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吏治,向来是国家盛衰治乱的关键。我国史学界对康熙一生业绩,倾向于肯定,而对其吏治则多有批评。不必否认,康熙朝吏治问题较多,但观其总体,应予肯定部分仍占主导地位。其有关吏治思想和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2.
正清代的吏治恰如由天堂和地狱组合而成的一份套餐,既给有清一代的吏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弊端,但清廷不得不承受这双重的效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痛并快乐着"!  相似文献   

3.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不难看出,历朝历代对于高级官吏的治理向来都是比较重要也是比较困难的。乾隆朝六十年堪称有清一代立法惩贪最为严厉,也是最有建树的一段时期。研究乾隆朝对高官腐败的惩治,对于了解清代吏治的全貌,总结其吏治得失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明朝的灭亡与其“官方隳裂,吏治窳敝”分不开。清朝前期统治者深知这个教训,都在不同程度上整顿过吏治。其中,事功最显、影响最大的,是清世宗对吏治的整顿。 乾嘉时史学家章学诚说:“我宪皇帝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时势然  相似文献   

5.
平台初期,清廷因台湾新纳版图,尚注重挑选贤良之士任台,台湾吏治状况较佳。但康熙末年特别是乾隆以后,历经嘉庆、道光变乱时起,全国各地吏治皆日趋糜烂,台湾孤悬海外,吏治败坏状况尤其严重。乾隆年间台湾贪污现象极为普遍,知府孙景燧、台防同知刘享基、台湾县知县程峻、署诸罗县事董启延、署诸罗县事唐镒等等尤为声名狼籍。道光年间,台湾道徐宗干在致友人信中亦说:“各省吏治之坏,至闽而极;闽中吏治之坏,至台湾而极。”  相似文献   

6.
慈禧太后在垂帘听政初期,忧虑官场腐败给清王朝统治带来的危机,对吏治进行了大力整饬,采取了鼓励大臣谏言、处置贪官污吏、严格考核官吏等系列举措,一度整肃了纲纪。慈禧太后整饬吏治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持王朝统治,保住个人权力,这就导致出现名实不符的异化现象,使吏治整饬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7.
陈名实 《福建史志》2001,(5):23-24,29
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思想武器,用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辛亥革命后成立的民国政府,对封建时代的腐败吏治进行改革,效仿资本主义国家的吏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8.
官僚政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是通过层层叠叠的各级官僚机构、不同层次的官员,利用各种手段,来实现其对黎民百姓的统治和管理,即当时的所谓“吏治”。他们在长期的统治实践中,也深切体会到吏治的好坏,与社稷的安危密切相关,尤其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官逼民反”,使某些封建统治者更有所警觉。因此,某些有作为的皇帝总是企图从整顿吏治着手,要求各级官吏“矢忠矢公,清廉勤政,各尽职守”,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当时的封建王朝也曾颁布过种种严刑峻法,规章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奖廉惩贪。清初的几位比…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上看,治国有三个核心内容:任人、信赏、必罚,其实就是讲的吏治问题,吏治在历史上便是评价一个君主是否有作为,是否能够治理好国家的重要标准。治吏之重在于考课——把握绩效评估的关键,可以说每个朝代的治吏之道都是重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本文尝试以明朝考成制度为例探索中国古代职官考课制度的沿革及其现代启示的内在规律性,从而发掘对当今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明朝官员的奏疏中,多有建议"民生"的内容,常使用"国计民生"一词,还以"吏治民生"讨论问题,反映出"民生"问题具有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性质。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以使民生顺遂为归宿,这一观念渗透到国家统治的模式当中,成为君德、官箴的要求。民生与国计一体两面,国家与社会为紧密相连的互动关系。吏治与民生的关系要求官员当官为民、造福一方。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动荡与乡约格局的畸变“乡约”做为一种区域性的基层教化组织形式,历来均以儒教的精神感化为其运作的核心功能。“乡约”制度形成之初,基本遵循蓝田吕氏兄弟制订的约文“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有善则书于籍,有过或违约者亦书之”。多少带有民众自发聚合的契约性质,一些地方绅士也往往以“乡约”的纯粹教化精神做为区别于世俗吏治的主要标帜。清初,一些上层统治者开始以宣讲圣谕的形式强行介入“乡约”的传统组织,使其正式转型为吏治的附属机构,乡约的纯粹教化功能发生了畸变。“乡约”性质的转变固然与“吏治”原则对基层乡  相似文献   

