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鹰 《中国西藏》2004,(4):61-64
说到收藏擦擦,对我来说纯属一种偶然,就像我从来没注意过自己是什么时候对摄影痴迷一样,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发展的。如果真要追其根源,无非也是出于对西藏文化的热恋吧!起初我并没有收藏的意识,更没有想作什么擦擦收藏家,只是把它作为画画和摄影之余的一项爱好。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藏品的不断增多,我开始对擦擦越来越着迷,而且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擦擦发烧友,甚  相似文献   

2.
擦擦     
擦擦原来是指模子做出的佛塔,后来衍生出模子做出的佛像。擦擦一词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源于古梵语的译音,二是源于制作擦擦时发出的声音,三是源于藏语的“萨”或“洽”,是泥土的意思,因为制作擦擦的主要材料是泥土。  相似文献   

3.
咸若馆位于故宫外西路慈宁宫花园内,为该园中主体建筑。乾隆三十七年(1772)在东、西稍间的内壁上增设24个挂龛,用于供奉十二套擦擦三百六十佛,共计4320尊。经整理,咸若馆现存擦擦佛4233尊,其中4217尊属于三百六十佛系列,是利用三世章嘉胡图克图·若必多吉编订、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1757年12月20日)最终定型的三百六十佛铜阴佛模制作而成,其余16尊背后无字的擦擦无量寿佛则是清后期的作品。4217尊擦擦佛中目前仅有一套完整的擦擦三百六十佛,其余各套均不全。将这套完整的擦擦三百六十佛与《诸佛菩萨圣像赞》进行比较,两者有354尊佛像完全相同,仅6处存在差别,一致性高达983%。依据中正殿火场残存的《四体文佛名折》等一系列档案,考证其出现差别的原因是《诸佛菩萨圣像赞》和咸若馆供藏擦擦三百六十佛分别是三世章嘉编订三百六十佛过程中的前后两个阶段的作品,前者属于稿本,后者为定本。  相似文献   

4.
吴正森 《东方收藏》2023,(9):130-132
在中国传统工艺中,藏西擦擦和现代玉雕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门类。藏西擦擦是西藏地区的传统雕刻艺术,历史悠久,技术独特;现代玉雕则是在现代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玉雕艺术,注重创新和表现力。传统的藏西擦擦以其精细的刻刀工艺和神秘的寓意而闻名,艺术家们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刀具,将各种动植物和人物形象刻划在各种材质的雕刻品上,通过精湛的技巧和细腻的表现展现出其独特之美。文章通过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深化人们对藏西擦擦与现代玉雕的认识,从而展现艺术的无限创作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擦擦     
擦擦原来是指模子做出的佛塔,后来衍生出模子做出的佛像。擦擦一词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源于古梵语的译音·二是源于制作擦擦时发出的声音,三是源于藏语的“萨”或“洽”,是泥土的意思,因为制作擦擦的主要材料是泥土。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藏西部阿里地区境内为古代古格国的重要文化繁荣地,至今遗留古代佛寺、佛塔较多,遗址出土文物仅在近几十年中才逐一展现世人眼前,其灿烂的佛教艺术如壁画、金铜佛像、擦擦、唐卡等迅速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热门焦点,其独特的佛造像艺术迥异于其他地域而被称之谓“藏西风格”。其中擦擦类出土更是以其品种繁多、地域风格凸显、前后造像风格演变连贯,成为能展现一个区域造像史的风格例证。能以擦擦来佐证一个地域造像风格史的渐变过程,目前仅此一例,殊为难得。  相似文献   

7.
王伟 《丝绸之路》2013,(10):36-37
本文通过对擦擦的起源与发展、制作、分类、表现题材和内容、供奉等方面的论述,对藏传佛教雕塑艺术品擦擦的宗教和艺术内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 收藏“擦擦”,或沉潜在寺庙的废墟,或跋涉在神山圣湖,使我们每次出差,考察又增添了一种着意追求,细心收集的乐趣和奔忙。 “擦擦”,俗称小泥佛。其音是梵语的译用,大意是小型佛像之意。它是用凹型模具脱出来的模制泥造像,大者盈尺,小不足方寸,题材大多为佛,菩萨,度母,天王,金刚,高僧,佛塔等,其形象刻划入微,毫发必爽,是模制泥造的神佛形象系列。 将“擦擦”作为收藏,也许是西藏的一批文化人慧眼独具的发现,也许是对西藏的文化艺术耳熏目染、日积月  相似文献   

9.
擦擦     
擦擦:神性的脱模泥塑 擦擦在藏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藏传佛教传入西藏的时候,这种造像艺术随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大师进藏弘扬佛法而传入藏域,在寺庙里逐渐盛行,慢慢流入民间.  相似文献   

10.
擦擦     
“擦擦”,是梵语的音译,亦称脱模泥塑,是藏传佛教和藏族民间艺术的共同形式。其制作方法是用泥塑手法造型后,用铜、铁、木、陶等制作成印模,在模内填充胶泥,经过挤压、脱模制作而成。“擦擦”常作为佛塔塔肚内的填充圣物,或作为修炼、还愿的功德资粮、或作为虔诚的偶像神灵崇拜物,是藏族雕塑中独树异帜,  相似文献   

