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差不多与亚历山大帝国的锐骑——所向披靡、名噪一时的马其顿骑兵横行欧亚同时,在帕米尔高原这架自然天屏的另一侧,中华古国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上也驰骋着一种新的兵力——“轻车锐骑”.这种兵力的出现虽然并没有改变战争主体仍为步兵的步战性质,却大大改变了步战的机动能力,为战争机器增添了十倍的活力,使战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军事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先秦骑兵的诞生及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骑兵以其高度的机动性和攻击性在中外战争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骑兵出现,大大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不仅加速了战争的进程,扩大了战场的范围,而且使以往的战略、战术以及后勤保障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从世界范围看,“骑兵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是各国军队的主要兵种。  相似文献   

3.
马其顿帝国主义中的希腊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时代,马其顿帝国主义构成了希腊认同①建构环境中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它使希腊人大体分成了亲马其顿派和反马其顿派。反马其顿派否认马其顿王室所宣称的希腊身份,亲马其顿派则捍卫之。马其顿王室具有希腊和马其顿双重族群认同。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普遍认为彼此是不同的族群。只有反马其顿派才将马其顿人明确地称为"蛮族人",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通常都宁愿采取"希腊人-马其顿人-蛮族人"三分法。希腊认同与马其顿认同是可以被调和来共同面对"蛮族人"的,而且希腊认同经常被强调。但马其顿认同对于马其顿王室和民众都具有更实际的意义。双重认同使马其顿国王既可以利用马其顿认同去对抗希腊人,也可以利用希腊认同来抑制马其顿人。在马其顿帝国主义的环境中,希腊认同表现出了灵活性、可变性和可穿透性,其建构是被来自多方面的多种话语操纵着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秦汉骑兵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骑兵产生于战国,秦汉时期逐渐成熟,由战术配合作战转变为以主力面目出现的战略骑兵,将传统的战车挤出战争舞台,达到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由于文献缺载,关于秦汉骑兵的许多方面尚很模糊。本文意在结合考古发现,将其武器装备、兵源征集和战术编制等情况予以勾勒,不当之处尚祈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正一、重装骑兵驰骋沙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骑兵发展史上继两汉骑兵兴盛之后的又一个大繁荣阶段。这主要表现为骑兵始终是中原地区军队中的第一主力,骑战成为当时战争中的主要作战样式,重甲骑兵的建设与运用进入全面发展时期,马蹬的发展与使用使骑兵的战术动作更为娴熟多样,战斗力得以更好地发挥,等等。  相似文献   

6.
在汉末、三国割据战争中,战马和骑兵兵员、将领呈现出从草原向中原、从中原向江南的流动。三国政权都面临着北来骑兵人才层与当地政治、社会的整合问题,并发展出不同的应对方式。这使得三国政权的骑兵运用策略、水准出现明显差异。蜀汉缺乏骑兵人才;东吴统帅擅长运用骑兵,但受制於战马不足;魏晋政权的骑兵运用能力则呈由强而弱的变化过程。三国割据战争和骑兵人才流动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内迁,影响及於西晋的崩溃和之後漫长的南北分裂局面。  相似文献   

7.
近日。一部以甘南独立骑兵连为创作原型的电视尉《最后的骑兵》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骑兵这个古老的兵种从春秋战国时起。就在我国军事战争史上留下过无数辉煌篇章。然而,面对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军事战争。骑兵的存在与否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焦点。在电视剧《最后的骑兵》中。主人公常问天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我军作为一支高科技的大军。如果没有骑兵将会成为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此话虽说不乏偏激成分。甚至会让人忍俊不禁。但却反映出了“最后的骑兵”对于骑兵这一古老兵种的无限热爱。为拍摄《最后的骑兵》。导演宁海强、编尉雷献以及骑兵连连长常问天的扮演者赵君,曾在甘南独立骑兵连体验生活20多天,他们在骑兵连与官兵同吃同住。给官兵们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电视尉《最后的骑兵》播出后,很多观众从该尉中看出了甘南独立骑兵连的“影子”。这些观众在观看之余不禁发问:如今。骑兵是怎样生活的。真实的骑兵是不是电视里演的那样?  相似文献   

