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觚     
三代青铜觚一开始是作为饮酒器出现的,大约到二里冈期,觚的功能演变为主要用于祭祀和陪葬的礼器。秦汉以来随着青铜时代的结束而一度沉寂,至宋因金石学的兴盛被世人竞相收藏、研究。几乎同时,它又逐渐成为了陈设品或插花器,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明末清初,又走入了另一个古物吉祥世界。觚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在不断地变化。  相似文献   

2.
吴宁 《东方收藏》2020,(5):34-36
觚为古代酒器。新石器时代为陶觚,商周时期流行青铜觚。瓷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多为仿青铜器造型的陈设器。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觚,基本上保留了青铜觚的造型,侈口、细腰、小腹、长身。明清时期,除景德镇窑有烧制外,龙泉窑、德化窑等也有烧造。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3.
朱军 《文物世界》2002,(4):38-42
觚,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化遗址即有陶制品出土,其用途为酒器。夏商较流行,西周后逐渐减少。部分器型仿青铜礼器,多用作陪葬冥器。  相似文献   

4.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铜镀金嵌石五供仅有一套,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但其中的一对花觚伤况严重,缺失大量嵌件。修复前,采用X射线CT扫描仪、激光拉曼、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花觚结构、嵌件材质和粘接材料进行了检测分析。分析表明,花觚以清宫失传“粘蜡胶”为粘接材料,使用的绿色嵌件为绿松石,靛蓝色嵌件是以钴为着色剂、铅为助熔剂的钾钙玻璃。修复时,结合检测结果选用了传统“粘蜡胶”的现代替代品、绿松石和无铅钴蓝玻璃作为修复材料。同时以“精细分区”“先集中-再慢雕”的方式,准确快捷、有序地完成了700余件嵌件的复原补配。本工作可为大型镶嵌类文物修复提供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5.
胡洪琼 《南方文物》2022,(2):220-225
青铜觚、爵是殷墟时期青铜礼器组合的核心,根据觚、爵套数多寡至少可把青铜礼器墓分为五个等级。铜觚、爵配套使用的原因是其在裸礼上两者要相互搭配使用,才能完成祭祀祖先神灵的祭祀活动。晚商时期,青铜觚爵随葬制度对商文化核心区产生影响并被广泛认同,至西周中期,这一制度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6.
7.
孙明 《中原文物》2020,(2):99-106
青铜觚最早出现于二里岗文化时期,盛行于殷墟文化,西周早期逐渐衰退并消失。铜觚圈足上的十字形镂孔与铸造过程中采用的泥芯撑有关,金属芯撑技术的使用开始于二里岗文化时期,殷墟文化时期金属芯撑的使用逐渐规范化。圈足上的镂空纹饰是商周时期铜器装饰手法的一种,圈足下端的条状缺口可能是铸造过程中用来定位的,但不能排除是装饰或者铜器的拥有者因某种特殊的文化习俗或使用需求而让铸造工匠刻意为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在14世纪的欧洲,大西洋、地中海上经常漂荡着一些孤零零的船只。当你靠近它会发现,船上的人全身发黑,已在睡梦中死去。这是死神在狂舞。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晚明名士米万钟订造的瓷器为研究对象,结合窑址调查、园林遗迹、书画史料等,解读米氏订造瓷的工艺特征、设计理念,追溯其订造使用功能,考证其订造时间、订造途径,从而还原米氏订造瓷与其园林营造之间的时空对应关系。本文尝试从瓷器这一生活器用的角度探讨名士米万钟的个性情操、宗教信仰及其造园思想,并认为米家书画船和佛教信仰是米氏园林营造中的两个主题,其本人极具个性魅力,是晚明奇趣品味风尚的领导者。米氏订造瓷既为米氏园林营造而产生,同时在陶瓷史上亦具有重要意义,代表了明末清初景德镇制瓷业的新风尚。  相似文献   

10.
包袱瓶是清人的首创,又名袱系纹瓶、布袋瓶。它创烧于清康熙年间,流行于乾隆和嘉庆时期。其器型通常是在瓶身肩部,装饰一条凸雕的包袱带或束带,再于瓶肩围过来,在中间自然地打个蝴蝶结。而器身饰凸雕的包袱纹褶皱清晰,造型独具特色、颇有创意。且施釉肥厚,釉彩艳丽,褶皱起伏明显、自然,增添了器物的雍容华贵之感。此外"包袱"与"包福"谐音,寓意幸福吉祥。又因其器型独特,纹饰优美,令其不仅受当朝统治者的喜爱,成为宫廷皇家常见的御用之物,更成为了后世争相仿制的精品。  相似文献   

11.
戚孟勇 《神州》2012,(15):71-71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朝代之一,汉代的能工巧匠们创造了中国艺术史的“叙事性”绘画风格,留下大量的“画像石”成为后人研究其社会、经济和艺术的重要物证。本文就《〈金石萃编〉卷二十中所见中国艺术史方法论》一文作者所提及的汉代画像石的图像功能进行了考证,并对建立中国艺术史研究体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战后中日关系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无国交阶段、暖春期阶段、发展与矛盾并存阶段,分别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和日本天皇互访为界点。三个阶段又可划分为若干个时期,且每个阶段下中日关系的发展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总之,只有依靠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中日关系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的军事防御体系因防御目标的变化而调整,西藏的军事部署与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邻近地区的治理密切相关。清代西藏军事地理格局的变化,既反映在各时期军事防御体系、后勤保障体系总体格局的变动上,又反映在特定时期局部地区发生的调整变化上。  相似文献   

