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俊 《江淮文史》2007,(3):129-147
公元前120年前后,西汉王朝庄严的朝堂上,峨冠博带的诸侯王刘庆跪伏在地上,聆听汉武帝任命他为六安王的旨意。此后,他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长安,到设在千里之外大别山北麓的六安国度过余生……时间推移到公元2006年,在为修建高速铁路而进行的前期文物勘测中,两个数十米高的独特土墩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于是,《千年古墓“觉醒”双墩》,西汉六安王古墓葬惊现世间。  相似文献   

2.
李漱清,是曾对毛主席青少年时代有过影响的“激进派教师”,毛主席多次提到他怀念他,建国后,为重温昔日情谊、叙叙家常,“借此了解乡间情况”,毛主席邀他进京作客。江青抚着老人的手说:“我认您是族上的老伯伯!”李漱清在京的两个月,毛主席见了他 12次,引来了不少毛主席青少年时代的师长、朋友,大家促膝畅谈,其乐无穷……本文作者是李漱清的外孙子,所知甚详,且纠正了不少书刊中失实的“荒唐话”…… 最近几年,在相继刊行的讲毛泽东人际交往和语言艺术的一批书稿里,如《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湘魂──毛泽东的家…  相似文献   

3.
王秀琴 《沧桑》2009,(2):5-6,12
司马迁一生的游历有三次:一是二十壮游;二是奉使巴蜀以南之游;三是扈从武帝之游。司马迁的行旅实践活动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古代文化及旅游文化的积累作了重要贡献。司马迁的史学成果无不与其“游”密切相关,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无不与其“游”密切联系,司马迁的学识是在其“游”中得到了锤炼和升华,司马迁正是从“游”中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游”使其知识得到印证,使其感情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4.
1927年7月,广东省政府委员会第33次会议,通过代理民政厅长朱家骅提议的禁止女子束胸案,规定“限三个月内所有全省女子.一律禁止束胸,……倘逾限仍有柬胸,一经查确,即处以五十元以卜之罚金,如犯者年在二十岁以下,则罚其家长。”  相似文献   

5.
敏振华来自甘肃临夏.四十几岁,回族.在昌都跑生意已经二十多年,做虫草生意有十年了。同乡张云比他略小.跟着他做虫草生意四五年。二人两年前遇到在昌都开诊所的成都人乔兵.一来二去,三人开始合伙,敏、张二人负责收,乔兵负责在成都卖——“乔老爷”这外号据说是来自一部名为《乔老爷上轿》的老电影——个头不高、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司马迁的卒年与死因,由于《汉书》缺载,遂或一大疑案。汉唐以降,学者们为解决这一重要课题,耗费了诸多心血,提出了种种假说或论断。在纷纭异说中最具影响的,首推王国维先生的司马迁“卒年与武帝枢终始说”,次数程金造先生的司马迁“卒于武帝以后说”。这两说尽管持论各异,取证不同,但却不谋而合地都认定:司马迁担任中书令后,尊宠任职,安享天年。但据我的固陋之见,这两种“善终说”并无坚实的基础。王先生的大前提——至迟在后元二年郭穰已为内谒者令,事实上并不存在;而他的小前提——内谒者令即中书谒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艺坛上,石涛可以说是一个被褒奖最多的古典画家之一。主张变革称他为“现代艺术之你”,主张艺术反映生活视他的《画语录》“看重探讨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更有表现主义在他的作品中看出了水墨恣肆与“本能宣泄”的互通,而精研笔黑则从他的“蒙养”中体会笔墨功力……  相似文献   

8.
杨志超  余航 《攀登》2023,(3):7-12
在党的二十大上,面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庄严发出“三个务必”的号召。“三个务必”是对毛泽东同志73年前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继承和发展,只有全面认识“两个务必”升华为“三个务必”所蕴含的时代之变、目标之变、要求之变,以及初心使命、价值立场和鲜明品格的内在不变,才能在深入领悟“变”与“不变”的辩证逻辑中,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9.
父子同步卸任、担任老家副县长;是纯属巧合,还是刻意“交班”?27岁任广东揭阳市揭东县副县长的江中咏“子承父位”,工作6年,历经3次“破格提拔”。而江父出身农家,仕途奋斗二十余年才当上副县长。 27岁副县长的遇滑铁卢 担任副县长一年半后,29岁的江中咏站在了风口浪尖。2006年至今.他从一名普通民警,经3次“破格提拔”,年仅27岁即成为家乡广东揭阳市揭东县副县长,一时仕途无量。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五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享誉古今中外。但他的生年,史籍没有明确的记载;历来学者多有考证和推测,众说不一,迄今尚无定论。本人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今年应当纪念他诞生2150年。关于司马迁的生年,他本人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没有记述,班固写《汉书·司马迁传》又缺乏记载,实在令人惋惜。唐代学者司马贞写《史记索隐》、张守节写《史记正义》时,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司马贞于《自序·索隐》“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句下,注引《博物志》:“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囗(按,夺一字),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  相似文献   

