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河南渑池县笃忠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分析.出土的可鉴定动物骨骼包括14种动物,其中猪的骨骼最多.猪和狗为家畜.除了饲养家畜,捕猎野生动物也是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出土物中还有大量骨制狩猎工具和生活用品.  相似文献   

2.
2003年7~8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西梁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部分遗迹内出土了大量破碎的动物,骨骼遗存。本文仅对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进行整理研究。探讨狩猎经济与畜养经济的比例关系以及与人类行为有关的一些信息。一、动物遗存的出土情况发现的动物骨骼均出土在不同的房子和灰坑内,详细的土出情况见表一。在11个遗迹的18个层位内,共发现动物骨骼866件。其中包括软体动物的壳体26件,鸟类骨骼30件,其余为哺乳类动物骨骼。出土的动物骨骼非常破碎,并有较多的碎骨被火烧过,还有加工骨质工具时遗留的骨…  相似文献   

3.
卡若遗址新出土的动物骨骼经鉴定的16种动物均为现生物种,其地界分布多属"北古种",少数为"东洋界"。从卡若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和生产工具上看,其生业方式在1千多年的文化历程中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其用于"狩猎"、"畜牧"的石质工具从早到晚呈递增趋势,晚期狩猎业仍占有重要地位。农耕作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从狩猎活动方式(与仅仅是捕捉动物相反来看,狩猎也许是男人的特权(特别在考虑到狩猎活动中的危险因素时),有些狩猎队要举行各种仪式,这些获取食物的任务显然更为繁重。拉普人(Lapps)把熊看作是半神圣的动物,猎熊时有复杂的规则:使用特殊的词汇,请巫师祝福,使用特定的熊枪刺杀等。熊被杀死了仪式并未结束;猎人们对着熊的尸体唱歌;打它;把它运回的过程中仍旧在唱;回到住地时各家的妇女都要出来欢迎。烹熊和吃熊肉乃至埋葬熊骨时都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广西百色地区三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了动物群构成各方面的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全新世早中期百色地区自然资源一直比较丰富,先民始终以狩猎野生动物(尤其是野生哺乳动物)来获取主要的肉食资源;不同遗址动物群构成方面的差异,应该与遗址聚落的复杂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近年,经大面积发掘的内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制"丫"形器,这种未知的史前器具以往极为少见,它是什么?有何用途?对这批资料进行了整理,通过文化背景、出土状态、形制分析及同红山文化"丫"形玉器比较,结合历史文化印记与民族学存证,初步判断"丫"形陶器是一种与原始宗教活动有关的信物,很可能是狩猎时行巫术的辅助器工具。其犄角造型应该是猎人们最为熟悉的拟鹿科动物仿形器,使用方式为手持把握或在临时祭坛上插地供奉,以祈求捕获更多的猎物并隐含对本氏族部落保护之寓意。  相似文献   

7.
<正>二里头遗址自1959年首次发掘以来,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重大发现,它们共同显示了二里头遗址不同于一般聚落的都邑文化的重要内涵。其中,出土的动植物遗骸是与当时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遗物之一。二里头都邑遗址的动物骨骼的鉴定、分析整合了动物考古学、古DNA研究、碳氮同位素分析、锶同位素分析等多学科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对于揭示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肉食资源获取方式、家畜饲养经济、狩猎经济及动物的开发利用方式等提供了  相似文献   

8.
《江汉考古》2021,(3):116-124
汉水中游地区位于中国南方与北方文化交汇地带,南北方文化因素来回拉锯,属于典型的考古学文化"漩涡地带"。相比黄河、长江流域,该区域的生业经济并不明晰。本文通过对该区域的郧县大寺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认识到该遗址的生业经济是家畜饲养与狩猎经济并重,具有南北地带过渡性的特点。同时,通过与周边数个遗址的对比发现,汉水中游地区的生业经济在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初步推测这种差异可能与仪式性的活动需求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另外一篇文章是动物考古学的研究。西山遗址位于甘肃省礼县,文化堆积的年代自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文章通过对该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的鉴定、测量和量化分析,围绕西山遗址古代居民对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讨论。例如,仰韶文化晚期的家畜品种有狗和猪,至西周及东周时期,增加了马、黄牛、绵羊和山羊;狗作为肉食资源或伴侣动物的方式在各期并未发生改变,至两周时期也用于随葬和祭祀;其他家养动物除作为肉食资源外,还在墓葬和祭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如,家畜饲养和和狩猎是仰韶文化晚期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两种主要方式;西周和东周时期,家畜饲养业成为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方式。两周时期的古代居民对随葬和埋葬动物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不仅表现在随葬和埋葬动物的种属选择集中于特定种属的动物身上,而且表现在不同种属动物的年龄分布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0.
左家山遗址位于吉林省农安县高家屯村西南500 m处。2015年因河水侵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猪、狗、羊、马等动物骨骼。通过对出土动物遗存的鉴定与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左家山遗址为一处夏秋季节性居址,先民的生业模式以狩猎、捕捞和采集为主,同时饲养少量家畜。辽金时期该地区被称为“黄龙府”,通过对墓葬内出土动物遗存的分析,推测其与少数民族的“烧饭祭”“殉羊”“殉犬护送灵魂”“头蹄葬”等丧葬习俗密切相关,这为辽金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证据;随葬动物种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伊通河流域少数民族的生业模式为农牧结合,且伴有少量的渔猎活动。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两广出土北方动物纹牌饰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两广出土北方动物纹牌饰问题●黄展岳一、问题的提出在横长方形的铜片上铸出透雕或浮雕的动物纹牌饰,是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习称鄂尔多斯式动物纹牌饰或北方式动物纹牌饰。远在岭南的两广百越人,很难想象会同这种牌饰有缘,然而在西汉南越国时...  相似文献   