8.
骑兵建设推动养马业的发展--战马马源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马是有条件的:它应当是乘用型的、适龄的骟马.战马质量关系到骑兵安全乃至战争胜负,战马数量和质量制约军政势力的消涨.在军事活动中战马的损耗量特大,要想保持强大的骑兵力量,必须随时补充战马.为此,人们努力拓宽战马马源,但从根本上解决马源问题,还在于发展养马业.骑兵建设从多方面推动养马业发展,这是骑兵史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被视为有关亚历山大远征最可靠的史料。作者在书中力图真实记述亚历山大远征的过程,表现出自觉的求真意识。另一方面,这部著作也有明显的古为今用的目的,即通过再现亚历山大的活动、赞美亚历山大的功绩和美德,为当时的元首乃至后世提供行事指南和道德借鉴。为实现道德训诫的功能,阿里安难免对亚历山大有一些文学性的塑造和溢美,这一点也体现出罗马帝国中期史学与传记结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骑兵自战国产生以来,伴随着战争的发展,武器装备也在不断改进。本文通过近年来出土的战国至南北朝时期的骑兵俑,结合原始文献,对这一时期骑兵兵器的变革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亚历山大是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他统治期间,对以波斯为主的东方世界发动了为期十年的战争,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亚历山大的东征虽然给东方人民带来战争和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亚历山大帝国虽然昙花一现,但帝国的建立和东方化政策为东西方文化的横向互动建立起广阔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秦汉骑兵起源及其发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秦汉骑兵的问题,过去由于缺乏文献和考古资料,一直是学术研究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由于出土了一批这方面的考古资料,为人们研讨秦汉骑兵问题提供了条件。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大量考古发掘的成果,对秦汉骑兵的起源、发展、装备特点、战术应用等各种状况,进行了多侧面、全方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李长林 《世界历史》2007,(5):120-127
在世界古代史中,从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帝国,至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消灭托勒密王国300年间,自地中海到中亚的广袤疆域,经历了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Age).  相似文献   

14.
马其顿问题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878年《圣斯特凡诺条约》对马其顿命运做出的初始安排。在该条约签订后的1/4世纪里,巴尔干主要国家保加利亚、希腊和塞尔维亚通过多种途径,对马其顿地区提出各自的主权声索。上述三国对马其顿地区的激烈争夺,加上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共同促进了马其顿民族主义的觉醒。在宣传民族主义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马其顿革命组织利用巴尔干国家谋求区域霸权的机会,频繁地发动武装起义,最终迫使长期以来置身事外的欧洲列强的态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1903年奥俄"维也纳计划"出台,马其顿问题正式升级为一个全欧洲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汪朝光 《民国档案》2005,(1):97-105
国民党在战后国共内战中的失利.有诸多政治、经济、外交与社会层面之因素,但直接的原因仍应为其军事失利。本文以全面内战初期国民党之军事战略战术为中心,从战争爆发时的国共力量对比、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军事战略和战术等方面,对国民党军事失利之原因作初步之考查与辨析,期使我们对国民党在内战中失利之缘由有更进一步之体认。在战争的实际进程中,谁胜谁负并不在于谁不犯错误,而往往在于谁的错误犯得更少,谁改正自己的错误更迅捷。当我们论及国民党军从战略到战术,从指挥到作战,从前方到后方,屡屡犯着同样的错误而不知或不能改正时,我们实际上已经可以判断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者究属何方。  相似文献   

16.
1206年,蒙古各部落在斡难河河源召开帝国成立大会,铁木真被正式推选为大汗(皇帝),尊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南征北战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将冷兵器时代的骑兵战术推进至鼎盛时期,他创造了以“大鱼鳞”为代表的骑兵战斗队形和我国军事史上第一支专业炮兵部队。《元史·太祖本记》盛赞成吉思汗的战略战术:“  相似文献   

17.
齐光 《历史地理研究》2023,(4):125-132+151
通过分析清代蒙古阿拉善和硕特旗于1829年颁布的十条有关大型军事围猎的蒙古文律令,翔实阐明该旗军队进行围猎的时代背景、具体形式、主要环节、注意事项、借鉴由来等,进可探讨清代的军事围猎、骑兵作战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部律令,揭示的不只是军事围猎这一具体事务,因参加围猎的俱是蒙古骑兵,所以从背后的骑兵运用体制,更能了解清代军事战略战术的一些发展脉络。且因军事围猎,与近现代装甲师团的包围歼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故在研究中外军事史、战争史方面亦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最后的骑兵     
《南方人物周刊》2014,(4):52-54
今年是马年,尽管战争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传统的骑兵也并未完全退出军事舞台.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按"由北向南"的既定攻击战略,开始从战争的始发地——河北省北部出发沿平汉线、津浦线向南进攻。日军在攻击过程中,实施"钳形攻势""多路迂回"等战术,一路击败中国守军的抵抗,数日攻占平津,短时期内攻占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在战术上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但日军在战术上取胜的同时,却没能实现"迫使中国投降"的战略目的,中国军队虽然节节失利,但却保存了有生力量,实现了弱国抵御强国的持久抗战的战略目的。因此,1937年河北抗日战场战局的总体特点为"日军胜而不赢(赢得战争),中国军队败而不输(输掉战争)",这种开局特点对决定中日两国命运的这场战争的走向乃至最终结局均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在人类使用弓箭的历史中,有一种特殊的射箭方式为大家所熟知,这就是骑射。马可以说是上天赐给人类的忠实伙伴。自从有了马的帮助,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长足发展,在军事方面尤显突出。有了马的加入,军队的机动性、运输能力、攻击力乃至战术丰富性都得到了极大提升。而作为骑兵战斗的技能之一,骑射也应运而生。古代东西方同样发展出骑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