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向     
重点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法院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31日表决通过一项法律修正案,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统一收归中国最高法院行使。这是23年来,中国对最严厉的刑罚——死刑所作的一次最重大改革。北京的法律界人士说,这个修改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有利于从程序上防止发生冤假错案,也有利于在死刑适用上贯彻“慎用死刑、少杀慎杀”的方针。人民法院组织法曾明确规定,死刑案件由最高法院核准。  相似文献   

2.
一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任何对于柏拉图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一无所知的人,在阅读他的著作时,都不免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究竟苏格拉底是谁?”这乃是因为在柏拉图写的所有对话体作品中苏格拉底差不多一直都是中心人物的缘故。苏格拉底诚然是述而不作的。因此有人就以为,柏拉图实际上只能被视为苏格拉底言论的记录者,他本人是不能被列入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林的。然而,情况也许是这样的,即柏拉图在其早期的对话体作品中,着重阐述曾经给他以重大影响的苏格拉底及其学说;而在他晚期的作品中,柏拉图则已经是假他所尊崇爱戴的师主之口,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想了。因为他是苏格拉底的忠实弟子。  相似文献   

3.
这一生,杰里·吉文斯杀死过62个人,但都是合法的。他曾是弗吉尼亚州的“首席刽子手”。或许,他也是美国夺命最多的“监狱职业杀手”然而,一起法庭误判的案例,以及自身入狱的经历,让吉文斯不仅终结了刽子手的职业生涯,更产生了对死刑的反感,变成了一个通过现身说法积极呼吁废除死刑的名人  相似文献   

4.
1994年年初,震惊全国的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江苏分公司特大贪污犯仲开龙,在被省、市两级法院判处死刑、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阶段,因编制出新型汉字输入法,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由死刑变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改判,成为建国以来第一例以发明成果改判的死刑未决犯。  相似文献   

5.
“就地正法”本意是指“于所在地执行死刑”,但到了晚清,这一用语成为特定的死刑程序的代名词。道光三十年(185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风起云涌的农民军席卷全国,各地的马贼、盗匪等匪盗也随之猖獗起来,使本已失序的社会秩序更为混乱。为了应对政治危机、恢复统治秩序和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6.
帅立为 《黑龙江史志》2009,(12):48-48,61
北朝死刑制度在魏晋南北朝的刑法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隋律中死刑制度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汉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儒家道德观念得到了北朝少数民族统治者的认同,进一步渗透到北朝各代的统治中。如北齐确立“重罪十条”,对违背纲常礼教的行为严厉处罚的制度,充分显示出礼法在刑法制度中的重要性。本文拟从北朝死刑制度的形成,刑名演化和执行等方面浅析北朝死刑制度。  相似文献   

7.
面孔     
陈炳锡“世界头号冰毒大王”被判死刑12月18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陈炳锡制造冰毒12.36吨,以制造、贩卖、运输毒品罪及偷越国境罪一审判决陈炳锡死刑,同时他的妻子被判有期徒刑11年。陈炳锡,1956年出生,在成为“冰毒大王”之前就一直在从事毒品生意,起初贩卖的是传统毒品  相似文献   

8.
面孔     
6月15日,有媒体报导了王明高提出的关于“废除腐败官员死刑的建议”,在互联网和社会上引起激烈辩论。王明高是湖南省委组织部的一个正处级副处长,目前是“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重大对策研究”课题组组长。  相似文献   

9.
等待女儿吴英死刑复核的93天——“死”还是“不死”,吴永正不由自主地被卷进一个争论的漩涡之中。  相似文献   

10.
苏联“三十年代大清洗”人数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俄罗斯最新公布的档案材料和权威单位公布的数据 ,对苏联“镇压反革命”内涵进行了考证 ,指出不能把俄文“镇压”一词完全理解成“枪毙” ,“镇压”实际包括死刑、监禁、流放和驱逐出境等几种形式 ;同时考证了被镇压人数的统计范围、政治犯含义及大清洗时间。并对运动中因“政治原因”而被判刑的总人数、被关押在劳动改造营的人数、被判死刑的人数、被流放和驱逐出境的人数、被强迫迁徙的富农及其家属的人数 ,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 ,基本上搞清楚了苏联大清洗运动的总体情况 ,澄清了一段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1.
看守所里熬了12年后,曾被判死刑的河南农民李怀亮终获无罪释放。虽已恢复自由身.但人完全“木”了。一听见叫他的名字,便条件反射般立马起立,大声喊“到”!  相似文献   