12.
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与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在简文编连方面存在互相发明的地方。本文据《为吏治官及黔首》简八五将《为吏之道》的简序调整为41+44+45+42+43+46。并据《为吏之道》将《为吏治官及黔首》最后三枚简的排序论定为87+85+86。  相似文献   

13.
李懋君 《沧桑》2012,(2):30-32
朱元璋在明初实行的重典治吏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各种因素综合决定的结果,对于澄清明初吏治和稳定明初社会秩序起到了很大作用,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与直隶吏治述论成晓军19世纪60年代的直隶社会,由于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捻军战争的冲击,呈现出一派封建末世衰败景象:吏治腐败,法纪荡然;军纪涣散,武备废弛;灾荒频仍,民生凋敝;秩序混乱,阶级矛盾突出。为了确保畿辅重地的突出地位,清政府于186...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30年代末,清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禁烟运动。林则徐在广州一举收缴英美走私鸦片230多万斤,广东内地及其余各省也收缴鸦片190多万两。当时,走私者震慑,吸食者畏刑,禁烟运动一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清政府在禁烟运动中大力整饬吏治,严厉查处官吏兵役中的违禁和失职行为,从而排除了阻力,壮大了声势,推动了运动的深入开展。过去,史学界议论较多的是清政府的吏治腐败,对其整饬吏治的经过却极少涉及。本文试就此作一概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乾隆年间,云南吏治日渐腐败,在30年的时间中先后发生数起封疆大吏贪腐案,对云南社会和边疆稳定造成了深远影响。文章对乾隆朝相关案件进行考述,并探讨了云南疆臣贪腐案的特点,揭示乾隆朝云南地区贪腐案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希望有助于加强对乾隆朝云南吏治发展变化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地方绅民为离任的地方官员筹资兴建去思碑、德政碑,是唐宋就有的一种现象,由于其常常存在着沽名钓誉、名实不副的弊端而一直被禁止。清承前制,亦明令禁止官员立碑,但皇帝特别是康熙帝对官员立碑之事并非一味反对,故禁律效力不彰,形同虚设。乾隆朝,吏治废弛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敝风陋习引起了乾隆帝的警觉,为整顿吏治,乾隆帝对官场相沿成风的陋习进行了全国性的清理和查禁,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乾隆末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扑毁"去思德政碑"行动。在乾隆帝的督促下,各地督抚用一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这一专项行动,此后十年则是循例奏闻。此次行动各地共扑毁此类碑匾一万五千余块,表面上看成绩显著,维护了皇权专制,但并没有真正扭转清朝日益腐败的吏治。  相似文献   

18.
《沧桑》1993,(2)
武则天,山西文水人。她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唯一女皇,从公元656年受高宗委托“决百司奏事”到公元683年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从公元690年正式登基做女皇到公元705年驾崩,其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近半个世纪。她之所以能成功地驾驭时势,其用人之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吏治问题是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并潜心研究的一个问题,吏治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武则天作为大唐帝国的一代女皇,她曾亲自撰写或委托文人学士撰写了许多论著。主要体现其吏治思想的有《百僚新诫》、《外戚诫》、《臣轨》等书。而现在所能看到的仅有武则天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三月撰写的《臣轨》一部。这部书的目的是“令贡举人习业”(《旧唐书·礼仪制》),以  相似文献   

19.
卢见曾诗文创作、兴教倡学方面所体现的浪漫主义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卢见曾一生不仅勤于吏治,"有吏才","所至皆有殊绩",是个典型的循吏,而且爱才好士,擅长诗文,又是清代有影响的文学家。张殿传曾评价卢见曾之重浚颍州西湖之功,曰:"此记(指卢见曾所作《颍  相似文献   

20.
有金一代,能吏不乏,循吏迭出,百有余年,吏治始终可考,是其官吏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金自开国后,特别是当其成为“专制域中”的北方大国后,统治者比较注意吸取历代王朝的统治经验,“上下皆以吏治为重”,不断加强对各级官吏的考核管理,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时代特点的考课、廉察制度。所谓“升转之格,考察之方,井井然有条不紊,百有余年,才具不乏”。不但对改善、提高国家行政管理效能,维护官吏队伍秩序,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