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亲问题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重要主题。《孝经》、《孝论》分别是儒佛孝亲观系统形成的标志,从两者的比较中可见儒佛孝道观的融合与区别。  相似文献   

2.
孝亲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石之一。在敦煌佛教文献中,就含有大量的有关孝亲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宣扬父母的养育之恩、宣扬孝子的孝行、对不孝子行为的鞭挞等三个方面。敦煌佛教文献中的孝亲观念是敦煌地区儒释交融的结果,并且与儒家所提倡的孝亲思想在目的、对象、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思想虽不以孝道而著名,但其从"性恶"的人性基础出发,把孝道思想纳入"礼"的道德范畴和"法"的制度范畴,形成了以礼法论为核心的孝道思想体系,这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古代中国维持家族式宗法社会正常运转的绝对需要。丧葬行为是儒家孝道思想形成的前提,孝道则是丧葬思想产生的理论根据。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正在强烈地呼吁着孝道的回归,这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墨家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代表下层民众利益的学派,也是论"孝"最多的学派。但是墨家的孝道与儒家的孝道截然不同,这是因为,墨家学派的指导思想是"兼爱"。  相似文献   

6.
两晋时期标榜以孝治天下,大力提倡孝道,因此,在对汉魏以来的丧葬礼制进行改革完善的同时,两晋王朝又通过州郡中正主持清议,着重从丧礼的实践方面来维护孝道,并将违犯丧制、有悖孝道、居丧违礼作为清议的主要对象。与汉魏清议相比,两晋清议已经演变成颇具威力的道德惩罚手段,并从丧礼的实践层面,成为切实维护名教之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先施公司创办者马应彪是一名虔诚笃信的基督教徒,并积极参与基督教社会实践。他个人的基督教实践活动非常丰富,包括参与教会自立运动、提倡信徒孝道及开办各类公共事业等,彰显了基督教精神伦理对其思想与行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以孝治天下",在统治者大力提倡与表彰下,历朝历代的孝子孝行层出不穷。唐代开始出现一种极端的尽孝行为——割股疗亲,随着两宋"存天理,灭人欲"观念的深入,这种行为更加普遍。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孝治氛围的浓厚和专制统治的加强,在统治者两相矛盾和反复不定的态度中,割股挖肝救父母的现象愈加盛行,明清时期的孝道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愚昧化。  相似文献   

9.
孝道是中国人自古到今最为看重的人性品行,俗云"百善孝为先",还有"以孝治天下"等等,都说明中国孝文化在传统社会的高度和深度。然而随着近百年来的西方文化进入,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节奏,以及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等国策的执行,传统孝道越来越遭受到解构和离弃,特别是现今社会90后等新生代,对于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和认识都是很不充分的,由此亦引发诸多伦理问题。因此,从教育角度特别是小学教育抓起,这对于传统孝道的继承、弘扬是极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虽然宇文氏统治的西周、北周时期大力提倡《周礼》,倡导孝道,但由于处于战事频仍之时,统治者又不允许文武大臣为父母亲人依礼制服丧,而是权变从事,由此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恶果。  相似文献   

11.
试论敦煌佛教歌辞中儒释思想的调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鹏 《敦煌学辑刊》2005,2555(3):146-154
儒家的思想文化观念很早就已在敦煌地区扎根传播,形成了忠君孝亲的道德人伦观念。特别是作为儒家基本道德伦理观的“孝亲”观念,在古代敦煌得到了特别的提倡和发扬。佛教传入之后,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发生密切交融。从敦煌佛教歌辞可以看出,佛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契合之处,对共同的伦理内容给予强调和突出,并注意积极吸收儒家的思想观念,从而缩短了两种文化的差距,使佛教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其结果一方面是佛教经义中融进不少儒家思想,出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儒学化,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观念大量融入中土文化,大大丰富发展了中土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固有内容,并最终成为中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切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准则,传统的孝道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功能,其中不仅包含了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还为道德教育提供科学的方法,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加强对孝道文化的理论认识、把孝道文化和高校德育有机结合、培养孝道情感,坚定孝道实践意志、创新孝道实践载体等方面着手,从而近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3.
<正>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学说明确地提出了孝道理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于是儒家的孝道思想也就随之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之一。汉代统治者通过尊高年、举孝廉、"使天下诵《孝经》"[1]等多项措施大力倡导孝道,使两汉时期重  相似文献   

14.
孝道是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独有之宝贵文化。《诗经.小雅.蓼莪》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先民“孝”的真情实感,读之即引发对中华几千年孝道观念的思考,并与西方孝道思想进行对比,以此探索儒家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15.
孙宝庆  王毅  李菁  陆红  王振良 《神州》2014,(11):261-261
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传统孝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弘扬传统孝道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塑造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     
<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语),是中国先贤古训。以尊老、敬老、养老为中心的"孝道",是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为亚洲人民所普遍遵奉,并在世界上影响广泛。2014年9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与湖北孝感市政协联合举办"重阳与孝道文化国际论坛暨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十五次学术会议",学者来自英、法、德、俄、西和亚洲诸国总计18个国家和地区,提交论文近百篇,特选有代表性的论文7篇组成本专栏。萧放《孝文化的历史传统与当代意义》一文,对孝道文化的历史传承、近现代传承危机等予以  相似文献   

17.
何念 《上海地方志》2023,(4):31-38+95
明朝政府提倡“以孝治天下”,在官方引导和贵州儒学的兴盛下造就了明代贵州社会孝亲敬老之风。明代贵州方志中有大量孝行记载,不仅有男性还有女性,其孝行充分体现在病床前尽孝、割股疗亲、舍身救亲等多个方面。明代贵州孝行特点有:多为照顾生病父母、女孝多表现为奉养公婆、孝行多受表彰等。明代贵州孝行促进了贵州重孝风气的形成,但也使得愚孝行为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8.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所有美德的教化中处于核心和根本的地位。然而,在历史上传统孝道曾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们孝道观念淡化、人情冷漠、虐待老人、不养老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当前传统孝道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当前我们必须辨证分析价值,对其进行积极地扬弃。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这一社会的细胞、伦理实体的内容之一,其伦理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本文从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入手,介绍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基本内涵,论述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绢本水墨长卷《孝经图》,被公认为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作品。其中,与《孝经·纪孝行章》文字相对应的第七幅画面,所绘内容被学界认定为"老莱子娱亲"。本文结合考古发现材料,对此提出不同的见解:所谓"老莱子"形象实际应是身着袍服、头戴胡帽的舞蹈孩童,整个画面表现的是子孙两辈孝亲、娱亲的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