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 2 0世纪 5 0年代到 70年代末 ,我国先后在广东、福建等省区建立、扩大华侨农场 ,以安置归难侨 ,福建省的松坪华侨农场即为其中之一。作为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特殊社区 ,它在人口构成、对外联系网络、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华侨农场逐步转型 ,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各项改革措施已初见成效 ,但是 ,华侨农场如何与时俱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  相似文献   

2.
论文梳理了中国政府在设立归难侨的安置制度以及制定相应的华侨农场政策中的治理逻辑及其治理绩效。研究发现,政府对华侨农场及归难侨的治理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设立之初强调"政治任务",到体制改革后注重"经济发展",再到后来对"社会和谐"的重视。华侨农场的设立具有安置归难侨、改善其生活的政治属性。但是,政府对华侨农场以及归难侨长期的特殊照顾导致了国家沉重的经济负担。出于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归难侨生活的目标,政府对华侨农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政策给华侨农场及其社区内的归难侨群体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冲击,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着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张力的两难。国家的这种二元需求与社会结构、中央—地方关系等因素互动,共同影响了归难侨安置制度与华侨农场治理政策的变革轨迹以及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3.
社会人类学视野中的松坪华侨农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农场是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 ,因特殊历史事件 ,经由特殊历史决策而形成的特殊社区。本研究以松坪华侨农场为个案 ,剖析这一特殊社区的历史发展轨迹 ,探讨归侨群体的社会记忆与认同建构 ,并关注集体安置移民的经验及其给与后人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择小岭华侨农场越南归侨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和历史档案资料,阐释了在特殊迁移经历、政府倾斜性扶持政策及现实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下,华侨农场越南归侨实现和巩固了对难民身份的想象与认同。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3月1日,由中国侨联与国务院侨办联合推动,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负责组织协调编纂,广东、福建、广西、云南、海南、江西、吉林七省区侨联及84个华侨农场参与编写的《中国华侨农场史》出版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出席并讲话。乔卫副主席在讲话中着重指出,《中国华侨农场史》全面反映了党和国家关心、帮助归难侨的历史;全面记录了广大归难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改革史与成就史;全面体现了做实做细华侨华人研究  相似文献   

6.
论文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难侨问题及特点、侨乐村的筹办与运作模式、侨乐村推广之困境等问题;对侨乐村与华侨农场这两种难侨安置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面对30年代初出现的大批难侨问题,以往常规的救助政策已经不能应对新情况。南京国民政府试图通过建立、推广侨乐村,从根本上实现对归国难侨的救济。侨乐村的创办具有救助难侨、开垦荒地繁荣经济的双重目的,然而在实际管理、运行中,却过度注重国家利益而忽视垦民诉求;加之其他外部环境的影响,侨乐村最终未能得到广泛推广。但通过垦荒安置难民的思路和举措被社会各界认同。侨乐村模式对抗战时期难侨、难民救助及后世华侨农场的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华侨农场和生活在农场里的归侨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社会记忆的相关理论 ,通过参与观察及口述访谈 ,剖析社会记忆如何作用于归侨的认同建构。本文提出 ,在对国家或地方的认同建构上 ,“归侨意识”始终贯串着归侨的集体记忆 ,认同建构是情景性的 ,流动的 ,是一个交织着多重利益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 ,达到反思移民安置与地方融入这一社会现象的目的。对移民的安置不但是提供物质性安排 ,更重要的是营建一个和谐宽容的社会心理环境 ,使移民与安置地尽快融为一体 ,共谋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田野调查的内容,选择粤海湾华侨农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社区"概念,以归侨群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为理论视角,从多元社区的形成、归侨文化与认同意识的形成、归侨认同意识的动态等方面考察和分析了归侨社区内部高度复合性的群体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部传统调适和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9.
《文史春秋》2006,(3):F0004-F0004
隆安华侨经济区始建于2004年9月,其前身是浪湾华侨农场,始建于1956年,由区农垦局管理。1978年接收安置越南归侨后由区侨办、区华侨企业管理局管理,1998年下放到南宁地区管理,1998年10月至2001年1月交由隆安县人民政府托管,2001年2月,正式交由隆安县人民政府直接管理,2002年列入  相似文献   

