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笔者的案头上,摆着两部精美厚重的《酾江诗草》(上下册),这是原梧州市卫生学校党支部书记苏宠惠先生送给我的。苏先生为什么送这部苏宗经著的诗集给笔者呢?说起来有一段因缘。2005年笔者赴玉林参加一个由文化时空研究会召开的研讨会,会后,参加会议的苏先生悉知笔者在广西图书馆工作,又都是玉林老乡,便主动找我联系,  相似文献   

2.
怀念中国考古学导师苏秉琦先生谢飞自我涉足考古学领域,苏先生已是声名显赫、小字辈不敢奢望接近的大学者。此即他正在实施他的伟大构思区系类型学说。后来,听说苏先生故里是河北高阳,与我老家相距咫尺,亲切之感油然而生。首次拜见苏先生我第一次见到苏先生是十年以前...  相似文献   

3.
公元2001年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上海的一处冷摊上,意外地觅得一本50年前的日记--<詹庆良本日记>.  相似文献   

4.
1937年9月至1938年4月,正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最高潮.德国商人拉贝在南京写下了长达两千多页的日记。在这当中的三个月内,大贝还在自己的住宅后院和办公室里收容了六百多名中国人,使他们免遣日军屠杀。如今,六十年过去了,随着(拉贝日记)的发现,被称为“南京的辛德勒”的拉贝先生再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六十年后渐渐重现的拉贝时间已经过去了六十年,历史总是不断被人提起,又不断被人遗忘,如果不是一位华裔女作家因一心想写一本关于中国抗战的书而四处搜集资料,精心订成八大本的(拉贝日记)至今仍将深藏在拉贝后代的地窖里落满尘…  相似文献   

5.
本中     
从小学到现在,一天天地长大,日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日记中所载的事也换了一轮又轮,但换不去的是日记中的情……翻开我的日记本——我听见我的生命之鸟、希望之鸟正站在梦的枝头,亮开它的嗓子,唱着一支又一支我听不懂的歌,但却是使我奋发向上的歌。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学的指导者奠基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苏秉琦先生因患重病,医治无效,于1997年6月20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解放初期在四川作田野考古工作的几位同志,都曾是苏先生参与筹划的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1—4届)的学员。我们这批曾在训练班接受田野考古启蒙教育的同志,每当出差北京时,都要去考古研究所向苏先生汇报四川考古工作情况。苏先生对人和蔼可亲,海人不倦,我们向他所请教的问题,他都无不全面而透澈的交待清楚。苏先生十分关心四川的文物考古工作…  相似文献   

7.
我和杨沫两个单身老人,由双方都很信任的挚友介绍,于1989年5月初相识,彼此印象颇佳。首次见面她就送给了我几本她的著作,并嘱先看《自白—我的日记》。我用了一昼夜突击看完了这部几百页的日记,准备见面时好有话可  相似文献   

8.
从1983年苏秉琦先生亲赴辽西主持燕山南北地区考古学术座谈会起,到1987年他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察,苏先生曾连续4年到辽宁指导工作。在《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2期为庆祝苏先生考古五十五年编辑的专栏里,我曾以《苏秉琦先生与辽宁文物考古工作》为题,记录了先生那  相似文献   

9.
我第一次见苏先生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苏先生出任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主任,我从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并选修了考古专业。当时苏先生42岁,魁梧的身材,稍带点严肃的表情,令人生畏。苏先生教秦汉考古学,说老实话,他并不擅长课堂讲授,讲着讲着便离了题。毕...  相似文献   

10.
2001年2月,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在上海意外地发现了一本半个多世纪前的日记——《詹庆良本日记》,日记本身并不起眼,但日记的主人却在无意间描述了一段处于历史和地理边缘的人生世态。日记中记述的那个被称为水岚的村子,五十多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现在这个村子还存在吗?当年那个写下日记的少年今在何处?让我们跟随本文作者,做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  相似文献   