12.
刘开衢 《沧桑》2009,(3):62-63
死刑的存废问题,在当今世界的争议仍比较大。我国现阶段仍然保留死刑,并且是保留死刑种类最多的国家。从中外法制史看,死刑的种类、名目以及残酷程度,总的趋势是由严到松的。意大利著名学者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法》一书中,用了将近十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自己关于限制以至废除死刑的观点,认为死刑的废除是人道主义的必然趋势。而我国的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也是众说纷纭。我认为,死刑的废除是历史的趋势,是人类文明的最终体现。只是当代中国由于基本国情的限制,短时间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我国现阶段仍有必要有针对性地限制、减少死刑,不过对于有重大社会危害,且主观恶性较大的犯罪分子,保留死刑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环球新媒体     
《环球人物》2020,(7):8-9
环球人物扫码阅读微信文章起底海南“黑老大”:不惜人命敛财25亿,昔日连名字都是“禁忌”,如今被判死刑“鸿发帮”常年为非作恶,欺压百姓,在昌江恶名远扬。当地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闻黄色变”。热度值瞒报、耍横、公主病,不惯着这些归国“巨婴”,是对抗疫成果的最大尊重!非常时期,切莫让那一身“公主病”寒了抗疫人员的心。  相似文献   

14.
石达开之死     
木华 《文史天地》2003,(5):50-51
1863年6月23日,兵败大渡河边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相信清军“投诚免死”的承诺,丢下战袍刀枪,自赴清营。两天后,他被押解到四川成都。四川总督骆秉章经过简单的堂审之后,立即下令:“凌迟处死……”凌迟处死即千刀万剐。又称之为寸磔、脔割,是一种残酷之极的对处以死刑者中的“极刑”。此法五代之时早已禁用。“凌迟”载入国家刑典始于辽代:“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被明令废除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对于凌迟处死,据目击者传言:第一刀叫“祭天肉”,刽子手割下“犯人”的一块胸肌抛上天去;第二刀叫“遮眼罩”,刽子手把犯人额头上的肉皮割…  相似文献   

15.
在《游叙弗伦》中,"什么是虔敬"这一表层问题背后隐含着一个更重要却被普遍忽视的主题,即对苏格拉底两项罪名的回应。通过对话中所展现出来的虔敬观及其对游叙弗伦的教育,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是否"不虔敬"和"败坏青年"。苏格拉底持有一种哲学式的虔敬观,其有反传统的一面,但并不必然导致传统的毁坏;所以苏格拉底并非不虔敬。通过与年轻人游叙弗伦讨论何为虔敬,苏格拉底使他放弃离经叛道的观点,并将其引回到传统和常识之中。可见苏格拉底并未败坏青年。与《申辩》中的哲学辩护不同,《游叙弗伦》展现了对苏格拉底的政治辩护。  相似文献   

16.
2010年7月7日,在被“双规”整整11个月后。重庆司法局原局长文强被执行注射死刑。重庆市民又放起了鞭炮,打起了横幅。横幅印刷挺精美的。  相似文献   

17.
8年,经过4次死刑判决,念斌最终无罪释放。他想尽快融入这个社会,但平潭警方再次把他列为“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18.
加10年12月30日,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网站发布《湖南郴州原市纪委书记曾锦春被执行死刑》.称“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湖南省郴州市原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曾锦春验明正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尽管元旦前夕有无数的新闻热点当道,其中包括浙江省乐清市的钱云会村长的死讯这样压倒性的纠结.但曾锦春书记的死刑还是理所当然地形成了另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9.
疑问是了解的开端、导向认识的途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谈过:“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一书中记述了不少孔门师弟的问答对话,孔子正是要通过提问,启发弟子的积极思考,获得认识的步步深入。希腊城邦时期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则以不断向人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人们的思想逐步开展。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四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死刑制度作为人类法律史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刑罚的同时,也是最为严酷的,它是对人生命的一种剥夺。唐代是中国封建时代法律发展的最高峰,死刑制度不论是在适用范围还是适用的程序上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完整的制度结构。在保证法律威慑性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同时,更加看重刑罚在进行时的文明性。本文通过对唐代死刑制度的罪名和适用对象以及影响死刑制度的适用观念进行分析,并结合唐代死刑适用制度的相关程序,希望为我国现代刑事立法中死刑制度的存废问题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