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我尚年幼,记忆力甚好。有一年的夏天,我在姑丈张汝梅先生家做客。天热多蚊,夜难入睡,他便和一位友人在月下喝茶谈天。我则在一旁侧耳细听。他们的谈话涉及珍贵文物子午鼠的下落问题。现在我虽已年逾古稀,体弱多病,但对他们谈话的内容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2.
回忆民兵排     
<正>文革期间,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1967年秋,运动进行到所谓清理阶级队伍阶段。校革委会决定把揪出来的性质严重的黑帮分子(这里我仍采用当时的叫法,并不说明我现在仍是这样认为的)以系为单位集中关押,以便审查。为了看管他们,各个系都抽调人员组成民兵排。我就是被抽调的人之一。为了把问题说楚,我这里费些笔墨倒叙一下。一般人只知道上海是革命造成反派第一个起来夺走资派的权并成立革命委员会的地方。其实,黑龙江省的革命造反派夺权并成立革命委员会比上海还要早些。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是在1967年2  相似文献   

3.
邱啡钧 《世界》2011,(5):216-216
珊姗来迟的酒精后劲.让我想起了网上流传的提拉米苏浪漫故事。一面吃糟这道餐后甜品,我一面向在座的意火利朋友诉说这个甜品的来历.想引起他们共鸣。但是醉意阑珊的我,却忘了在我面前的都是土生土长的意大利人。就算他们比我更醉意阑珊,但是荭提拉米苏的真正来历上,仍会保持一贯的清醒。于是。  相似文献   

4.
张小路 《旅游》2010,(1):78-81
我这些年倒是走过了一些真正慵懒的小城。用“慵懒”这词其实我觉得有一丁点欠妥,因为是一种出自主观的描述,而那里的人民多数并非懒洋洋的不肯做事,他们仍远离闹腾的现代产业化社会,依循着本地生活习俗而已。这种生活的要点是以自己为中心,所作所为不是秀给外人看的,不以迎合外人的需要为目的,所以他们在纯属于自己的氛围里显得从容不迫。  相似文献   

5.
北上迎刘邓     
我将工作安排后,立即奔赴中原。我长袍礼帽,扮成商人模样离开武汉。徒步经黄破、麻城进大悟山,到木子店后,看到一些宣传上改的标语,我估计不远就有我们的部队了。我在木子店住了一夜。第二天,突然来了几个武装人员对我进行检查,我不敢贸然暴露真实身份,坚持说我是做生意的,要他们送我去见他们的长官。一路上,我仔细观察他们的举止言行,听他们互相称同志,还喊指导员,心中就有底了。我被送到连部后,仍坚持请他们把我送到营部和团部。这样,他们一级一级地转送我直到纵队队部。在那里,我见到了纵队政委杜义德同志,他见到我便低…  相似文献   

6.
我来自中国     
旅行多年养成的习惯是探访每个国家唐人街或中国城,总想更多了解他们的故事.居住在中国城的同胞们,经历过种族歧视、独立发展的困境,时至今日仍有隐在的偏见.当我去亲近他们时,就仿佛透过那些灰旧的建筑,在关上的房门里,默默地面对世界,流泪;在出门时,换上笑颜,再多加一份努力奋斗.我有无比的崇敬,却无从表达,只愿做扇小小窗户,透过我,让他们了解祖国的近况;透过他们,写实海外生活.  相似文献   

7.
魏建荣 《神州》2012,(22):11-11
时光在飞逝,事物在发展。进入六年级,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学生变了。仿佛一夜之间,新生事物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让我这个思想仍沉溺于过去的班主任措不及防。他们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威严的班干部毕恭毕敬,不再是犯了错就惊恐地等着挨老师批评的小学生了。  相似文献   

8.
恩重如山     
三年以来,我始终告诉自己,要学会两样东西:一是宽容,二是感恩。学会宽容与感恩或许是对自己骄横浮躁的心的一种约束和净化。我没有爱因斯坦那么伟大,起码在现在;至于将来,说不准。但我却和他一样正在感恩,感恩于那些曾帮助过我的人。此时身在考场,我仍觉得他们的目光在注视着我,注视着我写下的每一个字。“感恩的心,感恩的情”,这首歌炽烈而幸福。我总喜欢从这首优美的歌曲中找到自己感恩的幸福。有人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江苏邳州籍的“七月派”诗人庄涌与著名作家聂绀弩的一段情谊,真挚感人。我是在世纪之交为编辑《庄涌和他的诗》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觉的。此书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问世十多年,而他们之间的那段情谊至今仍萦绕在胸怀,深深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相似文献   