10.
桂林华侨历史学会于1987年7月14日在广西师范大学举行成立大会,来自桂林地、市的43名会员参加了大会。大会推选陈伟芳为会长,郑浪平、杜剑宣、苏成耀为副会长。学会拟定着手编写抗日战争时期,归侨在桂林地区开展抗日救亡的事迹;编写桂林华侨农场发展史:搜集和整理李宗仁、白崇禧家族族谱,以及他们在海外的家  相似文献   

11.
论文根据近年来广东省档案馆陆续公布的档案资料,对“九三0”事件后中国救济安置印尼归难侨工作的具体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主要观点有:广东省是难侨的主要安置点;在印尼反华排华及美苏共同推动国际社会反华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对印尼归难侨采取的救济安置措施,具有维护中国海外侨民权益和国家外交利益的双重意义;该项工作是“文革”期间最大规模的归难侨救济安置活动,在推动国内归难侨救援机制发展方面,特别是归难侨侨生安置和华侨农场机制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干部学校编著的侨务干部教育培训丛书之一《侨务政策法规问答》,近日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侨务政策法规问答》围绕涉侨法律法规、身份认定、出入境管理、民生保障、引资引智、涉侨教育、涉侨捐赠、华侨农场等方面内容,设计问题并分别解答,编排形式方便查询、简便实用。书后附侨务政策法规名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  相似文献   

13.
<正>位于江西省金溪县城属在地的秀谷镇北门村委会第四、第五村小组和县华侨农场金窟林场分场境内,即距县城东门外约一至两公里处的宝山金银矿冶遗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紧密相连的金窟山、老虎垅、铁屎墩(山)、羊石山,处云林支脉,岗峦起伏,灌木丛生。宝山金银矿冶遗址北面部分是金窟山,金窟山分为里金窟、中金窟和外金窟。中间部分是老虎垅和铁屎墩,老虎垅位于金窟山与铁屎墩之间。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期,东南亚多国先后出现排华潮,大量华人华侨以“难侨”身份被迫返回祖国。难侨独特的生命历程和空间实践,使其展演出不同的身份协商过程和国家认同变迁。本文以珠海市原红旗华侨农场的越南难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剖析其在归国前后不同时期和不同空间的各方互动中身份协商和国家认同的演变过程。研究指出:越南难侨在群体互动、政府政策以及社会支持的影响下,在归国之前、归国初期和归国后期有着明显的身份认同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其对祖国(中国)的国家认同不断加强。研究通过时空耦合视角为移民的身份协商和国家认同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框架,亦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在难民治理和侨务政策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汪兰 《南京史志》2011,(5):32-33
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一个班级对一个学校来讲,只是一个小集体,但对一个学生来讲却是一个不小的天地。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也是集体活动的主人。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首先,班主任在班集体活动中应扮演导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刘小钻 《神州》2020,(4):95-96
批评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伤害一个学生,也可以成就一个学生。使用智慧批评,批评时尽量把学生的缺点缩小,把优点放大,无论对一个学生,还是对一个班集体,甚至对学生的家庭来说,都是无不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谭明策 《旅游纵览》2012,(12):140-141
当今社会,无论国家大小,无论种族差别,无论信仰不同,都有一个共同追求,就是民族的文明。因此,讲究礼仪礼节,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文明进步的象征;对一个人来说,是衡量其修养程度,道德标准的砝码。在服务行业中注重礼仪礼节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孙耀庆 《黑龙江史志》2013,(11):279-279
一个民族的文化力可以几乎完全显示出一个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民族人民身上的一举一动就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全面渗透。所以研究民族文化力与民族成员文化本质就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民族文化成员的文化本质就是民族文化力的渗透。而今,对于世界来说,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民族文化力想要提高,就必须提高民族成员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9.
档案与文书     
本文试从语义上对档案和文书的定义来做一个解释,并对档案和文书的历史渊源做一个大概的介绍,从而分析二者在概念、作用上的联系和区别。以期望反映档案和文书的本质属性和终极功能,并对二者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声音     
《中华遗产》2008,(7):10-10
对一个城市的认识和熟悉,最好的途径就是走吗路。对一个城市的思考和观察,最好的方法,也是走马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