14.
吴菊芳 《神州》2013,(20):246-246
紫砂壶品种的分类一般分为光货、花货、方货与筋瓤货四类,其工艺各有特色,这里主要结合笔者的工艺实践,谈谈花货的设计与制作。花货的称谓,有宜兴独特的地方特色,其实这个“货”即解作“类”,所以花货也称作“花货类”。紫砂壶的花货类产品,大多取自于自然生活环境,在造型和装饰上以动植物为原型,以写实或夸张的手法,取松树、竹子、梅花、藤蔓、瓜果、虫草鱼兽等精巧构思,经取舍适当、堆雕捏塑,作品追求写实逼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自然朴实纯真的美感,且能做到雅俗共赏。历史上擅长制花货壶的人很多,有陈鸣远、俞国良、邵大亨、冯桂林等,当代也有裴石民、朱可心、蒋蓉、周桂珍、谢曼伦诸名人。风格各异,与其他紫砂壶类相比,喜欢花货壶的消费者比较多。花货壶的设计与构思,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实际上这种活动是生活中对美的情趣的审慎选择和接收,抒发着创作者平静的心态和追求的浓郁乡情,也是对自然界相当一部分动植物寓意的借鉴和情感的延伸,往往一件作品更起着以物蕴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紫砂壶品种的分类一般分为光货、花货、方货与筋瓤货四类,其工艺各有特色,这里主要结合笔者的工艺实践,谈谈花货的设计与制作。花货的称谓,有宜兴独特的地方特色,其实这个“货”即解作“类”,所以花货也称作“花货类”。紫砂壶的花货类产品,大多取自于自然生活环境,在造型和装饰上以动植物为原型,以写实或夸张的手法,取松树、竹子、梅花、藤蔓、瓜果、虫草鱼兽等精巧构思,经取舍适当、堆雕捏塑,作品追求写实逼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自然朴实纯真的美感,且能做到雅俗共赏。历史上擅长制花货壶的人很多,有陈鸣远、俞国良、邵大亨、冯桂林等,当代也有裴石民、朱可心、蒋蓉、周桂珍、谢曼伦诸名人。风格各异,与其他紫砂壶类相比,喜欢花货壶的消费者比较多。花货壶的设计与构思,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实际上这种活动是生活中对美的情趣的审慎选择和接收,抒发着创作者平静的心态和追求的浓郁乡情,也是对自然界相当一部分动植物寓意的借鉴和情感的延伸,往往一件作品更起着以物蕴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亚婷 《区域治理》2022,(12):225-228
精美的刺绣工艺能够让服饰变得有灵魂且有内涵.花腰服饰是彝族尼苏支系的民族传统服饰,因其妇女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所以被称之为"花腰彝族".随着时代的发展,花腰彝族的刺绣功能和图案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文对彝族花腰刺绣纹样的艺术特征及工艺作深入分析,重点探讨其审美特征中的差异化表现,以此希望推动彝族花腰刺绣纹样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7.
吴漫 《沧桑》2008,(4):23-24
清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封建化程度较高。期间,虽然个别统治者重视整顿吏治,但终清一代,腐败顽疾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并表现出阶段性、集团性、广泛性、顽固性等鲜明特点,最终成为清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崔莹 《环球人物》2020,(5):113-115
粉的、黄的、白的、紫的……姹紫嫣红,纤细的茎托着圆圆的花朵,花瓣层层叠叠,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很乖的小朋友列队站好。花毛茛,也叫芹菜花、波斯毛茛,在中国,它还被称为洋牡丹。但我觉得它虽美艳,却内敛拘谨,不太像华贵张扬的牡丹。  相似文献   

19.
宁明花山岩画病害受环境因素的作用明显,风化类型复杂多样,有化学风化、物理风化和生物风化。物理风化的主要原因是日光直接照射岩画立壁、高湿度环境下水分的凝结与蒸发等。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是溶蚀产物在岩画表面富集形成各种岩溶形态,其中水在化学风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花山岩画能够产生风化作用的生物因素有高等植物、地衣、苔藓、微生物四类,但生物风化短时间内不会对岩画构成直接危害,不是目前保护岩画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花山岩画所处特殊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治理花山岩画风化病害的难度大,应采取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付琼 《黑龙江史志》2013,(21):43-44
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争取民心,往往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进行救济,而养济院制度就是这种社会救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统治者在治国安邦的过程中总结吸取了前代抚恤孤老废疾之人的经验教训,从而使养济院制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清代养济院从恢复重建到蓬勃发展再到衰败毁坏的三个阶段进行具体考察,评估其利弊,使读者全面的了解清代的养济院制度,不仅为读者清晰的呈现了清代国家社会救济的主张与实践,更为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福利和救助事业提供了一些借鉴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