12.
资讯·国际     
<正>西班牙:新石器时代紫杉木弓近期,西班牙拉德拉加出土了一批7200年历史的紫杉木弓,是迄今欧洲发现的最古老的同种类的弓。考古学家通过对现场丰富狩猎工具和少量野生动物遗骸的对比,认为当时人们改进狩猎工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更多食物,新石器时代的狩猎活动可能在社群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件锥画漆奁盒上的所谓“狩猎纹”图像的具体分析,并以之与有关汉墓出土漆画和壁画图像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这件漆奁盒上锥画纹饰的主题并不是要表现“狩猎”,而主要是表现神人羽化升仙,因此,这幅图应改称为“神人羽化升仙图”。  相似文献   

14.
分析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的劳动工具,特别是狩猎工具、骨、石镞和动植物遗骸交替增减的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小范围兼营稻作农业;中、晚期阶段一方面是狩猎采集经济持续下降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农耕经济持续高涨的过程,最终形成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广域农耕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原地区的人们。在发明用火以后,逐渐使用泥土制造容器。是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因此,要想弄清它的起源必须从发明陶器以前的某些制陶因素谈起。早在更新世晚期,人们居住在洞穴中的时候,还不会制造陶器,只能利用采集和狩猎得来的果皮壳、树皮、兽皮等作为简单容器和其他生活用具。但他们对泥土可以防火,烧土可以防潮,已有了一些认识。1960年在安阳小南海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据出土的动物化石。碳14测定为距今12700年左右。在这处洞穴堆积中,曾发现不少红  相似文献   

16.
龙王辿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龙王辿村北约580米处,2005、2006年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动物化石,为距今26000~15000年,属晚更新世晚期,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化石进行了科学的收集以及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2纲4目7科10个属种,包括方氏鼢鼠、草原鼢鼠、沙鼠、野马、猪、梅花鹿、马鹿、恰克图转角羚羊、普氏羚羊、羚羊。根据对出土动物化石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是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各种各样的羚羊、马、鼢鼠。不远处有一定的疏林、森林存在,其间生活着马鹿、梅花鹿和野猪。沙鼠的存在表明遗址周围个别地方已经出现沙化的现象。蚌壳的存在表明周围有一定的水体存在。从碎骨的数量很大可推知当时附近一带动物相当繁盛,人类主要从事狩猎活动,利用石器甚至锋利的骨片(骨制品)对其进行屠宰、加工以获取肉食资源来维持生活。狩猎的对象主要是偶蹄类动物的羚羊和鹿类动物,另有少量的马和猪。  相似文献   

17.
钱霞 《丝绸之路》2010,(18):24-26
本文对黑龙江汤原县振丰村遗址出土的162件金代窖藏文物作了全面介绍。这批出土文物中以铁农具出土最为完整,它们的出土证明金代铁器生产在当时达到了相当规模,并应用于农、渔和狩猎等行业,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三十多年来,在黄河流域发掘的某些唐代墓葬里发现了一些有关畋狩弋猎的文物。这些陶狩猎俑和壁画,对于研究当时贵族的畋游生活和中西文化交流史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应予以珍视。一.唐墓出土的有关狩猎的实物史料出土陶狩猎俑的墓葬有:唐右武卫将军使持节都督凉、甘、肃、伊、瓜、沙等六州诸军事凉州刺使上柱国同安郡开国公郑仁泰墓东、西第一龛出有男骑猎俑5件。其中有头戴红色风帽、面庞肥  相似文献   

19.
综合鲁南地区四个龙山时代遗址的动物遗存情况来看,动物种属具有一致性的特征,除了本地区常见的动物外,还有一些属于现在南方地区的种属,表明在龙山时期本地区的气候条件要比现在温暖湿润;先民主要依靠饲养家畜尤其是家猪来获取肉食,同时也会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狩猎野生动物,捕捞水生动物来补充肉食;遗址出土的野生动物遗存数量较多,且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说明先民在这一时期对周围的环境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赖性;这一时期的墓葬中一般都会随葬完整幼年猪的下颌骨,显示了特殊的葬俗。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徐州地区汉代墓葬的首次动物考古学研究。通过对徐州拉犁山汉墓M1出土动物遗存进行种属鉴定、数量统计、部位与年龄观察以及性质判断,并结合徐州两汉时期其他贵族墓随葬动物和其他地区汉代墓葬动物鉴定报告的梳理,推测拉犁山M1出土野生动物较多可能与墓葬等级较高存在相关性;随葬动物可能是作为肉食献给墓主,并显示墓主对财富和资源的占有。将汉代墓葬出土动物与汉代图像、文物和文献记载中所反映的汉代社会生活中动物利用的情况结合观察,可知拉犁山汉墓中动物的随葬与墓主较高的社会等级以及当时社会上层的肉食风尚相匹配,也体现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和礼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