11.
早就听说陶滔同志有一本日记,很详细,很珍贵。前几天,朋友送了我一本刚出版的陶滔日记。拿到后才翻看几页,就一下子把我拉到当时的场境中,爱不释手。它那么引人入胜,恨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日记是历史的记录,对研究当时的环境、人物、事件、风俗等情况,具有其它材...  相似文献   

12.
公元2001年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上海的一处冷摊上,意外地觅得一本50年前的日记——《詹庆良本日记》。这是极不起眼的一个小薄册,此类看似鄙俚粗浅之作,大概难入收藏家的法眼、但我却为其间纯朴充实的真率表述所深深吸引。这是了解婺源、徽州乃至传统中国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史料。  相似文献   

13.
装小大人     
正一个童年,一本日记,翻开日记,里面记录着许许多多有趣的事。从小,我就很羡慕妈妈的裙子、高跟鞋和化妆品。为了穿上我"馋"了许久的衣服,在妈妈上班以后,我便抱出一打裙子和几双精美的鞋子,还特意挑了一支口红。拿出一件白色长裙穿上,再换上一双高跟鞋。有模有样地学妈妈涂上点口红,却把自  相似文献   

14.
<正>我于1946年上小学五年级时,因看了一本儿童文学作品《甜甜日记》,受到感染开始写日记,后来慢慢养成习惯,至今已六十余载了。不料在这期间多次因"日记"惹出祸端。1955年报纸上连篇登载"胡风分子的反革命密信和《人民日报》编者按语",单位开始组织学习这些材  相似文献   

15.
2006年3月《蒋介石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公布之后,引起了海内外众多中国近代史爱好者的关注。《日记》的公开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增添了许多新资料。但这些资料到底能还原多少历史的真实,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有的学者,如杨天石先生,对《日记》相当肯定,2008年还出版了《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一书。  相似文献   

16.
烙印     
10月31日,是值得纪念的一天。不是我的生日,我的生日还早呢。是我的第5本日记本已经写满,5本,好厚啊,差不多记录了我所有的成长。第一本是1993年妈妈送的生日礼物,然后每天由妈妈监督写下日记,那时的生活其实很精彩,记叙却十分平乏,无非是:“今天我和同学比赛玩双杠,我  相似文献   

17.
<正>十八大前夕,几位同志来,说他们正在编辑《共和国日记》,一年一本,"十一五"期间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经过五年的工作,即将出版,要我写个序言。翻阅《共和国日记》1949年卷清样本,按月、周、日依序写来,仿佛又回到那些激情澎湃的日子。当时我30岁出头,在东北做工会工作。民族危亡中投奔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相似文献   

18.
蒋作宾,1884年生于湖北应城西十岭,1931年至1935年任驻日公使。蒋作宾在出使日本期间,每天写日记。在日记中,他详细地记录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及调处经过,揭露了日本军阀恣意侵华的罪行;表述了他忧虑、愤富的心情。现摘录其‘仇·一八”事变前后部分日记公诸于世。(一)1931年4月,蒋作宾奉召由驻德、奥公使任内回国,途经东北三省,沿途所见所闻,洞悉日人谋我之急,其军人行动更日益肆无忌惮。至南京乃向当局力言,对日本可漠视。(一九三一年)五月六日……午后往谒王部长(外交部长王正廷),报告一切,并告以东北三省事急…  相似文献   

19.
爷爷叶圣陶从17岁(1911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延续到94岁去世(1988年)。爷爷的日记中包括了七十多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全国解放、解放后的历次重大运动,只要是他知道的,他参与的,在日记中都有记载。从爷爷的经历中反映了当代历史的一个侧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记。  相似文献   

20.
芦婷婷 《满族研究》2016,(2):94-101
《额勒和布日记》主要内容为额勒和布审理蒙古土默特贝勒旗老头会案件的始末,以及额勒和布在盛京户部侍郎、察哈尔都统、乌里雅苏台将军任上的一些日常事务。日记记事时间起于同治三年(1864),止于光绪六年(1880)。《日记》对研究晚清官僚饮食文化、旗人文化和乌里雅苏台地区政治与文化,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