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锋 《文史春秋》2007,(1):34-37
广州是中国南方反谍、反特的前沿阵地,解放初期散布在这儿的特务多如牛毛,叶剑英作为广州市第一任党政军领导人,自然成了特务们暗杀的主要目标,但在广州隐蔽战线上聚集的是一批久经战火考验的、具有丰富对敌斗争经验的指战员们,他们与敌特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受毛泽东重托接管广  相似文献   

2.
中美合作所的本来面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蜀 《炎黄春秋》2002,(10):56-60
抗日战争中的1943年4月15日,在陪都重庆近郊歌乐山下的磁器口缫丝厂杨家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乡下办事处大礼堂里,举行了一次由中美两国官员出席的签字仪式。中方有外交部长宋子文的代表、常务次长胡世泽,军统局副局长戴笠;美方有海军部长诺克斯,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美国《生活》杂志老板鲁思,海军部情报署代表迈尔斯——即旧译已为人们熟知的梅乐斯。  相似文献   

3.
当年夜入北平市长何思源家中,投置炸弹的军统特务段云鹏,解放后又潜回北京,阴谋策划暗杀中共领导人的罪恶活动。为捕获这名极为狡猾的职业杀手,我公安机关布下天罗地网,终将这个“飞贼”押上了历史审判台。  相似文献   

4.
1950年3月的一天,一位约三十六七岁的男子进入了蒋介石父子的别墅。  相似文献   

5.
袁灿兴 《文史月刊》2012,(11):55-61
文学作品中大量关于中美合作所控制集中营的描述,使得人们至今仍然产生错觉,以为中美合作所就是操纵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的黑手,并进行着屠杀进步人士的勾当。历史的真貌却是,中美合作所只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合作创办的一个军事情报合作机构,它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杨飞 《文史博览》2013,(1):26-27
新中国建立伊始,“中美合作所”便被宣传为“美蒋反动罪行”的代表,数十年来,《红岩》、《烈火中永生》等文艺作品更是将其塑造成了臭名昭著的魔窟,至今很多人提起来仍然会咬牙切齿。然而,在台湾和美国,“中美合作所”却是作为著名的抗日典范一直被纪念和颂扬的。那么,“中美合作所”到底是抗日机构,还是反共魔窟呢?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合作所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合作所是抗战时期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背景下建立的一个抗日军事合作机构。但过去由文学影视作品给人造成的印象,似乎是一个美蒋反动派勾结的集中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有人为其正名。但长期宣传形成的影响并未消除;而该机构在抗战中究竟有何作为?各相关文章又语焉不详。本文首先概述中美合作所成立的目的、过程、协定文本和组织机构;其次介绍其重要活动之一——培训敌后游击干部;再次略述各培训机构结业之后组建的中美联合游击队在敌后的抗日活动。最后对中美合作所作出综合具体评价,希望消除误解,还原历史。  相似文献   

8.
9.
五十多年前,中美合作所发生了一副对联案的风波,事由第二期学员不满被骗来受训充当特务引起。上联是:“进缫丝厂如走向阎王府”,下联是:“入中美所像登上鬼门关。”横联是:“休想活命”。此联贴在特  相似文献   

10.
1943年5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与美国海军参谋部情报署合作组织“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进行罪恶的反共反人民勾当.是臭名昭著的镇压人民革命的特务工具。中美合作所成产后。多次举办各种类型的训练班。为军统培训了大批的特务。其中,1944年创办的“华安班”.是军统在福建举办的规模最大的特务培训活动。  相似文献   

11.
12.
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机构制造了惨绝人寰的“11·27”大屠杀事件,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的数百名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之中。杨纯亮就是在渣滓洞大屠杀中15名幸存者之一。 杨纯亮又名顺国,别号公达,1915年10月10日出生于贵州省紫云县一个稍有祖业的布依族家庭。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纯亮随母亲离开坡祁迁居紫云城。其母靠手工针线维持生计,节衣缩食,尽力扶持他上学。童年时代艰难生活的磨炼,使他养成了倔强的性格。他不负母望,寒窗苦读,奋发于笔砚之中,在紫云念完小学后又转赴贵阳读书。 …  相似文献   

