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咏 《丝绸之路》2012,(14):7-9
本文将符号叙述学文本理论运用到电视新闻学中,从底本、述本概念出发,剖析几种不同的新闻文本形态。以“新闻报道文本叙述者”为中心,分别将其与新闻报道记者、新闻播报节目主持人、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等人格主体相比较,建立起角色功能的比较模式。进而以符号学文本理论,逐一展开对电视新闻学关于新闻报道记者、新闻播报节目主持人、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三方面的实践教学讨论。  相似文献   

2.
岳向华 《神州》2012,(31):35-35
在当今“新闻信息爆炸”的时代,怎样选择采写制作民生新闻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电视民生新闻大体上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当今国家主流媒体的属性;它是新闻竞争与改革不断深入的产物;在选择采写制作民生新闻时,各省市县台的从业者们要坚持把准民生新闻定位,记录百姓的真实生活,牢记媒体社会职责,选题报道要有理有利有度,注重民生新闻的创新服务和扩大优势。民生新闻要真实、通俗、坚守良好道德,不能低俗、媚俗、道德失衡;对电视的民生新闻要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以便与群众贴得更近。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民生类新闻成为近几年电视新闻栏目报道的重点。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本研究根据电视民生新闻的采编工作经验,对于采编电视民生新闻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闻价值取向被忽略和新闻故事化问题进行了研讨,提供了在采编电视民生新闻过程中树立宗旨、找准主题、深度报道等方法,希望为深化电视民生新闻的采编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电视解说词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解说词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它在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定义之上,总结分析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造特点。  相似文献   

5.
杜妍  王孝楠  胡毅 《神州》2013,(20):3-3
文学和新闻都讲求真实,它们都源于生活,都是客观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反应。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活,同样,真实对文学作品同样重要。但二者的真实性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本文着重通过结合具体事例,将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的真实性进行对比,进而探讨文学真实性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文学和新闻都讲求真实,它们都源于生活,都是客观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反应。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活,同样,真实对文学作品同样重要。但二者的真实性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本文着重通过结合具体事例,将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的真实性进行对比,进而探讨文学真实性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7.
肖国林 《神州》2013,(21):252-252,254
百度百科的定义: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企业新闻工作、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8.
刘慧敏 《神州》2013,(5):240-240
电视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核心的内容,同时也是当前主流媒体发展理念的体现形式。在民生新闻不断涌现的今天,电视时政新闻类节目要想获得受众和关注,必须走民生化道路。但这并非让电视时政新闻节目专门报道民生方面的内容。而是要求其从理念、语态以及思路等方面,积极探索民生化创作之路。本文将对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创作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梁佳博 《神州》2014,(9):249-249
<正>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各种媒体的不断增加,媒体间的竞争异常激烈。面对这种形式各位老总都是耳提面命,谆谆再三,要求记者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写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文章来。但多数情况是记者们写回来的稿件依旧千人一面,老调重弹。有人说:“已经很难把一篇新闻看完。因新闻不在好看了。”分析原因,是我们的记者浅尝辄止、不深入和走马观花、  相似文献   

10.
谢益民 《旅游科学》2007,21(5):73-78
生活形态是当前市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活形态细分法应用到旅游研究领域,意义重大.本文以长沙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获得基础数据,运用迭代聚类法将样本区分为生活形态迥异的四类,从生活形态角度对样本进行交叉分析发现,长沙市居民出游目的、信息渠道及出行方式的生活形态分异不明显,且存在很大程度的趋同性;其出游时段、停留时间、交通方式及消费意向的生活形态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11.
现场短新闻在新闻中占有较大比例,其价值在于传达现场感。然而,我国电视现场感的新闻太少,直接影响了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因此,如何捕捉电视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本文则从画面的完整性、新闻的实效性、代表性现场及替代性现场的选择几方面加以分析,以望对同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报社新闻档案是报社及其工作人员在宣传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报道稿件和各种图表、照片等不同载体形态的历史记录,它从不同角度记录着本地区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的发  相似文献   

13.
生活质量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一个新维度。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客观生活质量与主观生活质量两个方面,客观生活质量主要指社会生活条件的实际状况,而主观生活质量指的是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研究生活质量应当从日常生活的第一主题做起,再渐次向前延伸和发展,而显现出三个研究梯度。研究生活质量有着诸多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辩证联系,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运用上是多维交叉同步进行的。研究生活质量被史学所关注是史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周玉明 《攀登》2009,28(4):114-118
电视民生新闻已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新闻种类。并占据了电视新闻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阐述了“民生新闻”的概念、现状及特征,说明了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同时,分析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对电视民生新闻的长远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家占有或控制的地理空间即是国家的疆域。国家的疆域会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和国家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通常所说的边疆,乃国家疆域的边缘部分,并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而是在客观基础上进行主观构建的产物。肇始干上世纪中期并在上世纪末全面显现的全球化时代,国家的疆域及边疆具有了新的内涵、形态和特点。在国家疆域形态日渐多样的同时,由于国家的拥挤和相互间的竞争,国家间的边疆争夺也日渐频繁。在全球化时代快速崛起的中国,传统的疆域观念和边疆架构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和国家发展的要求,亟待构建完整的疆域理论、疆域构想和完善的边疆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郭子玉 《丝绸之路》2012,(24):90-91
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其生活积累、思想倾向、性格气质、艺术修养是艺术创作得以顺利开展和最终完成的基础和前提。画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概括、提炼,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绘画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7.
杨向东 《攀登》2011,30(2):122-126
电视民生新闻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遭遇到瓶颈。今后,电视民生新闻既要保持特色,又要不断创新和突破,拓展新闻理念,现实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加强品牌的经营。  相似文献   

18.
李宁 《攀登》2012,(5):141-14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视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其它媒体不同的是,电视新闻在采访手段和传播形式上具有独特方法和优势,电视传媒从业人员应注意发挥电视新闻声像并茂的优势,通过策划、采访、拍摄、传输、编辑、制作等新闻细节,准确、生动地反映新闻事实的全过程,通过现代传媒多样化技术手段,增强电视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宋婧博 《神州》2013,(31):282-282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也就是说新闻编辑就是以新闻的稿件和新闻素材为主要的基础,之后在通过优选、组稿等综合性的脑力劳动呈现的一个新闻集成,最终在通过电视来传达给电视前的受众,那么广大受众的一些真实愿望和故事是不可可以真正的得到反馈,新闻节目能够得到受众的关注,关键取决于新闻编辑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在全新的信息化时代下,广大的新闻媒体想要真正的健康发展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拥有高素质的新闻编辑工作者,本文就阐述下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应具备的素质观点进行分析和探讨,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学和民俗学,在本质特征上都是关于“大众”的学问,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民俗学视野研究新闻本质和传播规律,构建民俗新闻传播学的积极意义在于:有助于对“大众”和“大众文化”的科学把握,从而有效规范纠正新闻娱乐化倾向;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受众观”,实现新闻传播的价值;有利于还新闻传统形态上“官学”为“大众民学”,推动民主和谐社会构建;有利于反对“文化帝国主义”,构建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