11.
正西藏古格艺术越来越被国际藏学界和考古学家所重视,近年来研究成果迭出。以往关注视线主要侧重于古格地区的壁画、唐卡、金铜佛像等,对擦擦图像资料的公布和研究明显不够重视,而擦擦同样是藏传佛教艺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形式之一,始终贯穿藏传  相似文献   

12.
擦擦(tsha tsha)一词源于印度中、北部方言是藏语对梵文的音译,专指模制泥质、陶质佛造像、佛塔及梵文或藏文经咒,是随佛教从印度传至西藏及中原的一种特殊的供佛、礼佛方式。其大小多在手掌拳头之间,制作时先做好佛像或佛塔的模具(目前发现的早期擦擦模具质地有陶质、木质、铁质、铜制,还有极少牛角质和纸浆质)制造好模具后,基本上就地取上略作过滤去其石子杂草和水成泥摔打致密泥中往往和有活佛高僧的骨灰、头发等舍利子  相似文献   

13.
擦擦     
藏品介绍: 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忿怒法相之一,属藏传佛教密宗佛像,有单身、双身、2臂、4臂、18臂、34臂膊等不同的变体。擦擦中大威德金刚虽然常见,但似本藏品这般体量巨大、形象丰满的“高浮雕”擦擦却不多,本藏品做工精细人微,其9头20臂膊18脚,每只手上的法器以及最外层的明妃“罗浪杂娃”形象都生动可辨。材质上也属上乘,虽未经烧结,但却坚硬似陶,应该是上等好泥混合植物细纤维及牛奶、奶油等粘合剂脱模而成。  相似文献   

14.
“擦擦”主要指用凹型模具脱出的小泥佛,常见的浮雕,也有圆雕,即为扣模制作。藏族人称“擦擦”。属供奉神佛的一种圣物,一般与玛尼石、经幡形影不离,常出现在圣山、神湖边、玛尼堆和转经路上等。也常作为佛塔内或佛像腹腔内的填充物,认为这样佛塔佛像就具有神佛的灵气。 脱模泥佛在西藏历史久远,其来历说法不一。有认为是随佛教一起由印度传入西藏,“擦擦”一词是从梵语中来。还有认为是佛教传入西藏之后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观点都有待考证。不管怎样,脱模泥佛的出现无疑是出于弘扬佛教的目的,是佛教文化的产物。但一般多流传民间,人们习惯将此物当作完善自己夙愿的圣物而供给一切认为具有灵气的山神河湖等。如家人有病,老人去世,必须请喇嘛念经。喇嘛根据病人  相似文献   

15.
照1:无量寿佛承德外八庙建于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作为藏传佛教寺庙,供奉着大量的佛教造像,而且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其中有着数以万计的亚亚佛,或装饰于寺庙墙壁,或供奉于佛龛内,使寺庙殿堂更加金碧辉煌、庄严神圣。亚亚佛,藏语名为“刹刹”,也称“擦擦”。据《佛学大辞典》,刹:“大乘义章十九曰:‘刹者,是其天竺人语。此方无翻。盖乃处处之别名也。’玄应音义一曰:‘刹又作擦。音察。梵云差多罗。’此译云土田。经中或言国,或言土者,同其义也。或作刹土者,存二音也。”擦擦:“(杂语)小浮屠也。元史二百二曰:‘…  相似文献   

16.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06,(6):89-89
苯教的现状及其与社会化的融合,吐蕃几位赞普的死因探析,敦煌古藏写卷中的“vjang”,试论藏传佛教微型雕塑“擦擦”在藏区的传入与发展[编按]  相似文献   

17.
刘原 《中国西藏》2004,(5):69-71
我爱艺术,也爱收藏。对西藏的一草一木,都有着一种如胶似漆的情感。早在60年代初期,我就收藏西藏钱币,后又收藏西藏邮票,其他方面也略有涉猎,但收藏擦擦还是纯属偶然。  相似文献   

18.
清宫旧藏中有一类特殊的文物,档案称之为“漆泥子佛挂屏龛”。挂屏龛中的诸尊使用擦擦模制而成,嵌入木制方格并配以玻璃龛门,玻璃佛龛外边的部分,以绢托裱,并施以彩绘图案。其形式为清宫所独创。漆泥子佛挂屏龛中,有一类以乾隆皇帝为主尊,至今尚未公布详细信息。本文对故宫博物院现存“95尊”与“107尊”两种圣容漆泥子佛挂屏龛进行了内容辨识和解读,并对其制作与含义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陈水扁幼年时代历经过一段非常穷困的日子,这段“吾少也卑贱”的岁月,给陈水扁尔后的人生路程,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陈水扁老家庭院里,有一堵破旧的土墙,他的父亲陈松根,经常拿粉笔在墙上写着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数字,抹抹擦擦,几乎每隔几天,  相似文献   

20.
王丰 《湖南文史》2009,(4):37-39
陈水扁幼年时代历经过一段非常穷困的日子,这段“吾少也卑贱”的岁月,给陈水扁尔后的人生路程,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陈水扁老家庭院里,有一堵破旧的土墙,他的父亲陈松根,经常拿粉笔在墙上写着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数字,抹抹擦擦,几乎每隔几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