11.
祖孙对弈     
“爷爷,咱俩杀一盘!”5岁的小孙孙摆好了象棋,迫不及待地招呼我,于是,我俩就“当头炮”“马前跳”、“滚卒飞机”地酣战起来。别看小孙孙才5岁,可他的“棋龄”已经有三年。两岁多的时候,就跟着他爸爸妈妈学下游戏棋和陆战棋;三岁多时跟着奶奶学下跳棋;去年,又跟着我学下  相似文献   

12.
石涛(1642~1707年)十岁始读书,也开始习字和学画。“暇即临古法帖,而心尤喜颜鲁公。”他的书法奠基于此。“又学画山水、人物及花卉、翎毛。”他学画的兴趣很广。“十四写兰”,稍后从“武昌夜泊山陈贞庵先生学兰竹。”画学师承,所知仅此。及东下江左,即来往于宜、歙之间,交流日广,又得登眺黄山,于是眼界大开,而画学日益进。今观其二十六岁所作的《十六阿罗应真图卷》和此顷  相似文献   

13.
唐武后则天在位二十二载 ,然年号一十有八 ,几乎岁易其号 ,改元甚为频仍 ,“万岁通天”即为武氏诸年号之一。万岁通天元年为公元 696年 ,但于此年何月改元则史籍记载互异。《新唐书》载 :“ (万岁通天元年———作者按 )三月壬寅……丁巳 ,复作明堂 ,改曰通天宫 ,大赦 ,改元 ,赐七日。”① 《资治通鉴》亦曰 :“万岁通天元年 ,是年三月始改元” ,“ (三月 )丁巳 ,新明堂成……号曰通天宫。赦天下 ,改元万岁通天”② 。而《旧唐书》本纪则以改元在夏四月 :“ (万岁登封元年———作者按 )春三月 ,重造明堂成。夏四月 ,亲享明堂 ,大赦天下 ,…  相似文献   

14.
汉武帝天汉三年,司马迁惨遭“李陵之祸”。一般都认为司马迁遭祸是由于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最近,倪昭敏同志发表文章,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司马迁并没有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李陵是在天汉二年十月或十一月兵败被俘的。被俘后并没有马上投降匈奴,其投降匈奴是在天汉四年全家被杀以后;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在天汉二年十月或十一月李陵兵败被俘不久,其受刑则是在天汉三年,而这时李陵显然还没有投降,司马迁怎能是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  相似文献   

15.
据报道,今年2月8日,郑州市农业路交行家属院一个小学五年级的12岁少年川川,上吊自杀。原因是川川不想再拉小提琴。川川已学过两年小提琴,今年春节过后,川川说不想再学了,可他的妈妈则要求孩子再拉半年。于是,悲剧就发生了。孩子的脚下正扔着那把小提琴。平心而论,像川川这种为拒绝家长的“定向培养”而采取过激的轻生行动的情况实属鲜见,但对“定向培养”在思想和心理上有抵触情绪的孩子却较为普遍。作为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指望孩子将来都能成名成家,有个出息,这愿望本无可厚非。但这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结合孩子本人的兴趣和爱好,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6.
赵亮 《神州》2010,(3):22-24
社会公认的“适婚”年龄,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我国相关的统计数字显示,男女的初婚年龄都呈提高之势,“十几岁结婚是爷爷奶奶的年代,二十几岁结婚是爸爸妈妈的年代,而我们现在的这群年轻人,三十几岁结婚马上就要变成趋势了。”在“剩女时代”已经悄然到来的今天,两代人对于感情、对于婚姻的“刻板印象”已经成为众多家庭中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7.
“十字令”一般指以数字一至十开头,组成十句为一组的一种小令。也有第一句一个字,第二句两个字……第十句十个字,类似“宝塔”的“十字令”,因其结构严谨,内容和谐,且含义通俗易懂,因而其现实意义也能得到完美的表现,特别是经过一些文人们的精心雕琢后,更把各个时代的人物形象或社会现实反映得淋漓尽致。一些趣味横生而又读来顺口的“十字令”,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物特定的神态,反映某种社会现象,含有幽默讽刺的教育意义,在广大群众中流传极广。  相似文献   

18.
清桐城派首领方苞(号望溪)七岁“潜观”《史记》,十岁起博究经史百氏之书。平生好经史百氏文献的辩伪考证和校勘整理,尤善长于史学理论的阐发。曾撰有《史记评语》、《史记注补正》、《读书笔记》等著作,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对著史“义法”作了详尽透彻的阐述,具有重大的影响。“义法”二字最先是由司马迁提出来的,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说:孔子  相似文献   

19.
娄国忠 《文史博览》2005,(10):55-56
“十字令”一般指以数字一至十开头,组成十句为一组的一种小令。也有第一句一个字,第二句两个字……第十句十个字,类似“宝塔”的“十字令”,因其结构严谨,内容和谐,且含义通俗易懂,因而其现实意义也能得到完美的表现,特别是经过一些文人们的精心雕琢后,更把各个时代的人物形象或社会现实反映得淋漓尽致。一些趣味横生而又读来顺口的“十字令”,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物特定的神态,反映某种社会现象,含有幽默讽刺的教育意义,在广大群众中流传极广。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中国在男孩二十岁、女孩十五岁时要举行“冠礼”和“笄礼”。所谓“冠”,就是把头发盘到头顶,先从根部束住,盘成髻然后加冠以固定。“笄”则用“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