦应被关注和研究。本文选取内战时期的解放区教科书作为研究阵地,挖掘和探究该时期、该领域教材中童话的特征,以此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中国童话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9.
戚婷婷 《南京史志》2023,(26):68-69
<正>幼儿园课程是儿童成长的保障,生活与自然是儿童发展的前提。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认为,构建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并努力落实,是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重要途径。自然课程的内容应来源于实际,来源于幼儿兴趣,反映幼儿与教师之间真实的学习、生活的探索过程。那么,如何在生活化、自然化的环境中,将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并发挥其能动性?本文以班级“填满秋天——银杏树下”自然课程故事为例,阐述以儿童成长为基础的幼儿园自然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新环 《沧桑》2009,(3):224-225
作为清代中期著名的学者,袁枚名满天下,但在盛名之下,其性情与学术却不拘一格,不为世俗所累,充满情趣与自然。在清中期沉闷的学术空间中,袁枚活泼的学术气息及为人处世崇尚自然的思想是极其难得的。  相似文献   

11.
与孩子们在一起,我好像不知疲惫,他们的笑声如此甜美,让我尝到了童年的幸福滋味;与孩子们在一起,烦恼和忧愁一去不回,一声声真诚的问候就把我的心儿陶醉;与孩子们在一起,我会忘掉自己是谁,即使他们有什么不对,脸上的笑容却怎么也收不回。亲爱的朋友,你猜到我的职业了吗?是的,我是一名幼教工作者,拥有一颗未泯灭的童心和孩子们满怀单纯的喜悦、凝望这世界的脸。在童心的世界里,我们相信童话,感受真、善、美,体验善与恶的较量。孩子们需要童话,我也需要童话。童话能给予我抵御物欲横流的力量,就像清新剂能保持生命不被光阴锈蚀。在童话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黎亮 《民俗研究》2013,(1):71-76
"五四"时期的民间童话研究与西方浪漫主义学者对民间的发现一样,其学术旨趣都在于寻找民族精神的源泉与现代意义上的新人新文化。西方通过民间性的建构与民间童话的改写而形成了作为现代性核心的个性话语;周作人、赵景深等则更为相信民间想象的自由真实性与艺术价值,因此在童话编写方面主张忠实记录的原则,并将童话纳入"人的文学"与"儿童的文学",以期促成"个性的文学"与"完成的个人"。  相似文献   

13.
小川未明(1882—1961),日本的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他执著于童话创作,一生写下童话作品 780篇,仅《童话全集》就多达12卷。他曾以一册《红蜡烛和人鱼》令日本文学界对童话刮目相看。他那流溢着浪漫主义气息的童话作品,感染、陶冶了一代又一代日本儿童的心,西方人称他为“日本的安徒生”,小川未明当之无愧。 小川未明的气质属于抒情性的。他怀着一颗童心创作童话。他认为童话创作很适合于自己,他说:“我自己总想做个孩子。即或不能当个孩子,也要总像孩子那样怀有美好的感情和美妙的幻想。” 孩子的心是一个妙不可…  相似文献   

14.
德裔美国民俗学家杰克·齐普斯延续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在社会政治语境下对童话进行批判性研究,做出了一系列独到而有益的探索。他在总结19世纪末西方童话类型的社会制度化功能与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对迪士尼个人、公司的成长及其将童话最初版本向动画片改写过程的社会—政治—文化分析,肯定了迪士尼在文化革新与复兴方面具有一定的使命担当,但同时也对迪士尼童话作品在不同的社会运用中所折射出来的民粹主义、清教主义、精英主义和消费主义等美国意识形态作出深刻反思。作者认为童话具有深刻的社会功能,绝不仅仅只是心理补偿,童话故事所投射的世界揭示了当下社会中真理与谬误的鸿沟。  相似文献   

15.
小田 《史学月刊》2006,(10):73-82
清末民国时代的丰子恺,以艺术的视角观照儿童生活的琐屑与微末,发现:与成人世界不同,生活于特定社群中的儿童,熨贴着亲属和邻里关系,少受自然的支配和社会习惯的束缚,由其本真的生活激活出无限的创造性,而伴随着初始社会化而来的异化生活终结了儿童的本真,同时也斫丧了他们的创造力。透过往昔儿童生活场景,可以依稀发现一个历史时段儿童的生活方式、区域特色、时代特征以及演变痕迹。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热爱童话的孩子。小时候最常看的书就是《安徒生童话》与《格林童话》。我迷恋美人鱼公主居住的温存的、碧蓝的海洋;我迷恋那个“12点钟声一响,一切将恢复成原样”的奇幻预言;我迷恋爱丽斯和她梦一样的奇遇;我迷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之间单纯、细腻的感情。童话,让我芬芳,让我灿烂,让我飞扬。在童话的世界里,我找到了爱与团结,我找到了人世间的一切美好。然而现在灰姑娘遗失了玻璃鞋,小王子没有找到他的那一朵玫瑰。幸福是一朵花开的时间,一觉醒来,浮生已百年。  相似文献   

17.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到:“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他们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本文以纸杯探索系列活动为例,谈谈废旧物品在幼儿教育中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杭钰 《南京史志》2024,(2):62-63
<正>在由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森林中,自然教育如同一股股清澈的溪流,滋润着幼儿园教育的土壤。城市幼儿园自然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它要求我们在“自然、自在、自得”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探索和实践一种新的管理与教学平衡。这是一次尊重儿童本能探索欲望、激发教师创新潜能,并且融合城市特色的教育实践,旨在“看见”每一位参与者的独特价值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黄向 《人文地理》2020,35(6):9-17,75
自然可以对儿童身心、认同和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儿童与自然的关系的地理学研究成果在2015年后呈爆发式增长态势。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话题:有关儿童与自然接触的研究,包括如何让普通的儿童和有特殊照顾需要的儿童更好的接触自然,以及影响儿童与自然接触的社会文化因素;儿童自然认知的研究,包括儿童的自然意象、校园自然和户外自然作为教育空间的相关研究;儿童自然情感的研究,包括儿童的自然体验、儿童与自然及中介的关系,自然对儿童情感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本文呼吁学界能更多关注中国情境下儿童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璋 《神州》2012,(9):53-54
被誉为“法兰西玫瑰”的《小王子》是一本世界著名的哲理童话,更是一部寓意生命的寓言。作为一部长盛不衰的童话故事,究其原由。除了它的象征意味和成人的童话一经之外,最耐人寻味的是作品贯穿始终的生命哲学,尤其是对爱的哲学的关照,处处体现了作者在叙述中体现爱的哲学,升华爱的哲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