13.
吴狄 《文史春秋》2002,(11):14-16
50多年前,我还是人民解放军中一名少年军人。鹿寨县全境土匪暴乱、四十八鼻重点剿匪等历史过程,基本上都亲身经历,而且,审讯向天雷的抄本,至今我还保存?现将剿灭向天雷的经过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散木 《文史精华》2006,(9):28-30
何蜀先生的《文艺作品中与历史上的中美合作所》(刊2002年第7期《书屋》)一文,澄清了历史上的一个是非,即所谓“中美合作所”。它不是“白公馆”或“渣滓洞”的同义词,它不过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美两国的一个合作的军事情报机构而已(相似的还曾有过“中苏情报合  相似文献   

15.
《红岩》这长篇小说自1961年问世以后,一直被奉为革命的教科书,且与《红旗谱》、《红日》并称“三红”,列为当代文学的精品,在几代人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此书还引出了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以及其他文艺形式的作品,蔚为大观。但是,日前读到2003年《杂志选刊》第4期上一篇题为《烈士诗篇也能造假?》的文章,其中涉及有关这部作品的两个重要史实,却使我大跌眼镜,心里产生了说不出的滋味。一是关于中美合作所。《红岩》一书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许云峰、成岗、江雪琴、华子良等一批大义凛然的革命者,他们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  相似文献   

16.
赵映林 《文史天地》2014,(12):35-39
正中美合作所的全称是"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中美所。中美合作所于1942年夏开张,1943年4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签署合同,到1946年3月,戴笠飞机失事死于南京牛首山,合同终止,中美合作所结束,共实际存在了3年9个月的时间。那么,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机构?本文尽力综合美国政府、军方公布的档案资料及台湾与大陆两地的材料,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中美合作所。  相似文献   

17.
散木 《文史精华》2003,(7):23-25
何蜀先生的《文艺作品中与历史上的中美合作所》(刊2002年第7期《书屋》)一文澄清了一个历史上的是非,即所谓“中美合作所”——它不是“白公馆”或“渣滓洞”的同义词,它不过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美两国的一个合作的军事情报机构  相似文献   

18.
沈愚  许茵 《民国档案》2002,(3):88-96
以其英缩写SACO闻名于世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中简称“中美合作所”)成立于二次大战期间,由美国军方(主要是美国海军)与中国军事情报机构(即以戴笠为局长的军统)联合操作。中美合作所功罪之争至今仍未见分晓,这清楚地表明,要想客观评说中美各方及双方在二战中的表现以及战时中美之间的关系,是何等之难。中美合作所在战时颇有争议的所作所为以及战后对它的众口不一的评价,使其历史一直深受国共两党之间政治斗争的影响。双方各自为自己的政治目的,利用中美合作所档案,再创其历史。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50,(Z1)
中美合作所是一九四二年五月成立的,全名是‘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在重慶西北郊磁器口,主任是匪特戴笠,副主任是美帝海軍部中校梅樂斯,這個恶跡昭彰的特務組織,完全是美帝蔣匪勾結起來,在中國境内,為了壓制中国人民解放鬥爭,而剝奪屠殺中國人民底自由與生命的特别組織。這個魔窟直徑長達十三華里,縱横凡二十餘華里,包括:渣滓洞、梅園、楊家山、‘造時塲’、  相似文献   

20.
崔万秋(1904~1990)是山东观城人,在聊城、济南读中学。1924年夏,崔高中毕业,决心东渡留学日本。一离国前,崔万秋特赴中西文化集萃处上海,欲呼吸欧美风云,结识贤才英俊。抵大上海后,先拜访中学时期经常通信的戏剧家田汉和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学生杂志》的杨贤江。田汉是创造社成员、左翼健将。杨贤江是早期共产党人,马列宣传家。田汉邀崔寓其家中,并由田汉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