10.
老歌的记忆     
孔昭琪 《百年潮》2010,(2):68-72
著名作家王蒙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革命战争中,歌曲属于革命者,属于人民。对立面的窘态之一是无歌可唱。自古中国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的遭遇就叫做‘四面楚歌’。”“无怪乎据说一些老解放区的歌唱家聚会的时候,在酒过三巡以后,他们宣告:革命的胜利是从他们的唱歌儿的胜利上开始的。”我出生在胶东革命根据地,自幼学会了许多革命歌曲,至今一些歌曲仍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1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北方大陆业已解放。位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渤海海峡的山东长山列岛,是出入渤海的唯一海上通道,也是拱卫京津的门户,仍被国民党在我国长江以北的一股残余部队所盘踞。他们依仗海洋天险、海防要冲,封锁我海上运输线,对从港澳经海上来北平参加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民主人士造成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12.
翻开我的随笔本,在2009年的4月17日,我写下了这样的话:今天我的4位学生李岩、李轩、李谋、张林虎来找我,说了他们要出一本学生文集的事,并请我为文集写一篇序。我欣然应允了。我很欣赏这些学生,我所希望的年青人应有的品质在他们身上都有体现。他们善良、正直、富有责任感,要求进步,充满朝气和活力。就让我的这篇写作教学指导作为支持他们这一创举的具体行动吧。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我家迁居纪念塔,住房离纪念塔原址估计不到8米。儿孙们问我,纪念塔在哪里?我俯身指给他们看,就在窗子底下。他们又问,纪念塔是什么样子?我把儿时曾经目睹过的塔描述给他们听。但由于语言的描述不直观,他们听了也还是很难想象出塔的雄姿。  相似文献   

14.
50年代初,我曾参加过康藏公路(即今天的川藏公路)的修筑。40多年过去了,这条路早已今非昔比,可是当时修路的许多往事仍时时浮现在心里,直到今天,我仍深深地怀念当年和我们一起筑路的藏族民工们。三双牛皮鞋康藏西线筑路是从1952年开始的,上级要求我们1954年要从拉萨通车到朗嘎,结果我们按时超额完成了任务。1954年年底,我们西线筑路大军把公路从拉萨修到了巴河桥,与后方筑路部队胜利会师,全线贯通了康藏公路。当时参加西线修路的主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155团,军区炮兵营和1万多藏族民工,他们在由西藏工…  相似文献   

15.
叶淑穗 《纵横》2011,(9):20-24
2011年4月,我送走了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同志。从事鲁迅文物工作55年,我亲手送走了鲁迅的六位亲人,其中最使我心痛的是43年前——1968年3月,鲁迅夫人许广平先生的辞世。在这几十年间,我曾亲手接过他们母子交给我的一件件鲁迅的文稿、信件、书籍等遗物。我从他们那里认识了生活中的鲁迅,了解了这些文物的经历及珍贵价值,更得知了他们为保存这些文物所付出的无数艰辛。  相似文献   

16.
在我这一生即将进入21世纪之前,也就是在我走过90岁这个年限之后,我的亲友们建议把我过去一生所公开发表过的写作整理成一部文集,作为纪念。我同意他们的好意,但是我自己这几年有不少已预定的课题还要完成,实在抽不出时间来帮助他们做这项工作。我只能表示尽力支持他们而已,又只能放手和放权让他们去办。最近他们已经把这部文集初步编成,将要去付印出版,坚持要我在集前说几句话。我表示同意,所以简要地把我想在集前说的话写下。我同意把我一生公开发表过的写作力求完整地编成一部文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在为一些想了解我国20世纪…  相似文献   

17.
杨苡 《名人传记》2022,(12):55-59
母亲来南京陪罗沛霖去上海,是在母亲他们回天津前在南京小住那段时间。1947年4月,母亲和杨敏如、罗沛霖他们一家到了南京。前面说过,复员返乡不是件容易事。回南京,中央大学是比较早的一拨,我哥他们编译馆迟了好久,我姐一家和我母亲不是跟单位而是自己走的,那时抗战胜利已快两年了。他们的行程是地下党孙有余安排的,在重庆时母亲对罗沛霖的事很支持,把钱都交给了地下党做活动经费。  相似文献   

18.
春天的序曲——《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前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明 《百年潮》2008,(10):67-70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发表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轰动一时,社会各界争相传阅,主人公陈景润和作者徐迟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之后不久,1978年3月,科学的春天来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陈景润摘掉了“白专”的帽子,并作为著名科学家代表受到党中央领导接见。可以说,《歌德巴赫猜想》的发表,是新时期科学春天的序曲。30年过去了,陈景润和徐迟都已去世,他们曾经感动和激励一代人为科学的春天奋斗。作为他们的老朋友,也是负责组织写作《歌德巴赫猜想》的编辑,回想起当年,我仍是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19.
张颖 《百年潮》2004,(5):24-27
龚澎和乔冠华都是我数十年的战友、挚交,他们离开人世三十多年或十多年,仍令我时常想念.他们曾共同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过许多贡献.尤其是龚澎,她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女外交家,外交部首任新闻司司长(当年是情报司),业绩斐然.她为人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凡是曾经和她一起共事的人,无不称赞她出色的工作和高尚的品德.乔冠华在他人生的最后岁月,也曾有过短暂的辉煌.还有一些人在他的头上戴过无数耀眼的光环,但历史难以改写.然人亦无完人,我也为他晚年的一些作为感到悲哀和痛惜.  相似文献   

20.
口述时间:2012年11月 口述内容:1937年在上海爆发八一三战役时,我正在义乌老家,湖南部队十四师来我的家乡招兵,我投笔从戎,报名参军,被安排在苏州临平医院卫生队的担架队中,负责在嘉定黄渡附近接运伤病员。由于当时年龄小,又是新兵,我只参与对伤痛员补助工作,帮助他们吃饭、搀扶他们走路。淞沪大撤退放弃上海向南京后退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